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93节

  钱多得根本花不完。

  而且,这些钱还不是通过搜刮百姓,使得民不聊生而得到的。

  民间的经济状况仍欣欣向荣。

  国库的钱粮却堆积如山,连打仗都不需要特意准备钱粮。

  能做到这两条,就足以称得上是千古明君。

  在治理国家上面,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哪个帝王能做到。

  至于其他的,就算有些不足,有些老朱看不懂,或者不满的地方,那也是瑕不掩瑜。

  甚至可以说,与前面的两条相比,都不值一提。

  更何况,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申城经济的观察,以及与朱孙的书信探讨,老朱对经济学的知识,已经文盲水平提升到了极高的层次。

  也越来越能理解朱允熥的诸多治国方针了。

  “咱离京这么久,他竟然能凭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坐稳江山,使朝野无人敢反,也委实有足够的能力,执掌大明江山了。”

  他出京的时候,原想着引诱那些反抗朱允熥的人跳出来,好将其一网打尽。

  为朱允熥登基继位,扫平最后的障碍。

  却没有想到,在朱允熥的诸般手段下,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出现。

  究其原因,老朱自己分析了,也与朱孙在书信中探讨过。

  一是大明新军的恐怖战力,让潜在的反对者害怕,不敢。

  这支由朱允熥一手训练,培养出来的军队,表现出了极其惊人的战斗力。

  那些反对朱允熥的人很清楚,正面与新军对抗,绝无打赢的准备。

  唯一正式挑战的人,就是晋王朱棡了。

  但最终,朱棡主动放弃了与新军开战的想法。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很清楚,与新军正面对抗,纯属自寻死路。

  正因为如此,税务司发起税务战争,激起满朝反对的时候,也没有谁去一试新军的锋芒。

  新军,是朱允熥最大的底气。

  其二则是黄子澄案以及随后建立的举报制。

  实际上,黄子澄案审而未定的时候,也是朱允熥权力最危险的时候。

  但等到后来案件尘埃落定,又利用其收满朝文武之心,危机就化解于无形了。

  举报制,密奏制的建立,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大臣的监管,朱允熥的权力,前所未有的强化。

  其三则是大明日报的舆论引导,将原本由读书人掌握的话语权,夺到了自己手中。

  这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以往朝臣和皇帝之间的“较量”,总是离不开舆论的支持。

  那是读书人的主战场。

  即使是皇权,也往往要避免去硬碰。

  但自大明日报成立之后,舆论的主导权,就渐渐转到了朱允熥的手中。

  用朱孙的话说,舆论并不天然属于读书人,而是属于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

  只不过,从前读书人掌握话语权,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天下百姓。

  太孙殿下利用大明日报,发动百姓,让朝廷直接和百姓对话,而不是通过读书人从中去转述,从而剥夺他们的舆论引导权。

  第四则是大明银行成立后,带来的丰厚财力。

  无钱寸步难行。

  若是朝廷的财政上没钱,大臣们也会借此来“要挟”皇帝,分享“皇权”。

  对此,老朱是深有体会的。

  当初用胡惟庸,并能容忍他那么长的时间,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当时能帮老朱当好大明这个家。

  简单点地说,就是胡惟庸能搞钱,能平衡国家的财政开支。

  基于这一点,老朱才忍他那么久。

  要不然,根本不会让胡惟庸的势力壮大到那等田地。

  但这也说明一个巨大的弊端。

  即皇帝不能在财政上依赖某个大臣,靠某个大臣去解决财政问题。

  否则,皇权就有不稳的危险。

  以上四点,是朱允熥能大权在握,稳于泰山的关键。

  朱孙在信中总结说,是枪杆子,笔杆子,制度建设和财政支持!

  四者加在一起,权力自然稳固。

  其他诸如探听司之类的,只能说稍稍起到一些辅佐作用。

  老朱对朱孙的分析十分认可。

  但在老朱看来,朱允熥仍然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自己的亲信人马还太少,威望仍然不够高。

  说到底,权力仍然来自人心。

  下面的人听你命令,你才能有权力。

  要不然,所有制度,所有技巧,阴谋,手段,都是白搭。

  身为开国之君,朝廷的勋贵将领都是老朱一手带出来的,大臣都是他提拔使用的。

  老朱自然没有亲信人马太少,威望不够的问题。

  不客气地说,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亲信,威望更不用说。

  但朱允熥不一样。

  除了姚广孝,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一手带出来的亲信,其他的人,都是敬他太孙殿下的身份。

  新军将士也许不一样。

  但新军将士的根基毕竟太浅了。

  朝廷内的很多事,也不能全靠武力解决。

  

  打天下和治天下毕竟不一样。

  朱允熥要江山太平,也不可能再去打一次天下。

  威望的话,则有点说不清。

  虽然天下都在传诵太孙殿下之名,看起来,他的威望是如日中天。

  但正如朱孙在信中所言,这种威望很浅,一旦发生什么重大变动,就很容易骤然改变。

  不像老皇帝的威望那般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当然,对于一个王朝继任者来说,做到朱允熥这种程度,其实已经完全足够了。

  可老朱不放心啊。

  不得不说,朱孙说老朱这是焦虑症的表现,说得还是挺准确的。

  老朱就是对自己离世后,大明权力是不是还能稳固,非常不放心。

  自古以来,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在开国皇帝死后,朝廷都会经历一次或者多次的动乱。

  挺过去了,那个王朝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刘邦建立汉朝,刘邦死后,便有吕氏掌政,群臣诛吕,大汉的朝政动荡了很多年。

  二晋时期更不用说,王朝更迭频繁,动乱不止。

  隋二世而亡,唐在李渊建立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实际上就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对太子李建成,乃至皇帝李渊发起的夺权。

  宋朝则在赵匡胤死后,被其弟弟夺得了皇位……

  凡此种种,皆是前例。

  事实上,还有许多许多在历史上名声不显的短命王朝,大多数都是亡于二世。

  因为人心要经历三代人,才能稳定。

  王朝亦是如此。

  一个新生的王朝,在其创始人死后,总是会无一例外的陷入一段危险期。

  老朱越是读史,越是不安。

  原想大开杀诫,却又被朱允熥劝住。

  眼看着朱允熥的权力越来越稳固,但老朱也发现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心中的不安并没有消失。

  他始终觉得,会不会还有什么潜在反对者,没有清理干净?

  那些勋贵,现在对朱允熥服服帖帖,可自己死了之后呢?

  还会是一样的态度呢?

  不放心啊!

  终究还是不放心。

  “咱要与那朱孙,好好商量一下,看有什么法子,帮着熥儿将大权彻底稳固。”

  虽然书信往来了这么久,但老朱并没有向朱孙透露过自己的皇帝身份,这些事,自然就不好商量。

  再者,如此绝密又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在书信里面说。

  只能等见面了再谈谈。

  自从离开申城,前来金陵,这一路上,又听到了许多新消息。

首节 上一节 393/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