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87节
谁也不傻,皇帝问了一个这么敏感的问题。
封邑的多或少,不仅涉及到侯爵地位的比较,也涉及家族声望,更涉及财产收益。
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若是挡人增邑呢?
而且现在有三名大臣在场,人多嘴杂、若是说了什么话,说不定十日之内、远在陈仓的曹真就会知晓了。
又不是自己切身利益之事,谁愿插嘴?
更何况只涉及封赏多少与否,与朝廷大政实在无关紧要。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未出声。
曹睿笑道:“怎么?诸卿也如朕一般顾虑了?”
卫臻是个低调君子,向来明哲保身,对这种事一般不太掺和,曹睿也没指望卫臻说出些什么明显的意见来。
反倒是辛毗上前半步,拱手应道:“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问:“辛侍中是怎么考虑的?朕也在疑难之中。”
辛毗道:“功劳分高低大小,实际上要先分清主次。”
“先不论诸将之功,臣想请问陛下,此番征蜀取得的成果中,何事最重、何事在次?”
曹睿的神情也渐渐严肃了起来:“取汉中最重!损蜀军在次。”
辛毗道:“大将军督军三万急取汉中,三日而得阳平关。沮县、阳平关二将投降,皆是大将军率军亲至汉中的结果罢了。”
“得到汉中,大将军自是首功。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六月,大将军又每战不缺。”
“因而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感慨道:“辛卿适才之言有理。不过朕还是觉得,若赤亭没有打得那般快,恐怕汉中也难得。因而稍稍属意于张郃。”
司马懿开口说道:“打赤亭之时,臣就在陛下身边,与陛下下了一整日的弹棋。”
“以臣来看,赤亭青泥水河谷之战,张郃只是统军指挥罢了,功劳与大将军不能等同。”
辛毗出了头,司马懿也随后跟上,实在是有趣。
曹睿当即伸手指向司马懿:“司空接着说!”
司马懿道:“那一战并无多少战略在内,哪一方调度得当、哪一方士气更高、哪一方能承受伤亡更多,胜负就会分明。”
“大魏天子亲自坐镇军中,而蜀军军中只不过是一伪丞相,士气高下立判,此一胜也。”
“大魏中军更精锐、人数更多,蜀军兵少势颓,此二胜也。”
“有这两胜,张郃安能打不赢?不过是调度各部、稳步进攻罢了。张郃借的是陛下的威势。”
曹睿笑着说道:“司空真是好伶俐的言语!”
“司空与辛侍中所言有理,那此事朕也不再犹豫了。”
“此番得了汉中,实乃大胜、与去年征吴时相仿。大将军增邑两千户、征西将军增邑一千户,这个安排可还妥当?”
辛毗略显迟疑的说道:“圣意如此,臣等安能置喙?不过臣有一虑,去年大司马增邑两千五百户、今年大将军增邑两千户,是不是有些区分开了?”
曹睿答道:“正是区分。二人都是首功,但在朕看来吴强蜀弱,攻吴之功比攻蜀要重些!”
“这也是朕给朝廷众臣的一个区分。”
辛毗拱手应下,再不多言。
曹睿点头:“那牵招、郭淮、陆逊三人呢?”
司马懿道:“臣以为牵招可得八百户,郭淮五百户足矣。而陆逊不应增邑。”
曹睿看向卫臻辛毗:“你们二人觉得呢?”
卫臻顿了一顿,也出言说道:“臣附议。”
辛毗接话道:“臣也附议。”
曹睿点头:“八百、五百之功合理。陆逊的功劳,朕拿吴侯之爵、千户封邑给陆逊兑现过了。”
“此番就不再赏他了。”
此时正值上午,徐庶、卢毓二人来的也快。就在曹睿与三名臣子论功之时,徐、卢二人已经到了书房外候着。
钟毓进来询问,曹睿招了招手、示意钟毓将徐庶与卢毓领进来。
两人拜见之后,曹睿开口问道:“徐卿为大魏操持农事和屯田事,卢卿在为大魏修律。洛阳城除了尚书台,如你们二人一般忙碌的恐怕不多吧?”
徐庶拱手答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乃是臣的本分。去年陛下改制屯田以来,豫州屯田粮食征收之量少了一成定数、实际所得才少了百中取三。”
“陛下深谋远虑,屯田减租实乃利民的善政。”
曹睿点头,而后又问了卢毓修律之事。得知修律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后,开口向徐、卢两人问道:
“徐卿、卢卿,愿不愿意到朕身边做一任侍中啊?”
第365章 后宫之事
听闻皇帝此语,卢毓几乎都愣在了原地,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
徐庶显然淡定的多,从容的拱手行礼应下。
不怪卢毓惊讶。
虽然卢毓此前做过两千石太守,但太守和太守可不同。只有魏郡、陈留、颍川、南阳、河内这种大郡才与刺史相仿。
按照卢毓的年龄资历,做到刺史一级还要很久。可现在被皇帝命为侍中,却如同走了捷径一般。
太和年间的侍中,和汉时、大魏黄初年间的侍中,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就拿此次西征来说,除了丁忧居家的王肃之外,杨阜、陈矫都当了一州刺史。杨阜后来还被皇帝召回洛阳,做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更别说还有此前的刘晔与黄权二人。
朝野上下早就议论过,日后非侍中做不得一州刺史。卢毓虽然清正,但如何又不想做得高官呢?
士人也要追求功业!
徐庶是做过御史中丞的,明白官位、职务不过依君王好恶而定。从九卿转侍中,倒也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
曹睿与徐庶聊了两句后,笑着看向卢毓:“怎么,卢卿不愿应吗?”
卢毓这才恍然答道:“臣愿为侍中随侍陛下左右。臣近些时日修律有些疲乏、精神不振,突闻重任有些愣神,请陛下治罪。”
曹睿道:“累就歇几日、勿要这般劳累。朕看你眼周都黑了一圈。”
“修律非一朝一夕之事。卢卿做了侍中,修律的事也同时帮朕盯着。”
“还有徐卿。”曹睿看向徐庶:“屯田诸事卿也给朕盯好了,制度稍见起色,万万不能荒废!”
徐庶应道:“陛下放心,天下屯田之事、皆在臣心中装着。”
司马懿在一旁笑着说道:“陛下慧眼识珠、又从朝中选了两名好侍中。徐侍中精习庶务、卢侍中清理明断,皆是大魏英杰之才。”
曹睿点头:“没错,徐卿和卢卿的才能,朕早就知晓了。侍中应有四人,如今只有三人、还差一人。”
“不如诸卿猜上一猜?若谁猜到了,朕也有彩头赏赐下来。”
看着皇帝带笑的神情、显然今日心情畅快。在场众人也陪着皇帝一同猜了起来。
辛毗猜到赵俨、司马懿猜到裴潜、董昭猜到王凌、徐庶猜到崔林。
卫臻直言表示不猜,而卢毓猜的则是王昶。
曹睿笑着拍了拍手:“听了诸卿之言,朕实在欢喜。非因游戏之乐,而是有感于大魏人才济济、朕有这么多才智之士可以选择。”
曹睿指向司马懿:“还是司空最知朕心意。朕有意将裴潜召回洛阳。”
“司空是怎么猜到的?”
司马懿摊手说道:“臣只是见侍中屡屡外放为刺史。此时侍中有空缺,说不得也会用刺史来补。”
“而当下各州,雍州和洽、秦州陈矫、凉州司马孚、幽州刘晔、豫州黄权、兖州孙资、扬州蒋济,都是近两年由朝中放出去的。”
“没动静的只有青州王凌、徐州吕虔、荆州裴潜、冀州吕昭、并州梁习五人。”
“五人之中,惟有裴潜贤明最著。因而臣猜到了裴潜。”
曹睿点头,随即扫视了一圈众人:“为何朕常以司空为智囊,就因为司空智计百出、为朝中之冠!”
司马懿尴尬一笑:“臣不过心中揣测而已,恰好中了、非臣之能。”
曹睿拿起桌上的一个白玉镇纸,伸手递给了司马懿。司马懿接过后,十分自然的谢了赏赐。
动作丝滑、行云流水一般。
曹睿笑道:“司空是有能的,为何谦虚?诏裴潜回洛阳后,让毌丘兴去荆州任职吧。”
“毌丘兴?”司马懿问道:“此人也能做刺史吗?”
曹睿看向司马懿:“司空以为此人如何?才能不够、还是德行有缺?”
司马懿摇头道:“禀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毌丘兴本为将作大匠,多年未履任州郡。其子毌丘俭又刚刚做了中领军。”
“父子同为紧要重任,恐怕不好开这个惯例。”
董昭听闻此语后略有不快,插话道:“都是忠臣,想必无妨。再说,父子二人同朝为两千石、也是一段佳话。”
司马懿笑了一声:“董公说得也对,是我失言、忘了董公父子也同为两千石了。”
董昭也不是什么良善性子,双眼一眯盯着司马懿扬起嘴角,挑衅般的说道:“父子同为两千石,这才不过四千石而已。哪有兄弟一万两千石显赫?”
“一个三公、一个刺史,光耀门楣!”
司马懿眼神阴冷了一瞬,但想到不能再御前失仪,随即束手扭头转过身来、再不看董昭一眼。
曹睿难得见识到这一幕,此时也笑着说道:“举贤不避亲,何况为官呢?你们二人若是这样说,岂不羞煞了司马子华?”
“朕可是记得。司马芝之妻是董公侄女、又是司空族弟。这般算起来,你们二人还算沾亲呢!”
皇帝给了台阶,司马懿比董昭又年轻一些,知趣的朝着董昭拱手:“是我失言了,董公海涵。”
董昭变脸也一样快,笑呵呵的说道:“老夫说错了话,还望司空见谅。”
实际上刚才司马懿说话,真没有半丝揶揄董昭的意思,是董昭自己过于敏感、联想到了。心中对董昭也多了一些不满。
董昭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刚才在东阁之中、被皇帝点到了自己和满宠的籍贯后,有了些许的失态?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