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92节

  很快,朝廷要开放雇佣兵,鼓励藩王和勋贵出海的消息,便在金陵城的富商中不胫而走。

  这些富商,也十分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满朝藩王和勋贵出海,去抢领地,抢财富,需要的后勤支援呢?由此带来的海外贸易呢?

  自家不能组建雇佣兵团,但是,勋贵的兵团受到五百人的人数限制,这个人数,显然只满足战斗的要求。

  还需要更多运输船,帮助运输后勤物资,以及战争的胜利品,还有与大明之间的贸易

  这绝对是巨大的商机。

  要做成这样的生意,就意味着要买船出海。

  勋贵们买战舰,他们就得买商船,买运输舰。

  海船的造价可不低。

  更重要的是,有资质有能力造大型海舰的,都是朝廷的船厂,要提早下订单,才能抢得到船。

  于是,富商也纷纷开始筹集资金,订购船舶。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上关于海外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

  在报纸的描述中,海外是一片富饶的“黄金地”。

  大明的商人,只要前往海外,就能获取数不清的财富。

  福建人去海外“创业”,发家致富的故事,更是接二连三的登上报纸。

  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甚至还可以实地找真人验证。

  真就是在海外创业,赚了大钱,衣锦回乡了。

  只不过,其中经历的艰辛苦难,被巧妙的隐藏了起来。

  对于葬身鱼腹,或者死于海外的土著之手的人和事,自然不会去宣传。

  舆论宣传的导向性,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大明百姓,尤其是勋贵富商眼中,海外有“金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报纸上还告诉他们,海外是未受圣人教外的蛮荒地,大明的读书人,有义务去教化他们。

  就如同圣人教化世人一样。

  谁能教化海外蛮族,谁就是立有大功德。

  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去海外传播圣人的教化,教蛮荒之地的百姓们接受儒家道德,让他们都懂圣人的道,那便是集三不朽于一身。

  这是道德上的论证和宣传。

  让大家不背负自己是去海外抢掠的“罪恶感”。

  对于这两点,朱允熥实际上都是照葫芦画瓢,学当年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宣传。

  当初,西方那群人,也是打着“传教”的口号,从道德上树立前往世界各地的信念。

  东方有黄金,海外有黄金,这则是西方大航海时代人人争相传播的实际利益。

  心理上有了“道德优势”,又有“实际利益”引诱,双管齐下,何愁大家不向往海外呢?

  有大明日报的加成,朱允熥宣传起来的力度,非常之恐怖。

  雇佣兵团出海的消息,则是通过私下的渠道传播。

  在得知勋贵们争先抢后卖地筹钱之后,朱允熥更是令探听司在暗中加大了宣传。

  推波助澜。

  于是,先是京城的富商们跟上。

  很快,勋贵们所在的老家的豪绅,也纷纷跟进。

  再到后来,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卖田地筹钱购船,准备前往海外的热潮。

  抓住这个时间窗口,世界地图在他的授意下,由《科学》期刊正式出版。

  大明的勋贵,豪商,百姓第一次知道,原来海外还有这么广阔的土地。

  与地图一起出版的,还有各地风土人情,物资等介绍。

  当然,这些都是朱允熥模糊不清的回忆。

  只能说一下大致情况,具体的细节,还要等大家出海后自行探索。

  但这已经足够了。

  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大家都产生美好的期待。

  一些勋贵在私底下,已经开始划分地盘了……

  出海一事,在朝廷还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火爆无比。

  大量的田地被出售给朝廷,用以筹措出海的资金。

  想要订购船舶的豪绅,直接将大明几大船厂买爆了。

  大明制造局不得不紧急建设新的造船厂。

  出海,已经成了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大家都在做着准备,等待朝廷正式公布的那一天。

  ……

  此时的老朱,正在返回金陵城的路上。

  马车滚滚前行。

  车内,老朱的撩开窗帘,瞭望着外面:“时间过得真快啊,咱离开金陵,一转眼就几个月了。”

  “咱们回去后,先不要急着回皇宫,去《科学》期刊的所在地,咱要见见那个朱孙。”

  ……

第263章 老朱:姜还是老的辣,爷爷我更胜你一筹!

  “咱与朱孙通信这么久,却忘了问他,究竟多大的年龄?”

  “他见识那么广,知识如此渊博,想来年龄应该不小了吧?”

  “不过也没关系,有志不在年高。”

  “就算年龄大一点,只要还能为朝廷出谋划策,那就没有问题。”

  “再说,年龄大,性子也更稳。”

  “那个逆孙身旁,就缺少一个年龄大,又稳重的人。”

  老朱喃喃自语地说着。

  对于朱允熥治国,他还是很满意的。

  至少有两项工作,朱允熥做得很好。

  第一,对外战争打赢了。

  大明平定了倭寇之乱,征服了倭国。

  又北上铲除了心腹之患——北元。

  在狼居胥山让草原各部落会盟,并迫使他们祭祀牺牲的中土将士,宣示了大明对草原的绝对主导权。

  大明北境未来几十年,从此可高枕无忧。

  第二,朝廷的财政非常充足,国库有钱,有粮!

  百姓总以为,只有寻常百姓才会为钱发愁。

  勋贵高官就不会了。

  至于皇帝,那更不可能。

  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又怎么可能为钱发愁呢?

  事实上,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几乎所有皇帝,都在为钱而愁。

  只不过,他们不是像寻常老百姓一样,为了自己吃饭的钱,治病的钱发愁……他们愁的是国家财政的开支。

  老朱在位几十年,从一开始的打天下,到后来的治天下,就没有一天不为银子而发愁。

  无他。

  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够用。

  永远不够用。

  最后总是东挪西借,缝缝补补的过日子。

  尤其是当朝廷要发动对外战争,远征北元的时候,为了筹措战争所需要的粮草,军费,老朱经常都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普通人眼里的战争,看到的只是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

  但真正指挥战争,总领全局的人,才知道,后勤保障才是一场战争的关键。

  有充足的钱粮支持,才能真正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否则,许多仗就没法打。

  老朱难道不想彻底铲除北元的隐患吗?

  为何明明前线打了胜仗,却不乘胜继续追击,深入北境草原,永绝后患呢?

  原因无他。

  就是朝廷的财力,粮草,不支持继续打下去了。

  必须得停下来。

  再积攒几年钱粮,然后接着打。

  但是,朱允熥监国治政之后,大明朝的财政,前所未有的充沛。

首节 上一节 392/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