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都登基称帝了,篡位系统才来?

我都登基称帝了,篡位系统才来? 第182节

  这让姚崇有点急眼,刚想争辩,李贤又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激动。

  “但姚卿所言也有几分道理,所谓的天命与罪己诏,并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蝗灾只是表象,根本问题在于民生的困顿。”

  随后,又看向那位曾提议罪己诏的老臣,语气柔和但坚定:“朕深知国运与民心息息相关,天命不可违,但更不能只依赖上天的眷顾。唯有施策安民,才能安抚百姓的恐慌。”

  老臣闻言,神色稍显尴尬。

  李贤看似是在口头上训诫姚崇,但实际却很明显是采用了姚崇的建议。

  李贤站了起来,环视一圈,声音更加坚定。

  “从今天起,立即组织举国之力,做好防治蝗虫的工作,广开义仓,调集粮草,确保各地民生无虞。

  “同时,暂时中断一些不必要的财政支出,集中资源用于抗灾。至于民间的恐慌,朕会命人向百姓宣讲,普及防治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他顿了顿,又道:“姚爱卿所言不无道理,火烧坑埋,蚕食虫害,这是当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要寻找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众臣纷纷点头。

  如今的大唐最让李贤满意的点就在于这里,朝中官员虽在政见上会有分歧,但当李贤拍案表决后,官员们都能将力量拧成一股绳,往一处使劲。

  ……

  接下来的几天,李贤忙得几乎没空喘息。

  他听从姚崇的建议,立即调集了无数由农民和兵丁组成的蝗虫防治队伍,四面八方出动,烧坑埋尸,燃起熊熊烈火,焚烧那些在麦田中肆意吞噬的蝗虫群。

  同时,他也在大唐各地紧急开设义仓,将朝廷所储备的粮草发放到急需的百姓手中,保证民生不至于立刻崩溃。

  整个大唐机器保持高速运转,在蝗灾兴起的初期,就已经展现出了一定效果。

  除了这些短期内能立刻见效的措施外,李贤并未放下警惕。

  蝗灾能被称之为“灾”,绝对不是这些寻常的方案能解决的。

  即便是在后世那个现代化的社会,面对铺天盖地的虫子,人也只能感到绝望。

  李贤虽然从未经历过蝗灾,但也从相关的视频上看到过蝗灾的现场,无数密密麻麻的虫子在天空飞过,像是漫天的黄沙,让天空都变得一片阴沉。

  甚至于无法分辨出哪里是地面,哪里是天空。

  远处的房屋在厚重的虫潮压迫下,屋顶和窗户都被密集的蝗虫覆盖,村民们无助地用手中的工具驱赶着,却根本无法阻挡这场天灾。

  它们爬过绿地,飞上枝头,啃噬一切目光所及之物。

  大地上的庄稼瞬间化为废墟,农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耕作的田地被吞噬,毫无反抗之力。就连树木上刚抽出的嫩芽,也在它们的侵袭下,瞬间死去,残断的枝条甚至还没落地,就已经被啃噬干净。

  面对这种灾难,所有人类的智慧和技术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无法与这场天灾抗衡。

  更不要说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大唐时代了。

  李贤将目光放在了眼前的笔记本上。

  这是他长久以来记下的感悟和灵机一动。

  “这次能否安然度过蝗灾,土豆、花生这些作物才是关键,土豆能够在贫瘠土地上生长,且高产,且花生等作物也耐旱、抗风,既能增加粮食来源,也能改善民众的营养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作物都是地下结果,位于地面上的茎叶就算被啃噬,实际影响也不会太大。”

  蝗灾盛行的时候都是秋初或是秋中,实际上也和自然作物的开花结果的规律有关,这个时期的庄稼都处于初熟的阶段,已经可以食用,充足的食物满足了蝗虫繁衍的条件。

  所以自古以来,百姓们预料到蝗灾的时候往往都会提前收割庄稼,即便是少收一些,也好过颗粒无收。

  但这点问题对于花生和土豆这类地下结果的作物来说影响却不算大。

  即便是地上的茎叶被啃噬,但这时候地底的果实却已经差不多成熟,不怎么依赖地表的茎叶进行光合作用了。

  只要能广泛种植起来,甚至能在未来几年内,便可根治此类蝗灾造成的后果。

  李贤心中已然有了决断,在笔记本上又开始写了下来。

  如今的花生已经近乎全民种植,但土豆还差了一些,如今的土豆几乎还只在关内种植,毕竟这东西到现在才只经历了两代栽培,即便再怎么高产,也没办法瞬间普及全国。

  “当务之急,就是将土豆的种子移栽到举国范围内,这有点困难。”

  蝗灾来临,正是百姓稀缺粮食的时候,关内的百姓好不容易种植出来了足以让自家安稳度过这次蝗灾的粮食,如果将这些粮食当做种子分发全国,那将意味着他们也会过上食不果腹的生活。

  舍己为人的品德被歌颂,从来都是因为它的难得。

  “呼……至少尝试一下吧。”

  ……

  这是李贤第一次举行“公开演讲”。

  蝗灾已经影响到了长安城,甚至如今的长安城内,都会有些许的蝗虫从低空飞过,带着让人憎恶的刺耳振翅声,可以想象作为蝗灾发源地的关东地区此时已经是怎样的人间炼狱了。

  这需要足够的重视,因此,李贤在朱雀门前搭了一个巨大的台子,邀请整个长安城的人来集中“表决”民意。

  在得知大唐的皇帝要在朱雀门前搞所谓的“演讲”,整个长安城几乎来了大半人,将五十丈宽的朱雀大街围得密密麻麻。

  对于李贤这位大唐的传奇帝王,至少整个长安城的百姓已经拥戴到了极致。

  亩产数千斤的土豆被分发到所有百姓手中,能榨油的花生、个顶个肥的凤凰、还有东院、孔明灯种种……

  这些只存在于仙人故事中的东西,如今却飞到了寻常百姓家中,武德方面更是北伐突厥,西收吐蕃,李贤的声望可以说甚至已经能比肩那位伟大的李二皇帝了。

  无数人眼神殷切的望着站在高台之上,即便李贤还没有站上去。

  但此刻,却有人忙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高求。

  负责警卫工作的高求头皮发麻,满长安的人来了大半,如果这些人暴动,以千牛卫的兵力根本起不到什么阻拦的作用。

  无奈的高求又从左右金吾卫那里借来了一千人,组成了近五千人的防卫力量,将整个高台团团包围,可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长安百姓的热情。

  高求无法理解。

  这个时代的兵人可从来不是什么“子弟兵”,百姓看到手拿刀枪,浑身披甲的士兵犹如看到蛇蝎,避之唯恐不及。

  “兵痞”这个词从来就不是单指某一部分士兵。

  即便是所谓的治军严谨之师,也顶多只是让士兵们不去烧杀抢掠普通百姓,在姿态上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这点从百姓们对于士兵的称呼是“军爷”就能看出。

  但此刻,长安城的这些百姓却发了疯似的往前挤,对于李贤的崇拜,早已经超过了对于军队的畏惧。

  “这大概就是陛下的魅力吧……”高求暗暗感慨。

  而这时,李贤也终于缓缓踏上了高台。

  望着广场上密密麻麻的百姓,看着他们热切的眼神,李贤心里有些激动。

  这是来自百姓的、真正肉眼可见的尊崇,而非朝堂上百官们千遍一律的歌颂,百姓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对自己表达着尊崇。

  但同时,李贤心里也微微发紧。

  这不仅仅是一次政策宣讲,更是一场关系到千家万户生死存亡的决策。他深知,这个决定不仅涉及民众的眼前利益,更关系到大唐能否安稳度过这次蝗灾。

  他稍作停顿,缓缓开口:“各位百姓,如前些时日的布告所宣,朕便是这大唐的皇帝。”

  随着李贤话音落下,场下一片欢呼,李贤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人声鼎沸这个词。

  但随着李贤将双手缓缓抬起,整个广场上又瞬间变得鸦雀无声,百姓们渴望的看着李贤,甚至连呼吸都下意识的屏住,唯恐呼吸的声音让自己错过李贤的话语。

  李贤深深吐了一口气,这种被人信任的感觉像是一只重担。

  “蝗灾已至,关东已被压垮,而我们长安也不能幸免。

  “这场灾难,我们的祖先未必能应对,但我们能。今日,我提出一个大胆的提议——将土豆作为解决之道的关键,扩种至全国。此举虽有风险,但若得以成功,必能根治此灾,并为后世留下长久的粮食保障。

  “诸位,可愿支持此策?”

  ……

第175章 李恭也能献计?

  李贤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从后世而来的灵魂让他可以编造一百种哄骗人的理由,可以说出一百种让百姓们拿出自家土豆的理由,但李贤都没有。

  只是将实情相告,然后安静的等待着百姓们开口。

  大唐,或者说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组建成万千百姓的,也几乎都是农民。

  这是这个朝代乃至于整个历史朝代中最为质朴的一群人,李贤不愿去和这样的人耍心眼子,甚至连话语中都没有带什么官腔,近乎大白话的说了出来。

  即便将土豆广泛播种开来,是应对蝗灾最好的方法。

  整个广场短暂的安静了一会儿。

  李贤本以为百姓们在犹豫,但许久,一个靠近高台的老汉儿开口,语气里满是困惑:“圣人大老爷,您是说要将俺们今年收成的土豆收回去,当作种子种到俺们大唐所有的土地上?”

  李贤点了点头,“是的,老人家,这事儿你们可有异议……当然,朝廷不会白收你们的土豆,考虑到咱们长安现在都种上了土豆,若是全收上来,尔等家中该没有余粮了,所以还是会给你们发放最起码填饱肚子的粮食。

  “但……也仅限填饱肚子,甚至还得勒紧裤腰带才能过活下去……”

  李贤本以为这样的话会让老汉儿犹豫,但老汉儿听完却瞪大了眼:“还有补助?那您就直接收回去好了!咱们大家伙儿……不,小民我一家子没有人有意见!谁敢有意见,老汉儿拿扁担打断他的腿!”

  李贤皱了皱眉,道:“是这样的老人家,朝廷的确是有补助,但这土豆亩产约莫能到三五千斤,朝廷给到的补助却只能按田地计算,一亩地大约两百来斤……”

  李贤担心这老汉儿以为朝廷是和他们等量交换,又解释了一句。

  老汉身边一个精壮的汉子脑瓜子明显灵活了许多,小心翼翼的询问道:“圣人大老爷,您是担心俺们不满?”

  “是的,毕竟劳苦了半年……”

  这次,李贤话还没说完就被先前那位老汉儿打断,老汉惶恐的跪了下来,高呼:“圣人老爷!您这是要折煞小民呐!小民生下来就没听说过亩产三五千斤的粮食,这等福分本就不是小民能承的了的,休说朝廷给什么补助,就是朝廷直接收回去,小老儿也不敢有半分怨言呐!”

  老汉身旁的精壮汉子很明显是认识老汉的,嘟囔道:“赵家大爷!您这怎么跟整的屈打成招了似的!”

  说着,也跪在了地上高呼:“圣人老爷!俺老宋家没有任何不满!往年遇到灾年,那地里粮食产出两百斤都算高产了,如今朝廷发放两百斤粮食换咱们地里的土豆,那还能有啥不满足的!

  “更何况,这土豆还能救济咱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俺们做了这事儿,那是在积德呐!”

  随着精壮汉子开口,周围的人也大概弄明白了怎么回事儿,一时间跪倒者无数。

  “圣人老爷!这是俺们在积德呐!”

  李贤怔怔入神,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整个长安街道的人已经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

  站在街道后面的人或许没听到老汉儿和汉子的话,但他们都跪了下来,齐声高呼“积德”,李贤抿了抿嘴唇,第一次切实的感受到“民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是真正存在的。

  大唐的百姓是质朴的,他们说不出什么为国为民的大道理,甚至在他们心中,这整件事就是拿出他们本就不该有的土豆,去做一件积善行德的事情。

  这不只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甚至还是他们占了个大便宜!

首节 上一节 182/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