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39节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势力想要抢走郑信保命,有些干脆就是有私怨,就在这个大兵压境的重压下,直接崩溃了。
“派,这些年我做了很多错事吗?”郑信看着披耶尖竹汶这个他曾经的象奴,很是萧索的问道:
“为什么子布的大军都还没进攻,通这些人都开始内乱了,他们既然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叛乱?”
为什么要叛乱,不就是因为他们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嘛。
“王没有错。”披耶尖竹汶缓缓摇了摇头,“或者说,最大的问题不在王。
而是在于从一开始,我们的路线就错了,王的身边全是潮汕人,而他们并不足以帮助王治理整个国家。
相反大皇帝,他从一开始就是以建立一个南洋华人互帮互助,消弭隔阂王国为目标,且一直为此努力。
所以,王的潮汕人不足以协助王掌握整个暹罗,同时又因为过于排外,而导致其他族裔,并不愿意为王效命。”
披耶尖竹汶其实说的很委婉了,实际情况就是郑信不善于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缺乏一个帝王的视角。
他既不能对潮汕人说不,无法拒绝最开始那些给他天使轮投资的潮汕大豪商、大家族各种要求。
同时又狠不下心把事情做绝,直接让很多不满的泰人在物理上闭嘴,导致反潮汕的力量,得以不断在通、披耶讪、汶纳家族这样的人身边汇集。
郑信缓缓点了点头,这大半年来,他与之前相比,老了很多,四十五岁的人看起来像六十五岁一样。
他听的出来,披耶尖竹汶是在给他留面子,“派,你也成长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打仗就知道往前冲的不要命了。
这暹罗我是治不好了,只是不知道它的未来会如何?”
披耶尖竹汶看着郑信,听出了这位暹罗王心里还有着淡淡的不甘心。
“达信,暹罗的未来,全在大皇帝,但是并不难猜。
泰人与华人混血三百年,原本如同蛮荒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富庶的乐园。
纳黎萱大王和郑王您的驱逐缅人复国,都是依靠天朝之力,没有天朝击败缅人,暹罗人的命运,恐怕比孟人,甚至比占婆人还惨。
所以,在这天朝大虞要与泰西诸国争雄的时代,到了天朝为他们的‘投入’获取收益的时候了。
泰人将会变成华人,以后会成为广佬、褔佬、潮佬、客家佬这样的华人分支。
这是谁也没法改变的事了,大皇帝不会允许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染指这里的。”
郑信沉默了,这么说来,泰人和几百年前就下南洋没法追溯祖先姓氏的纳真,将变成汉人的一支。
能追溯祖先以及下南洋时间还短的,将直接回归本来的身份。
既然这里的人完全变成汉人了,就肯定不会让一个王掌握此处,至少也是吞武里等大城市朝廷直辖,其余地方被分给各个封臣。
“通呢,他始终会是个祸害。”郑信轻声问道。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已经被逮住了,就算出了意外,大皇帝也不会放过他的。”
说完,披耶尖竹汶看了郑信一眼,真心实意的劝道:“王,去广州吧,和王后他们团圆,只要有皇后在。
不,就算没有皇后,以大皇帝的为人,您也是一辈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郑信沉默半晌,望着正殿的佛像,听着外面的枪炮声,终于点了点头,嘴里嘟囔道:
“结束了,暹罗国的命运就在此终结吧!”
。。。。
披耶尖竹汶说的没错,通已经被围住了,瞬间涌来的巨大危机,让他失去了平日的冷静与判断能力。
出城时他想过,有可能外面会有平叛军队的拦截,但同时心里又抱着侥幸,他觉得平叛军不一定带了骑兵,也不一定会来的这么及时。
在通的内心深处,他是相信披耶尖竹汶那八真二假的鬼话的。
结果,刚从北门出去不久,通就发现他被一股二十余人的骑兵,给吊住了尾巴。
他安排人去驱逐,去少了根本不管用,这些骑兵有最好的燧发枪,一人配了两把手铳,人少了完全打不过。
去多了这些人就不会跟你作战,而是选择分兵绕道,主打的就是个甩都甩不掉。
等到了吞武里以北十二公里的暖武里城时,连前面都有骑兵迂回过来,天色已晚,通也只能暂时在此休整。
他五百人只有五十匹马,人家两百多人有七百匹马。
这些凶狠的骑兵,不断分兵围追堵截,就跟狩猎大水牛的狼群似的,这让通和他的士兵们极为疲惫。
其实北河中卫指挥使朱文接比通还紧张,他就怕通不在队伍中,因此他手里有四百骑,但跟着这支大部队的只有两百余骑。
其余一百多骑呈扇形在外面十五公里上下散开,不断搜查可疑人群,就是为了不让通悄悄脱离队伍走掉。
哪怕是现在,朱文接已经基本确认通就在暖武里城中,他还是放了一百骑在方圆十里范围内搜查。
“等到夜间分散突围吧,现在是冲不出去了,骑兵太显眼,只要一有战马出去,他们就会拼命拦截。”
暹罗这地方,养马实在太贵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别说兽医,人的医疗条件也就那样,养马的成本和损耗,就更大了。
所以全吞武里城,所有的马匹加起来也不过一二百匹。
通跑的突然,不敢大肆收集,导致他只有区区五十匹马,连护卫他跑路都做不到。
那就干脆等到天黑趁夜出击,他熟悉这周围,非常容易潜伏下去。
只可惜他的对手,比他想象的更看重他,要知道,平叛大军南下的时候,皇帝是亲口交待,通与刍知兄弟,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
时至傍晚,围城的军队还猛然增加了,漫山遍野无边无际。
“起码有五千人,甚至有八千人,这些家伙都不去围攻吞武里的吗,怎么全部到这来了?”
听到麾下军官的质疑,再看看他们惊惧的样子,通万念俱灰,他突然觉得,就算是回到东吁,也不一定就安全了,且刍知还不知道如何了呢。
“请昭披耶却克里回话,太上皇帝并不想滥杀无辜,不要做无谓的挣扎了。”
伴随着马蹄声,几个骑兵出现在了暖武里城外。
其中好几个通都认识,都是曾经投靠过他,但等他们闹出叛乱后,又从吞武里逃走的母系纳真。
“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敌人,他知道谁才是祸乱之源!”通长叹一声,这是在确认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城里面啊!
“昭披耶却克里在此!”通朝着城下大喊一声,“大皇帝还是这么谨慎,一旦出手雄狮搏兔也用全力。”
喊完之后,他转身看着大多面如土色的官兵们说道:
“开门吧,他们有大炮,我们根本撑不到晚上,但愿我的命,能让你们得到宽宥。”
好家伙,我上一章的本章说都给我河蟹了一段
第443章 尘归尘 土归土
西元1779年10月22。大虞光中三年,满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九月二十。
暹罗八个月的内乱,终于来到了结局。
看起来声势浩大的叛乱,在平叛大军压境,特别是叛乱者知道大军只用四个月就干掉荷属东印度公司之后,就以一种诡异的方式结束了,他们根本就升不起一点的抵抗之心。
究其原因,还是暹罗这个国家与中华的牵扯太深了。
泰人和华人混血了超过四百年,别说现在,就是在后世中华经历了百年苦难历史后,曼谷都还有起码七成的人拥有华人血统。
更何况,泰人自身也是从云南南下,以傣族为主体的中国移民。
至今泰北清迈一带的泰阮人还保留了大量傣族习俗,是一个介于傣族和泰人之间的族群。
可以这么说,暹罗这个国家从血统和文化上来找,其实就是下南洋的傣族人和下南洋的汉族人组成的国家。
这使得暹罗比缅人、孟人、高棉人等等更容易接受来自中华的统治。
同时郑信虽然朝政搞得乱七八糟,但他对百姓还是不错的。
大量的暹罗百姓,无论泰人、华人还是纳真,都从郑信赶走缅人后实施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组织人力开发湄南河入海口沼泽地的政策中受益。
大量的潮汕百姓南下,也带来了汉地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暹罗的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底层生活比起阿瑜陀耶时期上了一个档次。
所以,这次的动乱,说白了就是郑信身边的潮汕大族和大豪商挟裹住了他,而原本阿瑜陀耶王朝的遗老遗少和被排挤的泰人及其他族裔贵族,又不满权力受损而挑起的叛乱。
除了最开始在阿瑜陀耶城当挖宝工的那些人以外,对其他底层百姓的波及并不多。
这甚至都不能说是泰人对华人的暴动,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集团冲突。
因为连叛乱的通,实际上都是个三代华裔。
他的外公是阿瑜陀耶城的泉州同乡会会长,他的妹妹嫁给了在暹罗的泉州大族陈家子弟,跟随他的,也有很大一批可以算作是华人的父系纳真。
哪怕是历史上也一样,只不过从郑信时期的唐主泰副,变成了华人选择归于暹罗,彻底本土化。
所以这种没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叛乱,注定只会是一场闹剧。
浓烟还在升腾的吞武里北门,郑信被披耶尖竹汶和千余士兵保卫着从城内撤了出来。
至于城内的叛军,朝廷大军还没开始进攻他们就已经开始内乱。
等到朝廷大军架设浮桥通过穿城而过运河的时候,已经有城内百姓和想要活命的叛军打开城门跪迎王师了。
是以,战斗根本没怎么打,平叛大军入城入的相当轻松。
现在城内到处冒火冒烟,地上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尸体,大多是叛军自相残杀而导致的。
整个平叛最大规模的战斗,则发生在吞武里城东北二十公里处的民武里城,从城内突围出去的披耶柯叻六千多叛军在这里被追上。
这位通的族侄披耶柯叻被阵斩,六千多叛军被打死七百多人,俘虏三千多,还有两千多人逃跑,正在追捕。
“兄长,信,真是无颜来见你,见江东父老啊!”郑信看到莫天赐,顿时就有些崩溃。
莫天赐拉着他的手,拍了拍肩膀,“人没事就好,如今子布做的好大事业,全南洋,全天下就要是我们的了,咱们这些长辈,看到子孙如此出息,什么都应该放下了。”
郑信还待再说什么,就听到卫兵来报,说是在暖武里逮住了通。
没等多少时间,北面尘土飞扬,朱文接非常兴奋的策马跑了回来。他身后的马车上,五花大绑着一个面色惨白的人,不是通还能是谁。
“太上皇,叛贼之首,昭披耶却克里通,已经被末将擒拿,如何处置,请太上皇定夺。”
莫天赐大喜,暹罗叛乱集团能统合所有不安分份子的,就只有这个通了,他其实跟我们莫大皇帝一样,也是个缝合怪。
通是母系纳真,天然就能吸引纳真靠向他,家族是阿瑜陀耶王室旁支,在泰人中有不小的声望,他的外公和妹夫是泉州人,能吸引非潮汕系的华人。
他的老婆是孟人出身,对除开泰人的其他民族有吸引力,他连襟汶纳所在的家族是波斯后裔,对定居暹罗的几个阿拉伯、波斯家族也有不错的吸引力。
可以说,整个暹罗就再也找不出来这么一个人了,有通这么缝合的,没有通的见识和能力,比通能力强的,没通这么缝合。
没了通,哪怕还有人对汉化不满,但也没本事召集这么多人闹事了。
是以,莫天赐只考虑了几秒钟,就把手一挥。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