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40节

  “我看这件事,朝堂里面还有得争。”

  “那就好,我觉得方先生是个好人啊!这样的人,若是被朝廷定罪,那就太可惜啦。”

  “是啊,这年头,那些富人,读书人,大多都不拿正眼瞧一下咱们穷人,方先生能帮咱们说话,真是好人啊!”

  这时候,码头上有人出来喊道:“别在那里争吵了,有新船靠岸,马上卸货,都过来准备开工吧。”

  刹时间,刚才还围在茶铺里议论纷纷的人群,顿时皆不再讨论,如潮水般向着码头停船的地方涌去。

  ……

  旁边,老朱全程目睹了这一幕。

  他拿起一份《大明日报》,翻看了一下,怒道:“这个方孝孺,好大的胆子。当初就敢当面顶撞……”

  说到这里,老朱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外面,正在微服私访中,便话锋一转,道:“方孝孺假圣人之名,说这等悖谬之言,蛊惑人心,该千刀万剐。”

  “朝廷怎么就不派人去将他捉拿,还任由他继续妖言惑众呢?”

  老朱对方孝孺这个人,感到极度的厌恶。

  当初听说他是宋濂最得意的门生,想请他来做朱允熥的老师,却被此人当场拒绝。

  那时若非朱允炆站出来求情,再加上朱允熥也不愿意拜方孝孺为师,当场就将此人杀了。

  后来听说他先后两次帮朱允熥说话,直言公正,对他的观感,才有了少许好转。

  此人离开朝堂后,老朱也就不再关注了。

  因为老朱也算是看出来了,方孝孺这种人,有学问是不假,却是一个迂腐无比的人,根本不适宜在朝为官。

  没想到,他辞官离京,如今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好一个“圣人之道,天下大公”,怎么听着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分耳熟呢?

  当初老朱就是因为这句话而将孟子移出孔庙。

  后来虽然在大臣的反复劝说下,老朱感到这样做也不行,又将孟子木主牌请回了孔庙,但心中对孟子的厌恶,却丝毫也没有减少。

  等级制度是封建统治的根本。

  要让天下人都清楚自己的“等级”,安心一辈子呆在与生俱来的“等级”里,臣民才不会忤逆君主,统治才能稳定。

  老朱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故而,他才编定了“军户”,“民户”,“商户”,“乐户”等各种不同的户籍出身,并下令这些身份世代承袭,永不改变。

  如今,虽然在朱允熥的改革下,身份户籍已在松动。

  比如说,开放经商后,“商户”就等于不存在了。

  但思想却不会因此而改变。

  而方孝孺的“天下大公”论,无疑是在模糊等级差距。

  试想,若天下人都没有身份等级的观念,那他们恐怕就要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吼声了。

  唯有大家都认命,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注定,不谋求任何改变,人心不思变,才是最安稳的。

  吉垣在旁边笑道:“老爷,朝廷也许是另有打算。”

  老朱冷哼道:“能有什么打算?这等狂悖之论,怎可任其传播,会动摇人心的。”

  吉垣微微笑着,没有再接言。

  老朱往下翻看报纸。

  突然,他眸内精光一闪,怒道:“好啊,这报纸上,居然还有人为方孝孺狡辩,真是气死咱了!”

  他愤力将报纸往桌上一扔,气得脸都变色了。

  《大明日报》可是朱允熥办的,等于朝廷所办,怎么能为方孝孺的思想摇旗呐喊呢?

  半晌,老朱又再度拿起报纸继续看。

  目光所停之处,还是同一篇文章。

  这一次,他却没有再发气。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老朱将报纸放下,道:“这《大明日报》上面,一篇文章批判方孝孺,直言方孝孺所言,违逆圣人之心,朝廷应将其捉拿治罪。”

  “另一篇文章却对方孝孺讲的‘天下大公’论大加赞赏,认为此论深得圣人之心,乃是圣人毕生所追求。这《大明日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茶铺的掌柜正趁着力工们都离开了的机会,收拾桌椅,听到老朱的话,便接言道:“这就叫‘各打五十大板’,两不相帮。”

  “两不相帮?”老朱反复琢磨着这句话,眸内缓缓明亮起来。

  他喃喃自语:“是啊,这种事,朝廷还是不要随意表态的好。刚才那些力工,可都支持方孝孺呢。朝廷不能寒了人心。”

  他想起当初将孟子牌位移出孔庙,最终却又不得不请回去的事。

  如今想来,当初自己就是太过冲动。

  小觑了孟子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影响力。

  时至今日,儒家的圣人,亚圣,都不是能随便憾动的。

  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君王,对此也只能因势利导,利用儒家思想为自己所用,而不能轻易去硬碰。

  硬碰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方孝孺的“天下大公”论,若是他自己个人的思想,那将他杀了,将其言论封锁,书籍焚毁就是了。

  但若是圣人之言,经典所载,朝廷就不能轻易表态站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日报》采取中立的姿态,就很有道理了。

  随即,老朱再度拿起报纸,看起了其他内容。

  “黄子澄叛国一案正式开审,誓要将黄子澄同党一网打尽。”老朱的瞳孔不由得微微缩了缩。

  这个“逆孙”,将黄子澄关在监狱里面关了这么久,终于要审了吗?

  文章内容则是严厉斥责黄子澄卖国之事,并认为他敢私自与倭国签二十一条,国内必定还有不少同谋。

  这些人潜伏在大明,乃是大明的毒瘤,一定要将其全部找出来,彻底铲除。

  百姓凡有知道线索的,皆可向当地衙门举报。

  也可以直接写信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并公布了这些部门的邮寄地址。

  茶铺掌柜在一旁笑道:“今儿个衙门里面,也贴了告示,要抓汉奸,抓叛贼!依我看,朝廷这次是要借着审理黄子澄一案,兴起大狱了。方孝孺的事,官员们只怕是顾不上啦。”

  老朱的瞳孔,不由得微微眯了眯。

  他忽然又想起自己的那位笔友朱孙,不知道他对方孝孺之事,以及黄子澄一案,又会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

  还是说,此人只懂治国之策,不通朝堂权力争夺的精妙呢?

  要不然,也不至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编辑,还四处受人排挤,连向朝廷献计献策,都被别人抢了功劳。

  ……

  随着朱允熥下令公审黄子澄,并全力抓捕其同党的消息公布。

  朝堂顿时沸腾了。

  朱允熥一出手,便是雷霆之势。

  全国各地衙门,都张贴告示,“捉拿”黄子澄的同谋党羽。

  三法司的邮寄地址,更是被《大明日报》直接公布天下。

  于是乎,全国各地告状的信件,于雪片般寄来。

  这个时代的民众,想要越级告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老朱曾经下旨,任何人都可以来京中告御状,只要头顶大诰,就能将不法官员缉拿,押送至京问罪,沿途官吏,皆不得阻拦。

  但理论毕竟是理论。

  普通百姓怎么有能力冲进官府衙门捉拿官员呢?

  自己被官员捉拿还差不多。

  这道圣旨的真正用处在于,有能力将官员捉拿的人,那此人就不是寻常的百姓,而是具备了造反能力,可以召集人马,推翻当地官府统治的人了。

  这样的人,如果愿意放弃造反,转而来京城告状,朝廷当然是欢迎的!

  反过来,如果他没有造反的能力,那他就不可能真的抓捕得了地方官员。

  也不用担心那道圣旨,会造成普通民众不听地方官员的命令。

  因为对没有造反能力的人来说,这道圣旨是没用的。

  反过来说,如果地方官府衙门被百姓纠集人马冲进去了,将官员都捉拿了,那说明地方官员,根本镇不住当地的百姓,无力治理地方,这种地方官,留着也没用。

  正常来说,普通百姓要越级告状,还是非常困难的。

  且不说律法上的限制,仅路程距离这种天然限制,就足以让绝大多数的人打消赴京告状的念头。

  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对普通人来说,从千里之外来京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路上的食宿消耗就不低。

  更别说,沿途还可能遇到强盗土匪。

  但如今有了大明邮司,可以寄信,事情就容易多了。

  经过几个月的全力建设,邮司已基本上在全国主要城市全面开设分司。

  百姓们只要徒步来自己家附近的城市,购买信封和邮票,就能寄信。

  三法司的邮寄地址公布后,全国各地告状及举报的信件,很快便如雪片飞来。

  至于举报内容嘛。

  “我家的牛不见了,我怀疑是隔壁王二家偷的,王二极有可能曾经勾结过倭寇,与黄子澄狼狈为奸……”

  “我们县的县官对百姓十分严厉,肯定是黄子澄等卖国贼一伙……”

  “我们这里有一个教书先生,曾经对黄子澄大加赞誉,朝廷要好好查一查他,多半是一个卖国贼……”

  “我几年前,曾经听县里讲书的先生说,他认识黄子澄……”

首节 上一节 340/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