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83节

  文煌华笑道:“这几位是潘敬仁、夏永安、杨炳……”

  文煌华给苏允一一介绍旁边的年轻人。

  苏允一一见礼,这些人他虽然不认识,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团结在文煌华身边的旧党官员的子弟们。

  如今朝堂派系林立,而太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官宦子弟,父辈不对付,子弟们自然不可能玩在一起,能够玩在一起的,基本上父辈就是一党的。

  文彦博始终反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出判大名、河南府,但这与他的儿孙辈们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不知道文煌华的父亲是文彦博的第几子,但他既然在京,说明他父亲应该还在京中。

  但听了文煌华的介绍,没有出现范、司马、富、邵、程等姓,说明旧党子弟在太学中已然势弱。

  毕竟旧党之中,范纯仁、司马光、富弼、邵雍、程家兄弟等人才是旧党的领头人物,这什么潘、夏、杨大约就是一些中层官员罢了。

  这也是正常,如今旧党领袖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在地方上窝着呢,在朝廷势弱,在太学自然也势大不到那里去。

  文煌华请苏允跟他们一起走远了些,走到无人之处,随后文煌华才道:“居正,我们听闻你的名声久矣,我们日日盼着你来,我们都要被那些狗贼给欺负死了!”

  苏允闻言有些诧异,这话他只听懂了一半,就是他们被那些狗贼给欺负了,狗贼是谁,大约是可以猜得到的,无非便是新党子弟们呗。

  苏允迟疑道:“煌华兄,我这才刚到太学,你们是从哪里听说我的?”

  文煌华得意笑道:“家祖与苏太守交好,常有书信往来。

  家祖给我们的家书之中,常常转述苏太守的信件内容。

  家祖近来常拿来鞭策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便是江右苏郎苏居正了。

  所以你虽然才来汴京没有多久,但我们听说你的事迹已经许久矣。

  居正能够写出来三国演义这等煌煌巨著,里面的权谋之精彩,实在是我等闻所未闻。

  一个能够将权谋写得如此精彩的人,自然是诸葛孔明一般人物!

  居正,我们现在正是徐州之战之后的刘备,正需要你这个诸葛孔明啊!”

  苏允:“……”

  不是,你们自诩是刘备,咋啦,你们这是要造反?

  还有,你们说你们是刘备,我是孔明,所以,我是来辅助你们的是么?

  文煌华说得开心,却不见苏允神情有异。

  杨柄善于察言观色,赶紧拉住了文煌华,与苏允笑道:“煌华兄特别喜欢你写的三国,说话用典无不以三国演义为准,不过很多时候用得也不好。

  居正兄若是觉得用得不对,那肯定是用错了,但煌华兄和我们对居正兄的到来肯定是极为高兴的。”

  苏允对这个杨柄倒是有些刮目相看,这年轻人看着不动声色,但这话一出,便知道其机敏了。

  苏允笑道:“这有何妨,煌华兄这么喜欢三国演义,这是对我的褒奖,何怪之有,我只有高兴的份,哪里会有什么怪责。”

  文煌华大笑道:“就是就是,居正兄,我这人性格是有些粗鄙一些,有哪些话没有说好,你千万别见怪,我定然是没有恶意的。

  哎呦,你是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父亲,每次教育我们的时候,口必称苏允,言必称居正,反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你,但你早就是我们之间的传说了,哈哈哈哈!”

  众人笑了起来。

  苏允哭笑不得,苏子瞻这个大嘴巴啊,若是连汴京中的这些年轻一辈都知道了自己,那与苏轼相交的那些官员,又有谁能够不知道自己的?

  这就是所谓的我不在江湖,但江湖已经流传哥的传说?

  好嘛,本想在太学好好潜读一年两年,现在看来,恐怕是清净不了咯。

  文煌华这些人知道自己来了,那么新党的那些人,自然也是知道的。

  而且,自己当面将何正臣怼成那样,嘿嘿,他们那一派的子弟,哪有放过自己的道理!

第134章 梅花拳传承

  面对文煌华等人的示好,苏允表现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拒人千里之外,但也没有表示得特别热情,但已经让文煌华等人很是开心了。

  文煌华等人认为,如同苏允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特别积极的一面,毕竟老谋深算的人大多谋定而后动嘛。

  所以苏允的中规中矩,在他们看来就是答应了。

  苏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只是尝试着尽快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之中。

  以前不愿意科举当官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开始做了,就要做好,这就是苏允的性格。

  苏允有一个很特别的性格,就是一旦当真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比较较真的人。

  容易抑郁症的人,大多是他们不愿意服输,亦是十分敏感之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服输,内心才会有许多的执念,才会让他们陷入抑郁之中。

  而如同苏允这样容易陷入空虚的人,亦有一个特质,他们内心深处是有着一种生命须当有价值的理念。

  听着好像有些扯淡,但一个真正躺平的人,生活富足、无所事事,难道不是他们最为喜欢的生活么?

  只有那些将生命该当有价值视为必不可少的人,才会觉得无所事事的生活会带来无尽的空虚。

  所以,像苏允这样的人,他们的空虚感其实是来源于没有找到奋斗的方向,一旦他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他们通常有一个贬义但很十分适合的外号:奋斗逼。

  这会儿的苏允,当然不算是找到了一生奋斗的方向,但他至少是找到了当前要奋斗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州试。

  从第二天开始,苏允便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之中。

  第一天的课程是比较满的。

  一大早不到辰时,宿舍其他的人便起来了,苏允知道早上有弓箭练习,便也跟着早早起来。

  冯谦三人虽然对苏允敬而远之,但也没有得罪之意,苏允既然起来了,他们便招呼着苏允一起去,只是带着苏允来到了射箭场之后,便保持着与苏允的距离。

  苏允自是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理解他们的顾忌。

  从昨日文煌华等人的话语之中可以发现,太学就是一个小朝廷,这里的派系斗争不仅存在,甚至比朝堂上还频繁。

  朝堂上的斗争是惨烈的,虽说有意气之争,但更多会从利益出发,因此斗争是有克制的。

  而太学里面的斗争,可能没有那么惨烈,但很多事情一旦陷入意气之争中,便会变得极为麻烦,因为会变得极为不理智、不分轻重,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有些傻逼。

  冯谦三人大约身后父辈亦是中立派的,也不敢参与到其中来,因此敬而远之是可以理解的。

  苏允算了一下来参与的人,除了他们宿舍的人,也就是十八九个的样子,加起来也就二十三四人,应该这块场地就只有他们这个斋的人。

  按理来说,一个斋应该有三十人左右,现在只有二十三四人,就是不知道是本来就这么多人,还是有些人没有来。

  应该都有可能。

  太学生的流动性不算特别大,但是存在流动性,不满员也是正常。

  至于不来训练的可能性亦是不少,虽然太学制度算是比较严格,但总有人能找到理由不参加体育训练。

  后世大学里,连强制参加的军训都有人能找到办法缺席,更别说这种常态化的早晚训练了。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一个斋在这里射箭,大约是因为射箭这个活动是存在危险性的,就算是训练的时候弓箭没有箭头,亦是有可能造成伤亡的。

  两千多人在一起训练的话,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箭矢满天飞,指不定就有倒霉鬼中箭。

  苏允找到空的射箭位,然后自己开始尝试着射箭。

  苏允试了试弓,有点软,试射了几箭,有点飘,但好在没有脱靶。

  此时场中的教习走了过来,问道:“以前学过?”

  苏允笑道:“在家乡的时候参加过弓箭社,算是练过,但不精。”

  教习点点头,宋代的弩跟甲是违禁品,但弓箭不是,甚至朝廷从上到下都在鼓励射箭。

  这是出于国家武力的需要。

  西夏与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与箭术在战场上的特殊作用,让宋朝愈加重视射箭这项运动,将其作为强化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手段。

  甚至为了鼓励民间习练射箭,历任帝王频繁举办阅射活动,率领百官亲临现场观看,甚至亲自下场引弓示范。

  去年的时候,朝廷还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规范,均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众多热爱射箭的群体,特别是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

  朝廷鼓励民间习箭,一旦招募兵员,基本上招来就能用弓箭,这样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

  教习道:“你再射几箭我看看。”

  苏允立即唰唰几箭射出去,之前几箭让他稍微摸熟这弓的特性,这几箭射出,便十分精准了,唰唰尽皆命中靶心。

  教习有些讶异看了看苏允,道:“你这箭术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从军?”

  苏允笑道:“算是吧。”

  听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从过军,好像还参加过三川口之战?

  这事儿可能是真的,因为老道教自己的拳脚功夫跟箭术什么的,是有一股比较浓厚的军中风格。老道是眉山一个小野观的道士,苏允父母算是比较虔诚的道教徒,在世的时候时常供奉这家野观,时常带着年幼的苏允去这观里,因此苏允与老道从小就熟。

  苏允看得出来老道不是一般人,毕竟一般人七八十岁了也不可能还登山如履平地的。

  苏父苏母去世之后,苏允还是经常去,老道士怜惜苏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苏父苏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苏允一些拳脚功夫,希望能够让他在乡里不受人欺负。

  没想到这一教却是不得了,他发现苏允年纪虽小,但悟性惊人,尤其毅力更是惊人,别的五六岁的小孩子贪玩,这苏允却是一心扑在这武学上,这顿时让他有了传衣钵之意。

  老道从过军,但从军之前便是某个古老拳派的传人,据老道说,他们的传承叫梅花拳。

  苏允没有听说过这个拳派,但据老道说,梅花拳乃是宋代几个被记载进《武经总要》的拳种之一,是颇为厉害的传承。

  这个厉害体现在这梅花拳的传承上,据老道说,这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苏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确是有真功夫的,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颇为不凡。

  苏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还是真牛逼,但闲来无事,跟着学了许多年,在离开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着老道练,倒还真是练出来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时候,苏允亦是经过一些争斗,与那些竞争对手派来的泼皮无赖干过一次仗,无一败绩,的确是挺好用的。

  苏允却是不知道,这梅花拳不仅挺厉害,甚至还传到了后世。

  1988年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花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花拳。

  除了练梅花拳外,老道也将军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么的也尽皆传给了苏允,说是让苏允多见识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这射箭什么的也学了下来,现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首节 上一节 83/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