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130节

  “放心吧兄长,倒不如说,正好趁此机会看看,还有多少人敢对咱们袁氏说三道四不干不净,之前放过了他们,这次要是再有人胡言乱语,我绝不会轻易放过!”

  袁隗的眼中满是阴狠。

  显然,他对于之前袁氏被围攻却受限于大局不得不忍气吞声的情况极为不满,他一直都没有忘掉之前的耻辱。

  再加上袁氏已经决定要废立天子,一番操作之后,袁氏必然成为比现在更加牛逼的超级政治势力,既然如此,就要拥有一些别人不能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权。

  否则,袁氏还当什么天下仲姓?

  他觉得自己的兄长就是太过于谨慎小心了,以至于都失去了汝南袁氏家族该有的逼格。

  袁隗深吸一口气,决定让袁树自行操作,然后看看这雒阳城里到底还有多少妖魔鬼怪在蠢蠢欲动。

  袁树是不清楚袁隗到底在谋划些什么,也不管雒阳城里的牛鬼蛇神们到底会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救人。

  让可以活下去的人活下去,让更多的人可以活下去,不要因为雒阳城内的类人群猩们的不作为,而失去他们本该有的未来。

  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袁树都不是一个无私的老好人,但唯有一点,他重视人命。

  汉代的人们没有人命关天的思维,不认为人命是可贵的,而来自后世的袁树可不这样认为,对于任何漠视人命的行为,他都极为反感。

  且不说未来能不能让他们活得像个人,至少,要让他们能活着!

  活着!

  袁树没有更多的想法,准备倾尽全力也要让这些人能够活下去,为此,他全力发动自己所能调动的人手,一心会七千多人全都冲了出去不够用,那就把知行学府的一万多人也全都动员起来。

  为了让这些知行学府的学子们能更有精气神的一起行动,袁树还特意召集他们发表了一通动员演说,告诉他们,这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好时候!

  救人于水火之中、活人一命,正是天大的良知!

  诸君,随我一起致良知!

  在袁树高超演讲技术的鼓动之下,一大批一大批的学子被鼓动的心潮澎湃。

  他们纷纷换下长衫,穿上粗布短打,顶着斗笠,穿着蓑衣,按照五十人一组的规模分配在一名一心会员手底下,在一心会员的率领之下奔赴需要他们的地方。

  当时,正是身处一线的卢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袁树也不再留守后方,也亲临一线,乘着贾诩紧赶慢赶赶制出来的船只投入了救人的行动之中。

  亲临一线之后,袁树才看到了现场的情况到底有多揪心。

  平心而论,这水确实不大,和那些决堤式的大洪灾没法儿比,不会出现大水一来就把所有东西给卷走、冲成一片白地的情况。

  但是问题在于雒阳城外的平民聚居区基本上没有排水设施,只有一些小沟渠,地势又比较低,大水漫出护城河之后直接淹了过来,一开始只是漫过脚脖子,接着越来越深,最后淹过了房屋。

  有些机灵的人很早就离开了,躲过了这一波大水。

  有些反应慢的人或者不认为水会越积越深的人就没来得及走,他们也不想走,家就在这里,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呢?

  更有些倒霉的看着情况不对,想要走,结果走到半路上才发现水越来越深,直接走不了了,又不会游泳,只能找一棵树爬上去,期待着老天爷显灵,救救他们。

  可是世上哪里有老天爷呢?

  有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平凡却又勇敢的普通人罢了。

  熹平元年六月初一开始,袁树亲自率领船队奔波在救人的路途上,看见有人停留在房顶上、树上或者靠着一块木板之类的东西挣扎在水里,就赶快驾船过去伸出援助之手,把需要救援的人们一个个救了下来。

  被救援的人以为他们是官府派来的人,于是千恩万谢,结果救他们的人居然摇了摇头——

  我们不是官府的人,我们是心学门徒,是大名鼎鼎的汝南袁君的门生、弟子。

  我们是袁君派来救你们的。

  袁树的名声在雒阳城内外早已是人尽皆知,就算是不识字的幼童也知道袁树,听说是袁树派人来救援他们,这些获救者自然都心怀感激,把感激目标固定在了袁树身上。

  事实上,袁树并没有要求参与救援人告诉获救者这些,他甚至着急的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在整个一心会和心学门派内部的个人声望是极为崇高的。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机构被一些狂热的崇拜者、追随者视为人间正道。

  只要照着他说的做、就能实现最终的理想,这个认知在整个袁树势力集团内部已经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共同认知,为大部分人所认同。

  哪怕是一些刚刚加入到这个势力集团当中的人也对此表示认可。

  尤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朝廷、官府无所作为,或者少有作为,而袁树却拿出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号召大家一起出动救人,贯彻心中良知,这种做法就更加强化了团体内部的这一认知。

  袁树不是说说玩的,袁树是说了之后真的会去做,哪怕需要付出再多的代价,他都会去做,他真的在致良知,真的在知行合一,他不是袁大炮,他是真的身体力行了。

  无论是建设良庄,还是建设知行学府,还是招收一心会员、弟子门生,亦或是现在不惜一切代价带领群体出发救人,这都印证了大家的猜测。

  袁树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他在身体力行贯彻他所提出来的理念,他自己说的,他自己相信,他自己带头贯彻,为此不惜一切。

  官府没有要求,朝廷没有命令,但是他自己认为这是对的,这是心中良知,那么顺着良知去做,不在乎其他的东西,这就是心学的最终奥义。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袁树以身作则、带头冲锋的作风极大的鼓舞了人心,更进一步凝聚了势力集团内部的信念感。

  原本,因为整个势力集团的人数快速膨胀而出现的一些管理、理念的上的困难,随着这一次大规模致良知集体行动而烟消云散,袁树再一次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

  一个说到做到的领袖,一个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还能获得胜利的领袖,一个心怀良知奋勇前行的领袖,就算不是出身高门大族、实力雄厚,也会让追随者心悦诚服。

  所以袁树的所作所为虽然在政治上的确带来了不少隐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邀买人心”是极为成功的。

  谁不愿意信赖一个说到做到、勇往直前的人呢?

  古人说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现在,袁树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塑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就算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又有什么人能够否认他的说到做到、勇往直前呢?

  所以,袁树所得到的东西,是这个时候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

  他的事情太多,要做出的决定太多,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关注这些。

  他要救人,他要安排被救下来的人去在避难营地暂时安置起来,他要提供给这些人食物、衣物、药物,他要保证他们能活下来,不至于饿死、冻死、病死。

  这一桩桩一件件,对于袁树乃至整个一心会管理层都是巨大的考验。

第146章 他是一个有背景的平民

  在这场大水灾之前,一心会所经历的最大的紧急动员事件所针对的帮扶对象是两万人级别。

  也就是面对羌人入侵的好几次总动员,茂陵县总人口也就两万多,一心会属于全覆盖了。

  而现在,需要帮助的人数起码翻了三倍,是六万人往上的级别。

  而且并不是说他们需要救援的只有六万人,而是说直到熹平元年六月初八,他们所帮助的人大概就是六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涨。

  更要命的是,随着消息的传播,那些原本守在雒阳城门外试图进入雒阳城内寻求帮助的人们也渐渐向首阳山和太学两个灾民营地靠拢。

  他们在雒阳那边找不到生的希望,就来这两个地方碰碰运气,结果还真让他们碰到了。

  有雨棚,有食物,有衣物,有药物,有管理秩序的人,不至于出现什么大规模的争抢动乱,安全系数很高,足以保障他们存活下去。

  越来越多的遭灾人群都聚集过来请求帮助,这部分人数不断增加,吃饭的嘴一张又一张,这大大增强了一心会管理层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袁树的那颗超频大脑为此迎来了又一次的高强度考验和高速升华。

  他倒没觉得自己有多累,只是觉得自己又进步了,自己的大脑继续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不断的升级,升级,升级。

  物资的调配,粮食的补充,药物和医师的安排,人员的安置与处理,违法犯罪情况的严厉打击等等,在他这边,都不是什么问题。

  物资方面,他一边动用自己的储备,一边派人前往周边郡县购买,念及眼下正是夏粮开始收获的时节,粮食价格不会太高。

  且受灾人群也没有形成超大的规模,多购买一些也不至于造成粮价的大波动。

  所以袁树放心的安排后勤部前往河东郡、河内郡、陈留郡、颍川郡购买粮食,分散购买,也避免让这些地方的粮价出现什么大波动。

  药物和医师可以就近从雒阳城里获得,雒阳城里的医疗资源绝对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只要愿意花钱,不至于得不到这些。

  越来越多的灾民安置问题虽然很麻烦,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空地和材料,这些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原来搭建好的和太学的都不够用了,那就临时扩充,搭建更多的雨棚,现在好在是夏天,气温不低,御寒需求不大,只要有雨棚,有布匹,就勉强足够人们暂时安顿下来。

  如果有生病的人,就专门集中到病号营地里诊治,病号营地修建在更远更偏僻的地方,与健康的人隔离开来。

  袁树对此非常重视,他制定的策略就是极力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造成的大规模传染病爆发,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传染病,那简直就是灾难。

  至于违法乱纪的事情……

  还真有。

  毕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圣人,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舍己为人。

  有些被救下来的灾民或者是觉得粮食不够吃,或者是觉得孤儿寡母好欺负,就会有一些人组团抢夺分发下来的口粮。

  针对这种情况,袁树也会有针对性的措施,保卫部也不是吃干饭的。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三次茂陵保卫战的时候也出现过,所以袁树不会忽视治安管理的问题。

  在此次行动之初,他就定下了巡逻安保的计划,安排保卫部的一批成员专门留守后方,带着参加过军事训练的凉州良家子组成了十支巡逻队。

  巡逻队昼夜轮换巡逻,发现有这样的问题就直接上前抓人,抓到了人先带着他一起做一套大记忆增长广播体操,给他们好好长长记性。

  体操做完还不够,还要游街示众,广而告之,震慑所有潜在的有此类行动倾向的人群,然后再将这些人打包送到雒阳县县衙之中,交给雒阳县令处理。

  大灾当前,不晓得同舟共济,反而还要互相坑害,欺负弱势群体。

  这种人,讨打!

  因为这种恩威并济的救援、管理方式,使得袁树在灾民群体中的形象很快就立起来了。

  一个宅心仁厚但是奖惩严明的形象很快就在人们的心中出现了。

  这种形象树立起来之后,秩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所以从水灾开始到结束,整个灾民营地的管理始终是比较有秩序的,没有闹出什么无法收拾的事情。

  而在袁树奋战于救援灾民的一线战场上的时候,雒阳城里的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和进行,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打算。

  首先是雒阳朝廷,在一系列的争执、扯皮之后,从五月二十六日到五月二十九日,他们始终没有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不愿意出钱,不愿意出力,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推诿。

  甚至还有不少官员为了自己家里被淹、出现了一些财产上的损失的事情要求朝廷给予补偿,根本不管外头发生了什么,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财产不能有损失。

  最后连雒阳城门该不该开、该不该设粥棚之类的事情都无法做出决定。

  有些人觉得应该打开城门放灾民入内,有些人则认为不能放城外那些刁民入内,以免刁民闹事,破坏雒阳城内的稳定。

  直到五月三十日,朝廷得知了袁树率领他的弟子门生开始在城外救人,并且建立了灾民营地,将大批量灾民开始往灾民营地转运。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雒阳朝廷顿时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就这些虫豸们个人的私心来说,袁树主动出手帮他们接下了雒阳城外的烂摊子,他们肯定是高兴的,不要他们花钱,不要他们出力,不要他们承担责任就能坐享成果,岂不美哉?

  但问题在于,从雒阳朝廷的整体层面来看,袁树这么搞就是在打大家的脸。

  城外出现了灾情,这显然是朝廷和官府的责任,救援灾民整理后事那也是这些大老爷们该做的事情,现在他们不做,反而让袁树这个没有官身的人给做了,这个事情要是传了出去,天下人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

首节 上一节 130/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