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29节
大明有这样的人掌权,何愁国家不能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盛世呢?
“水泥还可用在修建水塘上和加固堤防上。”
“朝廷逐步加大修建水塘和堤防,抗旱防涝,粮食便能年年丰收。”
“若是科学院能研制出有效的农药,大明的粮食生产更能再上一个台阶。”
“殿下予以厚望的蒸汽机,我此前特意去看过,用它来抽水,实是神器。”
“再辅以垦荒之策,多管齐下,何愁大明粮食不足?”
“自古以来,纵然再是太平盛世,寻常百姓也只能吃七八饱。”
“而今太孙殿下治理国家,国库之充盈,前所未有,百姓丰衣足食,此诚千古圣君亦不及。”
加大水利建设,用蒸汽机来抽水抗旱?
说起来,历史上早期的蒸汽机,就是为了抽排地下矿藏的水而发明出来的。
抽水也是早期蒸汽机最大的用途。
后来用在用在织布机,用在其他各行各业,则是慢慢挖掘出来的用途。
相比这个时代靠人力驱动的龙骨车,蒸汽机抽水的效率,无疑会增加百倍都不止。
相比驱动轮船前进,仅用来抽水,无疑也容易许多。
但即使现在大明制造局将蒸汽机顺利造出来,然后立即铺开,大量制造,要让各地的农民用上,也是明年的事了。
杨士奇想要说的显然不止这些。
朱允熥笑道:“别只顾着拍我马屁,赶紧说眼下的措施。”
杨士奇正色道:“上面这些举措,才是治本之策,故而说在前面。因为究其根本,还是增加粮食产量。至于眼下的法子嘛,无非是两个字——收粮。”
“天下百姓储藏的粮食还是不少的,大户储粮更多。”
“别说这几年大明风调雨顺,粮食年年丰收,便是大灾大荒之年,饿殍千里,不少大户人家的粮仓里,仍有堆积如山的粮食。”
“只要能将这些粮食收起来,平分给天下百姓,而不是放在大户的仓库里发霉变质,被老鼠吃掉或腐烂掉,就等于是凭空增加两三成的粮食!”
“有了这些粮食,到明年秋收,大明都绝不可能缺粮。”
“太孙殿下亦可一直让粮食保持低价。”
朱允熥苦笑道:“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道呢?”
“可是要收天下的粮食,难于登天啊!”
那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让老百姓都交出来?
那不是逼着老百姓和朝廷拼命吗?
什么为你好之类,显然没有老百姓会相信。
至于说只收大户的,打土豪分粮食……这也会造成天下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后世能这样做,也是在事前做了许多工作,从西学之风,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新思想的传播,再建立起严密的组织,推翻原来的统治……
又过了几年,做足了思想工作和动员,才开始分田地。
而今的大明,思想建设还在启蒙阶段,那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
别的不说,光是朝廷内部大大小小所有官员,就得群起而反对,而是拼了命的反对。
后世可不是。
后世至少朝廷内部都是支持的。
杨士奇微微一笑,道:“正常的法子,自然是如此,任谁也不可能收得了天下之粮。”
“不过,此前历朝历代,也没有谁能收得了天下的银钱。”
“但太孙殿下却利用大明银行,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点。”
“如今,何不故计重施?”
“效法收银钱的法子,将天下粮食都收进国库粮仓呢?”
……
第225章 发现,笑得合不拢嘴的老朱!
申城。
晨曦的阳光照在黄埔江的江面上,泛起层层鳞光。
河岸旁的钟楼上,清脆的钟声敲响。
据说,那面钟是大明制造局研制出来的宝贝。
在申城建城之后,便修建了高塔,将大钟置于高塔之上,让全城的人,都能随时看到时间。
与传统的十二时辰不一样,大钟将一天分成了二十四个小时。
从早上六点开始,每隔一小时,钟声就会响一次。
整个申城的人,能听到是几点钟了。
自己抬头去看,更是能通过大小不一的指针,将几时几分都看得清清楚楚,非常快捷方便。
从前虽然有各种计时的东西,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只能粗略估算大致的时间,如今却十分清晰明了。
钟楼成了申城的地标性建筑。
每一个第一次来申城的人,都会被高高耸立的钟楼所吸引。
上面显示的清晰时间,凸显出这座城市与大明其他城市的不一样之处。
一艘又一艘的船不断靠岸,工人们在码头忙忙碌碌,挥洒汗水,将船上的货物搬运下来。
老朱坐在一家新开的正对着码头的早餐店里面,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数着从船上搬运下来的粮食,笑道:“看这样子,一艘船怕不是要运下来数十万斤粮食吧。”
此时的早餐店,除了老朱一行人外,已再无其他客人。
码头工人都去干活了。
老板也闲了下来,正不紧不慢的收拾桌椅碗筷,闻言便接语道:“一船三十万斤。”
老朱好奇问道:“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早餐店老板用抹布擦着旁边的桌子,笑道:“这都是大明制造局打造的宝船,有一定的规制,每船载货三十万斤。码头上干活的人经常在店里说呢,我也就听到了。”
老朱微微点头,又道:“听说这些船上的粮食,都是从倭国运过来的?”
“可不是嘛。”早餐店老板道:“如今大明与倭国商贸往来频繁。最近正是秋收之际,眼下朝廷正大量从倭国进口粮食呢。”
“像这样的运粮船,每天得有十多艘靠岸,一天一共得有几百万斤粮食进来。”
老朱好奇道:“以前也没听说倭国盛产粮食,怎么眼下就有这么多余粮卖给咱大明呢?”
早餐店老板此时已收拾完毕,见到客人还在询问,他也是一个健谈之人,当下便在一旁坐下,道:“倭国不但不盛产粮食,倭国自己还缺粮呢。”
“那里的百姓,生活比咱大明苦多了。”
“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自从大明与倭国商贸往来密切之后,就有很多倭国女子前来咱大明,就想着在大明找一个汉子嫁了,往后能吃上一口饱饭。”
老朱神色愣了愣,此事他也早就有所听闻,又道:“那倭国还出口这么多粮食给咱大明?”
早餐店老板给老朱倒了一杯凉茶,给自己也满上一杯,端起来喝了一口,冷笑道:“历朝历代,百姓吃不饱饭,穿不上衣,可朝廷高官,富商大户,还不一样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吗?”
“这倭国也一样啊!”
“倭国的百姓吃不饱,可倭国的官员,大名,将军,贵族又不会缺一口吃的粮食。”
“他们愿意将粮食送来咱大明换东西回去,谁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就算是因为给咱大明出口粮食,倭国饿死了几十万上百万人,那也饿不着他们自己。”
老朱向着桌子猛拍了一掌,霍地起身。
他对于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素来恨之入骨。
此际一听早餐店老板的描述,顿时勃然大怒。
起身之后,才猛然醒悟。
那是人家倭国的事,又不是大明治下,实不必这般情绪激动。
一念及此,又痒痒坐了下去。
早餐店老板被老朱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不明白他为何突然暴起,只觉那一刻,有凛冽杀气,扑面而来,竟惊得早餐店老板有些神魂失守。
好在对方瞬息后又恢复了平静,方心有余悸地问道:“老先生刚才为何动怒呢?”
老朱长吁了一口气,道:“我这人再听不到这等事,着实生气了。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他们怎么还有脸高高在上,牧民治国?他们就应该被剥皮抽筋,千刀万剐,再下十八层地狱,从此受尽万般折磨,永世不得超生!”
早餐店老板翘起大姆指道:“老先生还真是性情中人,嫉恶如仇,令人钦佩。”
“不过,咱们是各扫门前雪,只管咱大明自己能吃上饭就行了。”
“别人家的事,咱就别操太多心啦。”
“再说了,那些倭国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当初,他们的武士来我大明沿海当倭寇,对我大明百姓烧杀抢掠,也不知犯下了多少罪行,如今也是活该有此一报。”
老朱笑道:“你这话说得倒有道理,善恶到头终有报。想起倭国人曾经犯的罪行,这还真是他们的报应。”
他又好奇问道:“不过,倭国将粮食卖给我大明,总得从我大明进口一点东西吧?要不然,倭国那些贵族图什么啊?”
早餐店老板喝了一口茶,笑道:“倭国从咱们大明进口的商口,主要是织品和书籍。”
“咱们大明制造局的纺织技术高超,织出来的东西,很受倭国贵族喜欢。”
“不过,织品出口受朝廷的管制,不许出口太多,要留着给咱大明百姓做衣服穿呢。”
“价格倒是卖得很高。”
“还有大明出版的书籍,更是被无数倭国人追捧。”
“《大明日报》在倭国也很是畅销呢。”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