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80节

  也就两宋的偏安之朝要靠这些所谓圣裔强化自身道统,也就元清这样的胡虏,需要把孔家捧起来收买人心。

  哪怕朱洪武不废孔家,也只是出于无奈,当年南北汉人已经分裂数百年,需要儒教和孔家用共同的礼仪道德以及利益,来把南北汉人重新捏合起来。

  但当今万岁可没有这个需求,所以正该废黜孔家的衍圣公爵位!

  哼,好好的名教,被这些歪嘴和尚念成了天方教与基督教,好好的千古圣人搞成了庙里的泥塑神仙,丢人现眼!”

  袁煦愕然,看着正在一顿狂爆输出的大伯,仿佛不认识一般。

  骂完了,袁守侗看着袁煦,“去把锦衣卫的官职辞了,以后跟着我,大伯亲自教你如何在新朝从地方土豪转为勋臣贵戚。”

  袁煦更加愕然,若是在以前他求之不得,但现在他很想拒绝。

  袁煦觉得自己很适合干锦衣卫,当然主要是想脱离袁家,因为这么庞大的家族,不单是权力,还有责任,看看他大伯过得这么累,就知道了。

  “大伯,侄儿可是出卖过家里情况给朝廷的,您真要我接手袁家吗?”

  袁守侗呵呵一笑,“出卖袁家得了好处就想拍拍屁股走人是吧,别做梦了,你既然够心黑,胆子够大,那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过两天你去一趟曲阜,告诉孔家,他们可是我齐鲁大地的旗帜,千万别丢分!”

  卧槽,够狠!

  袁煦有些被吓住了,为了袁家,大伯连衍圣公这样的圣裔都敢下黑手。

  那么,对他这么个侄儿,也肯定是下得去手的。

  袁煦明白了,自己真要不接手,还是露出想要脱离袁家的姿态,他大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

  于此同时,曲阜如同皇宫一般的衍圣公府中,愤怒的声浪,正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最开始,衍圣公府不是要怠慢莫子布,而是因为第七十一代孔昭焕病重的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了。

  孔家属于庙大妖风也大,这种要命的时候,孔昭焕病成这样,自然是上下人心浮动。

  听到皇帝要惩治孔家,胆小的想让孔昭焕的长子孔宪培去开封拜见皇帝认错,有的则在想着有没有什么可以立功赎罪的机会。

  更多的人则直接表面应激了,因为衍圣公孔家哪怕在满清时期,旗人皇帝对他们都要对孔府客客气气的。

  乾隆帝几次前来祭拜,甚至还给他们祖宗磕头,你这莫光中,天下还没一统,就敢不尊孔了?

  一个孔家耆老在孔昭焕的病床前嚎叫着,“千年以来,不管哪家哪姓做皇帝,都要拜尊孔祭孔。

  这光中皇帝尚未一统却要整治我们,还要我们交出土地,简直岂有此理!

  今日若是妥协了,以后他得寸进尺,那我们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对,哪家皇帝要治天下能少得了我们孔家出力,咱们是圣裔,没有我们,谁来祭祀先师!”

  然后,这些或是真糊涂,但大部分是真阴险的族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当代衍圣公的长子孔宪培。

  在这些心怀不轨的家伙看来,衍圣公的爵位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只分是谁来继承。

  如果孔宪培禁不住吹捧出头去挑战皇帝权威,那未来一旦被废黜,其他房岂不就有继承爵位的可能了。

  再说,皇帝要罚没孔家土地的事,确实也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

  孔家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就在曲阜盘踞,如今已经两千年了,上下早就形成了复杂的利益链,整个孔府几乎烂成了山东大地上的一个脓疮。

  其铺张浪费和各房各支贪狠如羊,已经让一百二十万亩土地的产出,都有些捉襟见肘了起来。

  别说罚没几十万亩,就是少一万亩,也会引起连锁反应,是以哪怕是反对皇帝,他们也不会妥协。

  而且这还有先例,二十年前,这一代的衍圣公孔昭焕就在族人的怂恿下,在孔家已经霸占曲阜三分二民户的情况下,还要把手伸向那三分之一。

  他们连乾隆这种满清帝王的羊毛都敢薅,薅你个尚未一统的光中帝算什么。

  只是,这些人似乎是忘了,尊孔尊的是孔子,可不是他们这些所谓姓孔的圣裔。

第484章 论无耻的下限

  一个人如果长期脱离实际,生活在自以为富贵,但完全不谙世事的环境中,就非常容易被忽悠和欺骗。

  就比如现在,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病重不能理事,孔家上下就去怂恿孔昭焕的长子孔宪培来出头。

  而完全不知道孔家生态位已经变幻的孔宪培,不但被忽悠,还主动跳出来说要领导孔家向光中皇帝抗争。

  当然,孔宪培这么积极,并不全是被忽悠,他也有现实上需要出头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孔宪培今年二十四岁了,妻妾三四个,却没有一子半女。

  这在此时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和隐患,孔宪培非常担心其他人会抓住他这个缺陷,阻止他继任第七十二代衍圣公。

  所以孔宪培很需要孔家族人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向光中皇帝抗争这一表现,抬高自己的声望,甚至直接获得光中皇帝的让步,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嗯,真是不知道死活!

  孔宪培还以为莫子布是乾隆那种需要孔家名头,来稳住天下读书人的皇帝,竟然还妄想着在莫光中的身上刷声望。

  同时孔宪培还真是个孝顺儿子,他爹孔昭焕现在只是病重快要死了,而不是已经死了。

  孔宪培不担心他爹的病情,却已经把梦做到继承衍圣公的爵位上去了。

  孔昭焕全身无力起不了床,身体虚弱连大声说话都做不到,他直挺挺躺在药味弥漫的屋子里面,痛苦的看着自己长子被族人忽悠着去顶雷。

  这一切,就像是二十年前,这些人怂恿他去找乾隆皇帝要民户一般,当时害的他差点被乾隆褫夺衍圣公的爵位。

  当然,孔宪培也没傻到非要以激烈的手段,去跟皇帝顶牛的地步。

  他想了两招,第一是以孔子后裔的名号,亲自上书向皇帝说明衍圣公的重要性,劝说皇帝不要把这当成一个普通的爵位。

  另一方面以他父亲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名义,给山东乃至江南、岭南的士林领袖写信,号召他们上书劝谏皇帝,保卫名教。

  只是,第一步就遇到了问题,锦衣卫殿前司和刑名司的缇骑在一个内廷课税督监大使的带领下,堵住出衍圣公府的要道,截获了他的上书。

  这让孔宪培大为光火,你们二三十人就敢在曲阜撒野,是不是有些太猖狂了!

  被激怒的孔宪培暗中让衍圣公府的护卫首领调集人手,准备让这些人武装护卫他的下一次上书,还有人敢阻拦,那就全部捆起来。

  不过他的第二步走的很顺利,书信很快传了出去,得到了大量不乐意交出部分家产的山东豪强士绅响应。

  连原本组织他们交出家产投靠大虞的焦桥袁家,都表示了对孔宪培的支持。

  袁氏二房长子袁煦甚至亲自赶来,表达了对圣裔的尊重,还称衍圣公府是齐鲁大地的一面旗帜。

  这让孔宪培极为兴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权力的飘飘然。

  而后,孔宪培就好似忘了上书莫子布一般,兴奋的在衍圣公府一拨又一拨接待各方士绅名流,过足了瘾。

  然后此时,一直没去衍圣公府的内廷转运司课税督监吴大使见时机成熟了,于是对周围的同僚说道:

  “皇上派我们来,就是来杀杀衍圣公府的气焰,把他们投靠逆清面目暴露给其他人的。

  咱们就趁现在人多的时候去,狠狠打孔家的脸,孔家要是害了咱们,那就立大功了,子子孙孙都有好日子过了!”

  “对,就这么干,不死加官进爵,死了子孙受益。”

  能进锦衣卫的,自然不会是什么老实人,他们听到吴大使这么说,全部都兴奋起来了。

  这边,孔宪培还在正殿接待胶东来的士绅,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士绅过来做陪客。

  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锦衣卫上门来了,还要求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出来接旨。

  孔宪培极为愤怒,这些人早就来了却一直不上门,偏偏选在今天,显然是精心设计的。

  “衍圣公病重,这些常厂卫不是不知道,此时故意指名道姓,显然是早就密谋好了的,简直不把衍圣公府,把咱们山东士人放在眼里!”

  人群中有人在大声的拱火,若是换一个老练的,肯定不能上当,这可是在孔府啊,不管出什么事,孔家都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但孔宪培没有,他觉得这是大家都在支持他,于是怒气冲冲的就抢先抬脚走了出去。

  然后,他就看到了让他血灌瞳仁的一幕,来的锦衣卫举着两幅人物绘。

  一副做大明衣冠打扮,身穿大红斗牛服,一副则是满清的九蟒四爪袍。

  这本来没什么,但偏偏这两幅画上的人,长相非常相似。

  “贼子何敢,贼子何敢!”孔宪培只觉得脸上好似哐哐被人打了几个大耳光一般,整张脸迅速涨红了起来。

  因为这两幅画上的人,确实是一个人,还是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

  他在位与明清之交的时候,天启二年受封衍圣公,然后满清一入关,立刻就迅速滑跪。

  这速度有多快呢,崇祯帝三月十九在煤山自缢,四月二十九李自成败退北京,然后九月初一孔胤植就向满清顺治帝上《初进表文》,表示愿意归顺满清。

  而之后的十月,满清才攻破太原,距离李自成死在九宫山,都还有一年。

  你就说这畜生有多无耻,动作有多快,真真没有一点点的气节和良心。

  然后这还不算完,满清1645年7月下达剃发易服令,孔胤植连八月都没等到,就完成了孔家的剃发易服,并恬不知耻的上《剃头奏折》,向满清表忠心和请功。

  由于这些事做的实在是太没气节,太猪狗不如,连孔家人都多看不起孔胤植。

  所以课税吴大使等人把孔胤植身穿明清两朝赐服的人物绘像拿出来,那简直就是好比骑到孔家头上哐哐拉屎。

  周围的山东士绅,面面相觑又有点羞愧,孔家人则大多破防,孔宪培凭着最后一点理智,没有让护卫们冲上去。

  然后吴大使等人一看,哟嚯,你还扛得住是吧,于是他拿出一卷纸,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了起来。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

  吴大使读的这表文不是别的,正是孔胤植写给满清的《初进表文》。

  当年在满清仅仅有北京城的情况下,孔胤植就肉麻的写上普天称庆,承天御极,这份无耻,也是没谁了。

  “畜生啊!辱我太甚,左右,拿下他们,拿下他们!”孔宪培终于破防了,嗷嗷叫着让孔府护卫出手了。

  一切终于向着莫子布预想的方向奔去,收拾孔家的借口,终于有了。

  。。。。

  而就在莫子布派出的锦衣卫,颇有大汉使者风范般完成任务的时候,莫子布还在开封府处理一些在外人看来并不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高产粮食的推广。

  

  因为传说中仿佛一出现就能解决温饱问题的玉米、红薯、土豆三件套早就传到中国一百多年了,但实际上种植面积非常小。

  其中红薯大约要在二十年后,也就是1800年上下,才开始成为穷人的主要副食和渡过饥荒的主要备选。

  玉米差不多到了共和国时期,才逐渐成为主要的粗粮之一。

  而在此时,种植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五,民间除了稻麦以外,主要的粗粮还是高粱等。

首节 上一节 480/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