首页 > 军事历史 > 单机南北朝

单机南北朝 第359节

  如果辩空真的是佛法大宗师,那他提倡戒律还有僧人会尊崇,可是他并没有那么高的名望,光是靠著佛经中搜索的戒律科条,又怎么能让这些僧人都认同?

  苏绰叹息一声,大将军还是太著急了,或者说这位辩空大师虽然道德上可能真的无暇,但是在佛法上算不上高僧。

  果然,等到辩空说完了自己的佛法理论后,高台下的僧人并没有多少服气的。

  已经有僧人摩拳擦掌,想要和辩空和尚辩经了。

  苏绰都不忍心看了,在他看来,一名钻研戒律的僧人,又怎么能打得过那些整日辩论佛法,专门卖弄口舌的和尚呢?

  果不其然,高台下的众僧开始纷纷发问。

  高台上的辩空彬彬有礼,等到台下的众僧提出问题后,接著开始了侃侃而谈。

  只见这位辩空和尚口若悬河,对各门各派的佛法理论信手拈来,各种佛经原文和先贤批注都是当场背诵,迅速将那些提问的僧人给辩驳到哑口无言。

  这下子苏绰惊喜的看著辩空,没想到苏大将军尊崇的这位大师还真有两把刷子。

  辩空从中午辩论到了傍晚,整个永乐寺内的僧人们越是辩论越是兴奋,永乐寺的寺监方丈辩才不得不燃起火盆,让众僧人继续辩论。

  结果是到了晚上子时,辩空还是稳坐在高台之上,但是台下的僧人们却都已经无言以对了。

  就在这个时候,惠可突然站起来问道:

  “敢问大师,持戒修行确实是佛经中所述,可仅仅是持戒,如何成佛?”

  这句话振聋发聩,一下子让众僧人醒悟过来。

  是啊,自己纠结于戒律,但是惠可问的才是最关键的事情,咱们出家就是为了修行,你光说要持戒了,那持戒为什么是修行?

  这句话可以说是直指要害,佛门之所以分为了各个宗派,其实就是在修行道路上的分歧。

  比如达摩的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需要顿悟就能照见佛性,从而直接成佛。

  再比如辩机的净土宗,他的理论更加简单,那就是口诵佛号,念诵佛经就能积攒功德,死后就能前往佛门净土世界,所以他这套理论更容易被底层百姓接受,毕竟只是念诵佛法可要比去寺里修行容易多了。

  佛门种种修行途径,为什么持戒也算修行?

  苏绰大呼不妙,火盆照耀出惠可的样子,这个独臂和尚是个懂行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直指本心了,如果辩空说不好,那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

  众僧人都看向高台上的辩空。

  辩空双手合十,口诵佛号,这才开口说道:

  “持戒是过程,是修行之法,重要的并不是这些戒律科条上。”

  众人都迷惑了,你讲了一天的戒律科条,这会儿说重要的不是戒律科条?

  辩空说道:

  “佛门因果法,受戒是因,修行是果,受之于戒,修行时候思量戒律何处,思量不守戒律的恶果,明白佛祖为何授下此戒,才能明戒律之本源,见本心之光明。”

  这句话一说完,惠可就如同被洪钟大吕撞了,呆立在当场。

  而在场的僧人中,能听懂辩空话的都愣住了,这解答的精妙,让众人根本提不出任何反驳的话。

  苏绰虽然不懂佛法,但是辩空这句话之中的理论还是很好懂的。

  他细细思考,也觉得这番话中佛理悠扬,这位辩空大师果然是佛门宗师!

  而且是一位不仅仅精通佛法,还擅长宣扬佛法的大宗师!

  苏绰不由的感慨,自家这位将军,到底是从哪里搜罗到这么多人才的?

  他彷佛有一个百宝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掏出一个你需要的人才出来。

  众僧再没人发问,辩空这才从高台下来。

  就和当年龙华寺比“神通”,辩机一战成名那样,辩空也是一战成名,立刻成为了关中佛门的顶尖人物。

  等到众人散去,惠可才回过神来,他垂头丧气的对著达摩说道:

  “师父,弟子输了。”

  达摩微笑说道:

  “输赢有这么重要吗?”

  “没想到中土还有这样的高僧,将持律也变成一门修行法门,明心见悟,倒是和我这一门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达摩并不知道,其实辩空最后这段话也是苏泽教的。

  其实到了明清时代,万法归一,净土宗、禅宗、律宗最后都融合在了一起,辩空这句禅意十足的回答,就是万法归一后的答案。

  对于北魏这个佛法还处于发展期,连宗派概念都没能出现的时代,自然是降维打击。

  次日,将军府任命辩空为凉州大僧正,负责凉州度牒发放,僧人身份核验等工作。

  除此之外,苏泽还给了辩空一项权力,对于不守戒律的僧人,可以强行收回度牒命令还俗,对于不守戒律的寺院,则可以认定为淫祀予以捣毁。

  在永乐城名声大噪后,辩空踏上了西行之路。

第374章 帝高阳之苗裔兮

  萧宝夤最近很烦。

  莫折天生和胡琛,这两个和他纠缠了多年的叛军,就这样摧枯拉朽般的被苏泽平定了,但是萧宝夤心中没有任何喜悦之情,反而陷入到了深深的惶恐中。

  明明自己才是朝堂任命的西讨大都督,可是入关中这些年寸功未立,反而是接连葬送大军。

  而本来只是偏师的苏泽,却接连打了胜仗,现在将整个关中叛军都剿灭了。

  当年萧宝夤还曾经有过养寇自重,割据关中的野心,但是现在他只剩下了对未来的迷茫。

  仅仅靠著雍州一州之地,他又如何能和苏泽相抗?

  更不要说雍州的人心也不在他这边,如今关中士族纷纷投奔苏泽,怕是还没开打,自己就被哪个部下捆缚了献给苏泽了。

  返回洛阳?

  五鹿之战中朝堂精锐尽丧,听说葛荣已经出兵信都了。

  信都,位于冀州的西部,是冀州的西部门户,一旦信都失手,那叛军就可以攻入相州了。

  萧宝夤曾经长期在南线作战,他很清楚相州的重要性。

  如果说并州是洛阳的北大门,潼关是洛阳的西大门,那相州就是洛阳的东大门。

  至于为什么相州这么重要,那当然是因为黄河。

  葛荣自从在五鹿之战后,得到了一些士族的加盟,打仗也从被动挨打,到了有了一定的战略规划。

  比如这个攻打信都,挺进相州的计划,就是刚归顺于葛荣的邢杲提出来的。

  如今叛军的局势,他们占领了定州、冀州、瀛洲、燕州,正在争夺恒州,这一块是原本北魏的膏腴之地,也是河东士族的大本营。

  东北的幽州营州等地区,对于葛荣的态度也比较暧昧。

  并州、肆州在尔朱荣的控制下,有著太行天险和尔朱荣的能征善战,葛荣并不准备去攻打尔朱荣。

  而徐州、南兖州、东豫州这些地盘,都已经被南梁萧衍乘机出兵占领,北魏也失去了对汴水以南地区的控制。

  北魏朝堂还能够维持下去的关键,就在于黄河。

  沿著黄河而去,相州、冀州、齐州、兖州、青州这一些地区,还在北魏朝堂的控制中。

  北魏的政令,还可以通过黄河水运传递到这些州。

  同样的,这些地区的粮食和士兵,也可以沿著黄河调动。

  这一点,其实就类似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攻入洛阳后,因为迟迟攻不下睢阳,让大唐能够通过京杭运河得到江南和齐鲁地区的输血,从而坚持到了形势逆转。

  相州,也就是在兖州战败后,抵抗葛荣叛军的最后堡垒。

  一旦相州失手,洛阳的东大门就会大开,而洛阳也会彻底失去和黄河沿岸诸州的联系。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葛荣就不是四处逃窜打仗的流民帅了,而是有了整体战略规划,真的要覆灭北魏朝堂的叛乱势力了。

  萧宝夤好不容易才从洛阳这个囚笼中逃出来,又怎么会主动再回去呢?

  萧宝夤万分的后悔,当年自己捏死苏泽,就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为什么会放任他坐大成这样?

  更进一步的,萧宝夤甚至觉得,如果不是自己几番大战,消耗了莫折天生的实力,也不会让苏泽在后面捡了便宜,发展壮大到这个地步。

  萧宝夤已经选择性的遗忘了他当年被莫折天生狂揍,苏泽在陇西郡和梁州击溃莫折父子,帮助他解围的事情。

  当年那个风度翩翩,待人接物都温文尔雅的丹阳公早已经不见了,刻薄自私,对属下猜忌,也许才是萧宝夤的本色。

  越是想,萧宝夤越是怨天尤人起来。

  他本是南齐近支宗室,身份高贵,却因为萧衍篡齐,被迫流亡敌国。

  虽然得到了北魏的礼遇,甚至还下嫁公主,可是萧宝夤一直打消不了那份逃亡他国的不安全感。

  刚投奔北魏的时候,靠著敢打敢杀,萧宝夤在南线对南梁的战争中积攒了一些军功,得到了北魏高层的信任,得以出任西讨大都督。

  当年逃亡途中的那份不安全感再次袭来,可这一次萧宝夤已经无路可逃了。

  甚至北魏宗室还能投靠南梁,自己难道要去投靠柔然?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前线已无战事,萧宝夤终于将行台搬回了长安城,可他依然没有回自己的丹阳公府,因为他不想要见到自己的妻子。

  这些年打仗,虽然他的行台就在距离长安不远的扶风县,但是他基本上没有见过妻子南阳公主。

  以前也许是夫妻感情不和,到了后面则是萧宝夤干脆就不想装了,当年和妻子的恩爱,也不过是为了获取北魏上层信任的手段罢了,如今南阳公主在宗室内又没有地位,根本帮不了自己什么,萧宝夤更不愿意让她看到自己落魄的样子。

  南阳公主并没有撒泼打滚,也没有冲到萧宝夤的住处,只是留在府内不停的织锦,培养织锦的女工,然后每天让亲信侍女给萧宝夤送上食物和衣裳。

  而萧宝夤在自己的别府中,除了和宠姬厮混之外,就是终日的醉酒不醒。

  孝昌三年,八月。

  当朝堂册封苏泽为高平郡公,征西将军的消息传到了长安,萧宝夤在别府砸烂了好几件瓷器,醉得比以前更厉害了。

  只是萧宝夤并不知道,他喝的玉壶烧,也是商贾从夏州贩卖过来的。

  ——

  夏州,永乐城内。

  苏泽获封高平郡公的消息,引发了整个永乐城的狂欢。

  其实自孝文帝改革后,“公”这个爵位的含金量是在下降的,甚至不仅仅是国公,就连王爵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更类似于荣誉性质的封赏。

  这也是历史趋势,自晋以后,王公等贵族爵位就没有再实封过,公爵前的地名,并不是真实的封地,而只是体现尊卑的标志。

  以古代国家或者一州之名命名的单字封号,当然是最尊贵的,比如苏泽如果得到夏公的封号,就要比高平郡公要尊贵。

首节 上一节 359/5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梁赘婿

下一篇:北齐怪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