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登基称帝了,篡位系统才来? 第171节
当初的他是第一个毅然决然的放弃探花郎荣耀、进入东院继续学习的举子,一年过去,他的目标依旧明确。
李贤笑着点头肯定:“想来在座的不少新生都是认识这位学生的,这便是东院传奇学生,跟随薛大将军平定突厥,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亿万里的祖咏。”
李贤的专门介绍让祖咏受宠若惊,连连向其他学子拱手致意。
有了祖咏的开头,其他人也在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说是为了拳拳抱负之心,有人说是为了一展宏图,也有老实一点的说是为了身名地位,高官俸禄。
人群中一个格外大的嗓门还叫嚷道:“为大唐之崛起而读书!”
一时间,众多学子纷纷将惊诧的目光看去。
发声者立马小心翼翼的低下了头。
李贤也是颇为好笑的看向了那人,道:“薛崇胤,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这话是小胖子薛崇胤喊出来的。
他偶然间听到李贤和张柬之的谈话中有这么一句让他热血沸腾的话,便活学活用的搬了过来。
“也……也有一部分原因……”薛崇胤小声嘟囔。
李贤笑着摇了摇头,并没有拆穿小胖子。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先生希望的是,东院的教育会让你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台下窃窃私语声渐起,李贤微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要急于下结论。
“你们是新入学的学生,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志向,走进了这片学术的殿堂。也许你们已经听过无数的经典,背过千篇万卷的书,甚至有的家族已世代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这些都不能代替你们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基础。
“所谓‘做人’,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依靠权势或血统取得一席之地。真正的‘人’——无论是谁,地位高低,背景强弱,必须有一颗正直、真诚、坚韧的心。”
李贤的语气逐渐变得沉稳起来,眼神也不再像刚开始那般轻松。
他看着每一个学生,仿佛在和他们对话,也在和自己对话:“大唐的未来,将由你们这些年轻人来书写。但如果你们心中缺少了做人应有的基石,即便你们登上高位,掌握权力,也不可能走得长远。甚至,你们终究会丢失那些曾经让你们在这片土地上立足的最基本的东西。”
他稍微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圈。
“我们每个人,不论身居何职,最终都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你心中有了原则、有了底线,那么,无论你站在大唐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够自信、从容地面对一切挑战。”
“你们是东院最初的一批学生,将来势必会成为大唐各行各业中的精英翘楚,未来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也都将影响到无数人的命运,先生和东院希望的是,这些决定要符合你们做人的根本。”
李贤从不担心东院的这批学子会不会出人头地。
如今的东院就是大唐最高的学术殿堂,这里不光有科学这门举世仅有的学科,同样有无数名学大儒的教导,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人就是大唐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如今的大唐在李贤看来,就和80年代的新中国类似,甚至更要不如。
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将是大唐未来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李贤最担心的不是他们未来的成就,而是他们能否坚守本心。
这也是李贤并未放弃名士大儒的课程的原因。
儒家学识在教育人这方面的确有独到之处。
台下的气氛渐渐凝重,李贤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触动了在场每一个学子的心弦。尤其是那些年轻的面庞,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李贤循循诱导道:“你们在这里得到的,不仅是学术的知识,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智慧。在这片学术的净土上,我希望你们能够汲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力量。”
李贤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全场。
“你们,都是大唐的未来。记住,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韧与正直,无论将来你们身处何方,掌握何种权力,都请时刻铭记,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李贤的话语犹如一股清流,洗涤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在这一刻,所有的浮躁与功利都被抛在了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李贤轻轻一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带着问题离开,带着思考继续前行。记住,做一个有德之人,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大唐的未来。”
随着李贤的话音落下,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虽然掌声并不长久,但它却带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这一堂课并没有讲什么新鲜的知识,甚至连措辞都是极为普通的大白话,但它所传授的,却是大唐最至高无上的帝王对于这些学子们的殷切希望。
……
从大礼堂出来,突然敞亮的光线让李贤一时间有些不能适应。
大礼堂的扩音效果是有了,但相对应的,通光条件就不怎么好,虽然在设计之初就以玻璃做了门窗和吊顶,但还是显得昏暗,需要以烛火辅佐。
这个问题恐怕只能等电灯被造出来才能改善了。
张柬之迎面走来,笑呵呵的奉承:“陛下这堂课可是让老臣大开眼界了!”
老丈人一般不会拍马屁,但要是拍了,那肯定就是有事儿。
李贤笑着开口:“老泰山有什么事直说便可,何须与朕绕什么弯子?”
张柬之尴尬一笑,道:“还是我那不成器的犬子的事儿……”
能让张柬之这么操心的,也就只有张若水这个大舅哥了。
李贤好奇道:“大舅子怎么了?”
“不是这段时间大唐期刊反响颇为热烈么,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便想着借着大唐期刊出书……”张柬之有些难以启齿。
“出书,这是好事啊?让大舅子直接去找上官婉儿就行了啊?大舅子是想写话本故事还是经文释意?”
李贤不解,这个年代涉及到书的都是高端东西,哪怕是大唐期刊里出现的短篇话本故事,如今也都被坊间戏称为“俗雅”,与经文诗词的“大雅”相对。
这事儿有什么不好意思开口的?
张柬之老脸一红,低声道:“都不是……他想编撰菜谱,用以传授万民厨艺……”
李贤一愣。
难怪。
别说与经文诗词相比了,就是和“俗雅”的话本故事相比,厨艺都不是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技艺。
合着大舅哥是在厨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
第166章 三个月和新罗的消息
同意。
自然是没有疑问的同意。
大唐期刊需要更多、更大量有趣,且实用的东西来增加其实用性,和它的销量。
“每日一菜”就是个不错的想法。
……
眨眼间,就是三个月时间过去。
大唐王朝的识字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尤其是关东道。
作为第一个重点扫盲区,关东道的识字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十,几乎每一个成人,都会写自己名字、且能熟练诵读《三字经》。
这是可喜的进展。
虽说将近大半年的时间才将识字率提升到百分之十,但这种比例是会呈指数增涨的,一个识字的人会自发的向周围的人散播知识,很快,学识这种东西就会像瘟疫一样,“感染”整个关东道的人。
而大唐在关东的大基建计划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数的学堂被修建起来,这些占地不大,建筑也不够雄伟的砖瓦学堂,已经遍布了关东道各个府县。
是时候启动扫盲行动的第二步了。
“即日起,开办小学,依旧以整个关东道为实行地点,所有已建成小学开放,凡适龄孩童,皆可送入小学蒙学,凡家中有一子求学者,一应赋税减免两成,两子者,减免四成,以此类推!
“适龄蒙学儿童,仅收取书本费以及餐食费,书本费及餐食费以大唐百货在售价格为准,不得多收、滥收……
“广招天下文士于小学授课,纳入朝廷编制之内,且按月发放俸禄。
“小学制为期三年,拟定三年之期一到,增设中学,大学,同以三年为期,由小学入中学、中学入大学皆需考核,凡学完九年者,即可被授以‘大学毕业生’身份,拥有优先入大唐皇家东院研习之资格。
“‘大学毕业生’拥有等同举子身份的各项权益、见官不跪、免收赋税……”
一项项政策被颁发下去,这是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娃娃们抓起,一直到大学毕业。
虽说整个小、中、大学总共的学年只有九年,但考虑到如今的学科几乎只有识字读书这一科,顶多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算术,九年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当然,中学和大学现在还没开始建。
小学三年都才开始,并不急于这一时。
按照李贤颁布的政策,别的问题都还好,唯一最大的一点问题就是,这又意味着一大笔经费的支出。
但这次,大唐的国库并没有捉襟见肘。
大唐直达镇西都护府的官道建成后,它的收益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了,无数行商往来于长安城和蜀州、镇西都护府,将独属于两地的货物运送到长安城来。
单单这条官道上这段时间的商税收入,甚至就抵得上一州之地一年的税收总额。
这种盈利是双向的,不光朝廷赚到了大量的税收,蜀州地区的货物也卖出了银钱,换到了更多的粮食和布匹等物资,甚至于整个蜀州也都随处可见豢养肉鸡的庄户。
蜀州的百姓肉眼可见的富饶了起来。
而往来于三地之间的行商就更不用说了,虽说沥青官道上有着收取关税的关卡,但这也足够让这些人赚的盆满钵满,蜀州地区多香料,如花椒、八角、茴香等调味料西,运到长安城就足以卖出天高的价格。
可往年蜀州地区车马不通,这些香料根本运不出去,但现在有了这沥青官道,天险变通途,交通再不是问题。
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精明的商人,舍弃了往常马车运输的方式,改成租赁或是购买巨型商用孔明灯,以单马匹拉拽着货物行走,轻便的同时又能运输更多的货物。
李贤甚至已经决定修建第二条沥青路了,只是这条路往哪里修暂时还没想好。
李贤有两个想法,一个是修一条短程的、仅仅只从长安城到关东道,这条路修建成功,能极大的增强朝廷对整个关东道的掌控。
大唐对关东投入了如此多的财力物力,绝不会希望关东超出朝廷的管辖。
第二个想法就是修一条极长的长途官道。
从关中途径长安,一直修到大庆油田去。
只是这个方案有待商榷。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石油如今在大唐的实用性已经极高,虽然还不能弄出汽油来,或者说弄出汽油来也只是作为燃油使用,但煤油、沥青等等的应用已经让这种战略物资初显峥嵘了。
大唐需要将大庆油田利用和牢牢掌控起来。
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条路太长了,以大唐如今的财政,绝对负担不起来。
“穷啊!谁说盛世大唐的!真要搞基建,兜里几个子儿都掏不出来!”李贤苦恼。
上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