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33节

  走学术路线,拥有小弟三千,以信仰之力为剑而逐鹿天下,到最后,又能得到什么?

  前一条路是孔子的道路,也是很多儒家名士的道路,前后几位圣人都走过,结果反正不太好。

  后一条路,倒是没什么人走过——如果说“我花开后百花杀”也能算是一种思想,那么黄巢也算是走了这条路。

  袁树当然不太瞧得起黄巢,觉得他的思想太low,太直白,一点都不知道遮掩,做事不会节制,一看就不懂政治。

  袁树是个懂政治的人,懂政治的人走第二条路,无疑,会更加方便一点。

  更何况他的出身也能给他提供巨大的助力,更能靠着高大上的学术路线规避掉前期暴露的风险,拥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猥琐发育的特征。

  到最后一旦成功,便是军事、思想双统一!

  用嘴来辩经实在是太慢了,还是物理辩经更快一点,不是吗?

  袁树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于是他加快了脚步,奔跑而去。

  而卢植也踏踏实实的坐镇物资仓库,昼夜监督、运算物资的收入、支出,每日审核运出运入的数量。

  为了对得起袁树的托福,他还安排不同的人前往各受援助村落明察暗访,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拿到了这些物资。

  然后把这一切写在木板上进行公示,每日一更新,让所有献爱心捐助物资的人都能看到他们捐赠的物资被送到了什么地方,交给了什么人。

  这种新奇的做法实在是让大家很有参与感,很多人对此感到出乎意料的满足。

  本来有那么一些人甚至是怀着用物资交好袁树的想法去捐赠的,觉得这些东西就算进了袁树的腰包也无所谓,可谁曾想袁树居然真的老老实实的办事情。

  怎么储存,怎么运送,如何支出费用,如何安排人员转运,这些事情他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展现出了极强的办事能力。

  这小神童,真就那么神?

  而且他的致良知行动,还就真的做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到惊讶,进而是敬佩。

  人家真的在做实事,这寒冬腊月的,人家真的是冒着严寒在做实事,在救人命。

  他还让卢植亲自监督物资事项,每日公示,把一切写得十分详细。

  大家只要去看公示牌,就可以知道今天有多少物资被送到了什么地方,整个仓库的每日进出物项也都明明白白写在了公示牌上。

  卢植为人耿直,做事一板一眼绝无差池,他的这个性格是受到时间的检验和大家的认可的,任谁也不会觉得卢植会徇私。

  由他出面坐镇物资转运中心,就算没有这些公示,也会让众人信服,更别说有了公示牌,每个人忽然都多出了一份参与感。

  一些参与捐赠的士人往往会在公示牌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捐赠物资,以及这些捐赠物资被送到了什么地方,交给了什么人。

  然后还会写明这些足够多少人用多少天、吃多少天,能让多少人免于饿死、冻死。

  他们对此感到莫名的愉悦,甚至有那么点幸福的感觉。

  好像……

  自己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好事一样,情绪莫名的就饱满起来了。

  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就连最开始对助农行动没有任何想法、只是为了讨好袁树而捐赠一些钱财粮食的人也对此颇为动容,心中略有异动。

  “我捐赠的那一点粮食能让断粮的七口之家活十天?”

  “我就捐赠了一点点银钱,然后被拿去买粮食?买到的粮食……帮助了五家断粮农户?让他们有了五天的口粮?那么点钱就能救活五户人?”

  “我那些穿旧的衣服分给了四户人家?让他们免于冻死?这……也能救人?”

  原本对此颇为冷漠的人们面对着公示牌上明明白白的每日公示内容,态度渐渐发生转变,渐渐的对这件事情本身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一些没有参与到助农行动当中的学子看到了与自己熟悉的友人认认真真的从事“工作”,跑来跑去搬运物资、清点数目、一丝不苟的严谨模样,纷纷感到万分惊讶。

  曾几何时,大家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外界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去理会,毕竟这年头死人不是新闻,没人死才是新闻。

  而现在,全变了!

第31章 原来,这世上真的有好人?

  捐赠者如此,亲身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因为缺乏人手的缘故,原本出动的二百多人已经不够了,袁树就把整个组织最初的五百多名成员全都安排了任务,并且从马融那边得到支持,获得了一批大车和一批牛马用于转运。

  这五百多人里不乏有养尊处优锦衣玉食长大的人,比如十三太保里的赵俊、邓颖、罗意、张捷等人,各自出身郡国豪族,家中有两千石官员,没有生存的忧患。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场行动中跑前跑后、大出其力,精神十足,立下汗马功劳。

  门生群体中也有不少出身地方土豪、家庭富裕不缺吃穿的人,在这场行动中,并不比那些出身寒微、贫穷的人懈怠、落后。

  当然了,情况肯定也不是一边倒的向好。

  最开始,队伍里也不乏有用贱民的态度看待这些农户的人,甚至有人是怀着“嗟!来食!”的情绪去给那些穷苦农户送支援的。

  他们觉得他们是救世主,他们是大英雄,这些贱民应该跪着向他们表示感谢,记住他们的恩德。

  可是当他们亲眼看到那些农户困苦的生活,还有他们错愕之后落下的眼泪,态度便也就慢慢的软化了。

  袁树在每一轮行动结束之后都会召集大家开会,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于贫困农户们的看法。

  从中,他就能感受到这些此前高高在上、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公子们的形态的转变。

  他鼓励这种转变,欣赏这种转变,同时,也非常注意那些不曾转变、甚至越发恶劣的存在。

  比如某些高门公子、土豪之子始终怀着施舍的心态去办这件事情,甚至对于某些农户不给予感恩回馈的行为大加吐槽,吐槽他们生活环境的脏乱差,将他们与猪狗比对,大肆嘲讽。

  甚至公开怀疑救下他们到底有什么用?

  还不如把粮食喂给牛、马去吃,好歹牛和马的作用大得多呢!

  对于这种人,袁树就会记下他们,然后很快将其边缘化,直至彻底将其排除出他的组织之中。

  这场助农行动对于袁树和参与者来说,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支持者越发支持,越发有所感悟,心态会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成为袁树可以信任依赖的同道中人。

  还有些人冥顽不灵、品行低劣,属于无可救药的类别,那么就互相放弃,好聚好散。

  以后最好不要打交道,否则,袁树不介意用特殊手段净化人世间。

  至于那些真切的做出了改变、从中学到了东西并且接受了致良知之学的,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同道中人了。

  比如赵俊。

  出身豪门、自幼锦衣玉食的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所接触到的最底层,就是自家的奴仆。

  但是自家的奴仆也有例钱,也有家族庇护,日子也还说的过去,否则会给家族丢脸,所以他们的吃穿用度也并不太差,以至于赵俊觉得生活水平最差的人就是他家的奴仆了。

  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和人的交际也是有界限的,以赵俊的出身和行动轨迹,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底层,底层和他之间隔着的都不是一般的分水岭,而是银河。

  甚至他到关中求学的路上都是在一群武装家丁的护卫之下,很安全,就相当于是旅游。

  来了就是弟子,来了就入住马氏大宅,来了就隔绝于外部。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直到他跟随袁树深入原野之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汉帝国社会底层的人,入目所见的一切击碎了他懂事以来所形成的固有观念,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再然后,就是在袁树的组织下进行助农行动,亲身接近这些真正的底层,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模样、生活习惯,看着他们艰难挣扎求生。

  他完全不懂这些人的生存逻辑,完全不懂他们的行事规范,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和他不同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总是恐惧?

  为什么总是逃跑?

  他难道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人?还是长得奇形怪状宛若妖魔?

  也没有啊。

  从小到大亲戚朋友都夸他长得俊美,他名字里的“俊”就是由此而来。

  他不理解的事情太多了。

  在不理解之后被人解惑从而获得感悟的次数也太多了。

  袁树组织的每一次责善会议上,他都是发言最多、提问最多的积极分子。

  他觉得他要改变的、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明显和真实情况有极大的出入。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感悟越发深刻,他对于真实社会的了解越发深入,认知改变的同时,每每想起过去的认知,他都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就像他曾经以为日子再差也就和自家奴仆一样,他以为送东西给农户就一定可以得到感激、欢迎,结果最先得到的是人家的恐惧。

  这些人不单单是穷困,更是被贪官污吏压迫的没有人样,打心眼儿里不相信世间有任何好事,不相信任何善意,所作所为,全是求活。

  从未经历过这等善意的他们在最开始是完全不肯相信的,见到助农组织的人时,他们最多的举动就是逃跑或者跪下求饶,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馈赠,只觉得拿了这些馈赠,就要丢了性命。

  面对这样一群人,如何帮助他们?

  想帮都上不了手,人家根本不相信。

  赵俊最开始从事助农行动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完全懵逼,不知道从何下手,助农行动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所以最初,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物资放在需要帮助的人家面前,转身就走,不说话,不接触,不交流。

  直到某一次,一伙土匪不知道哪里听来了助农行动的消息,知道穷鬼们有粮食了,于是前往一个村庄抢劫,抢夺农民得到的粮食和衣物。

  结果正好撞上了前来送物资的赵俊等人。

  仗着人多势众,赵俊等人群起而攻,把土匪们赶走了,救下了农民们,保住了他们的物资。

  经此一役,双方才成功实现了破冰,惶恐的农民们这才知道这些衣着讲究的人不是坏人,不是来要他们的命,好像真的只是来帮助他们。

  给他们带来了粮食和衣物,还冒着生命危险打跑了土匪,救下了他们。

  原来,这世上真的有好人?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其他的村庄里。

  估计是助农组织的人给这些农民发放物资的事情传了出去,引起了土匪的注意,部分村庄遭到了抢劫。

  后来袁树和卢植等人分析了一下,觉得大冬天没来由的冒出来那么多土匪,恐怕来路有些问题。

  袁树把怀疑目标放在了本地的一些豪强地主身上,只是事发仓促,没抓住舌头,没有证据。

  但这件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好的结果。

  经过这一阵风波之后,助农组织和本地自耕农之间完成了破冰,农民们终于愿意相信助农组织是真的来帮助他们、而不是什么来路不明的坏人。

  农民们开始向助农组织展露出善意,愿意和他们交流了。

  赵俊是最早和农民有交流的人,因为他有很多困惑,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些农民最开始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善意。

首节 上一节 33/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