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81节

  “这几天我带着你和你嫂子在广州逛逛,吃点好吃的,再给你做几身衣裳,然后一切就要靠你了。

  你一定要考进黄埔步军军官学校,我李家以后能不能成为武将世家,就要靠你了。”

  李全有些兴奋的点了点头,马车里的阮小姐也下车了,虽然李宝左手没了三根手指头,但却是闻名军中的悍将,海阳伯、陆军少将武文勇曾经的亲信,在县里面连知县都要礼遇的存在。

  而且李宝骤然娶了儿时的女神,对阮小姐极好,第一次尝到爱情滋润的阮小姐,自然十分满意,她看着小叔子李全笑道:

  “叔叔确实要努力哟,日后你成了陛下的大将,光宗耀祖不说,还能照顾下你侄儿。”

  李宝听完憨厚的一笑,阮小姐的肚子已经开始隆起了,他也要有后了。

  “伯文兄,咱们就此别过了,小弟要下去精心准备准备圣人的考核了。

  李全小弟的行文是没问题的,剩下的就看他自己的悟性了。”

  阮庄是来参加今年察举的,现在大虞的科举有些不同,考中进士授官之后,三年一个任期,到期要升任的话,必须再考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后,方可升官。

  这也是莫子布苦心孤诣搞出来的玩意,他要确保手下的县以上地方官与他思想和目标一致。

  如今他搞出来了天下为公的民族主义,又准备开始发展工商业,拓殖四方,可不希望下面的官员还是以前那种还沉浸在故纸堆里的老爷。

  嗯,说是科举,其实更像是党校,由皇帝亲自上课,亲自考核的党校。

  ‘砰!’

  李宝拱了拱手,正要和阮庄告别,突然他听到一声极为熟悉的声音。

  李宝一把就拔出了腰间的钢刀,把弟弟李全往马车边一推,“保护你嫂子和侄女!”

  李全短暂慌乱后,也立刻从马车底部摸出了一刀一盾,神情十分紧张的守护在了马车周围。

  这边,阮庄从宽大的青色道袍中迅速摸出了一把手铳,一个随从递过来了装着火药和铅弹的皮包,两人开始飞速装弹。

  而随着这声铳响,南城周围乱成一片,到处都有惊疑不定的男女四处张望。

  当然,还有一二十个男人也抽出了刀剑,正在互相戒备。

  李宝跳上一个马车,用官话大吼一声,“吾乃镇军少校李宝,所有人听我号令,把妇孺围在中间,来两个武技好一点的,随我去查看情况。”

  嗯,铳响的地方还是很显眼的,因为开火就要升起一团黑烟。

  “哔!哔!哔!”李宝的话音刚落,两个穿着暗红色制服,头缠抹额的捕快提着燧发枪,吹着铜哨跑了过来。

  李宝赶紧上前,“两位公差,我乃退役少校李宝,请听我指挥!”

  两个捕快立刻行了一个军礼,随后李宝带着五人小队,两把燧发枪,一把手铳,两个刀盾手,呈搜索队形向着黑烟升起处奔去。

  不一会,跟李宝一样,自发的三四个搜捕小队就赶到了事发地点,把康良保等人抓了一个现行。

  没过多大一会,一个出身洪门的五城兵马司南城指挥使赶到了。

  他接过指挥权,命令兵马司的巡逻兵把叶明月、康良保、陈贺等连同仆役十几人,全部给按倒在了地上。

  那柄惹事的手铳,正拿在南城指挥使的手里,铳口还能看见击发的痕迹。

  “确实是把好铳,手艺不错,不过胆子也太大了点,敢在承天府闹市中开火,还有个君子在场,这么不晓律法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君子这个词,正在被还原原本的意思,不单指道德君子,还指封君之子,对应的还有封君的女儿被称作女君。

  “按大虞律法,凡入千人之城,无持铳令者,不准携带火铳。

  非少卫以上军官,正九品典史、巡检等以上官员及各特许衙门成员,铳与药及铅子不准合并一处携带。”

  指挥使冷哼一声,“都给我带回去,凡是犯了律法的,等着在兵马司门口被打板子吧!”

  叶明月痛苦的呻吟一声,他刚才一高兴完全忘了这里是广州,不是南洋了。

  康良保也忘了,正吓得冷汗岑岑的。

  至于几个韶关来的学子,他们就更不知道这个规定了。

  一群人没了刚才的兴奋,霜打的茄子一般,灰溜溜跟着兵马使的兵丁去了。

  今天母亲生日,估计要喝酒没时间码字,向大家请个假,少写了两千字,晚上没了。

第388章 火铳 殖民 煤与铁

  火铳的问题,一直是莫子布最关注的,没有之一。

  因为哪怕再是穿越者,是皇帝,也没有一铳放不倒的。

  这玩意就跟以前民间私藏弩一样,对统治者的威胁,相当之大。

  莫子布的案头,摆着几十份上书,全是劝解莫子布禁止民间持有火铳的。

  老爷们也怕啊,这以后哪点事情办不好,遇到个心一横的,当头一铳打来,管你几品老爷,照样也得嗝屁。

  甚至就是现在,短短五六个月的时间,单是在广州就发生了超过十五起用火铳寻仇造成的死伤。

  不过还好,莫子布翻了翻,发现上书的全是老官僚,没有他刚开的恩科进士,以及经过察举‘党校’培训的官员,心里不免松了口气。

  作为一个单纯的统治者来说,自然不希望手下的百姓个个有铳。

  这玩意在后世飞机导弹无人机满天飞的时候没什么鸟用,但在目前这个军民武器没多少代差的时代,还是挺麻烦的。

  但作为一个立志于复兴华夏,为后世子孙极大拓展生存空间的帝王,莫子布知道,不但不能禁止民间有铳,反而要大力支持。

  甚至得主动把火铳的价格打下来,不说做到人人有,至少要户户有。

  他在南洋的政策为什么会这么成功?

  那就是因为在南洋的时候,做到了家家有铳。

  这十二年来,不知道多少土著勇士死在了过番汉人的铳口下。也不知道多少盘踞丛林、沼泽的野象、老虎、鳄鱼被一铳放翻杀了吃肉。

  这不仅仅是过番的汉人丁壮,就是汉人妇孺,拿上了火铳也有这个能力。

  可以说,没有火铳,特别是洛坤和北大年兵工厂出产的大量粗制滥造手铳,莫子布手下这四五十万过番汉人,绝对打不下如今这么大的地盘。

  不过这倒是提醒了莫子布,火铳这玩意,只能掌握到汉人手里,要是土著有了火铳,那就不好玩了。

  于是,就在康良保、陈贺等人在五城兵马司南城衙门外被当众打板子的时候,莫子布颁布了一条新的法令。

  凡大虞诸省,内外诸夷,敢持铳者,立斩!

  哪怕是封臣的土人仆从军也只准用刀剑,而不可用铳。

  在大虞境内的泰西人中,也只有法兰西国和双鹰国之人携带持铳证者可以携带火铳,其余各国夷人一概不准。

  南城兵马司衙门外,康良保和陈贺以及几个韶关读书人被打的嗷嗷叫,但叶明月不但没有挨打,甚至还有条板凳坐。

  因为他是柯城男爵、共和议员之子,按律,非大逆不道、忤逆不孝、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等罪,都可以免于一般刑事处罚。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治罪,而是比如犯了强买强卖、贪污受贿等罪,他们可以赔偿后再交钱赎罪。

  而够不上坐牢的罪,那就可以用仆役代替。

  这不,他们被判一人十板子,康良保和陈贺等被打的嗷嗷叫,叶明月就不用叫,因为他带来的一个土人仆役正在代罚。

  只不过兵马司的巡捕兵们看这黑瘦的仆役不是华人,没有手下留情,用足了力气打,十板子差点没把这土人给打死,哪还叫的出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因为按照此时的律法,除了杀头以外,最重的罪就是流放了。

  而封臣的地方都在南洋的最南边,这已经是流放五千里的标准了,自然对他们就可以优待一些。

  终于,行刑完毕,兵马司南城指挥站了起来,对着叶明月一拱手,“君子,承天府不是南洋,日后要更加谨言慎行,今次职责在身,实在得罪。”

  围观看热闹的百姓哗的一声发出阵阵惊呼,他们原本以为莫皇帝的什么封臣,什么共和议员都是在扯蛋。

  这种一听就不靠谱的玩意,恐怕还不如承天府广州的一个小吏,就别说跟正途的读书人比了,但结果让他们惊掉了下巴。

  原来这南洋封臣和共和议员,还真是爵爷啊!

  不但可以免除一般的处罚,还能让朝廷命官以礼相待。

  而且皇帝已经下令,不准许大户蓄奴,哪怕是家生子也要释放,但这些封臣,却可以大大方方的带着土人仆役到处乱跑,享受伺候,听说就算打死了也不过罚银三十两而已。

  人群中射来最羡慕目光的,不是康良保和陈贺这样的倒霉蛋,而是几个刚好路过的豪商。

  封臣这种东西对别人来说很难,但对他们来说,还真不难。

  比如叶明月父亲的叶宪才的柯城男爵,这不过是叶宪才击杀土人武士九人,得到皇帝赞赏后,再借钱招募了二十个客家乡党打出来的。

  规模也不大,柯城岛也就大陆一个县的地盘,土人百姓五千多人,华人九百多而已。

  对他们这些一年赚几十万两银子的豪商来说,招募几十百来人,配点火铳钢刀,打下一个这样的地盘一点也不难。

  而且柯城男爵在男爵中已经算是大的了,还有更小的治下甚至只有一两千土人的。

  这么小的规模,获得的好处,特别是政治上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莫子布也料到了会有人钻这样的空子,但只有这样,治下的百姓才会愿意去南洋搞封地拓殖,所以莫子布可以忍。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他这莫皇帝不给下面百姓这样的待遇,下面的百姓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自己出资招募人手去跟土人开打。

  同样的,任何封臣享受了这样的高待遇,得到了相当于是特权的东西,那就必须把拓殖给搞下去。

  下面的百姓在算计莫子布的时候,莫子布同时也栓住了他们。

  这就是莫皇帝的拓殖政策,中国人口多,不需要像英法那样把本土的人用残酷的生存环境逼走,他也愿意放权,只要你尽义务就好。

  天下这么大,在这个民智渐开的时代,就不要想着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握在一家一姓手里了。

  那样对子孙后代没什么好处不说,对全体百姓,全民族更没什么好处。

  。。。。

  琼州府,崖县,田独村。

  此时的海南岛还没有成为一个省,它仍然隶属于广东省管辖。

  而此时,由闽南话混合一些黎族方言和其他粤语词汇形成的独特本地语言海南话,也还未完全形成。

  因此琼州全府,也就是全海南岛,通行以泉州口音为主的闽南话,基本还能做到和泉州来的闽南人在大体上互通。

  或者说,此时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除了莫家这样极为稀少的老广府人群以外,基本都通行闽南话。

  刘知三穿着一身短衣,看着跟一个黎族老汉差不多。

  在现在海南,汉黎两族已经非常相似了,除了节日时期的民族盛装有所不同以外,双方语言与生活习俗基本趋同。

  而他身边,大热天还穿着一身官服不肯脱的,乃是十三行总商潘启的四子潘有度。

  此人在历史上与伍秉鉴、卢观恒和叶上林并称为广州四大富豪。

  历史上再过几年他父亲潘启就要用钱为他买一个满进士身份,甚至一度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

首节 上一节 381/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