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578节

  难怪对土尔扈特部东归一直不冷不热,难怪渥巴锡回到满清后,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么愤怒,甚至威胁要与乾隆开战。

  原来是乾隆违背了双方的默契和约定。

  “陛下,我们蒙古人现在都明白了,没有朝廷的支持,我们连野狗都当不上。

  满清之所以要依靠俄罗斯人限制我们,那是因为他们人少,害怕我们蒙古人造反。

  而陛下您这没有这个忧虑,汉人无穷无尽,枪炮也无穷无尽。

  两三百万蒙古人如同一堆沙子,汉人则比戈壁还广袤,根本不可能与汉人对抗。

  所以我们蒙古人愿意给大皇帝做鹰犬,替大皇帝去对付俄罗斯人,把原本属于蒙古汗国的土地都拿出来,奉献给大皇帝。”

  莫子布自然是需要蒙古人这样的,因为土谢图顺义王说的没错,满清防蒙古人跟防汉人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人少,不这么搞就压制不住。

  而汉人对蒙古人就没有这几个忧虑了,在这个煤与铁的时代,草原民族面对工业化的农耕民族,优势比庐山瀑布还跌的快。

  最重要的是,蒙古人跟俄罗斯人的仇,太深了!

  金帐汗国那是真的把俄罗斯人当奴隶整的,初夜权是真的拿走啊。

  以至于到了后世,欧洲人都还在笑把俄国人劈开,就会看到里面藏着的鞑靼人。

  可以这么说,俄罗斯族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摆脱他们身上鞑靼人奴隶的标签。

  要摘掉这个标签,就必须要用比金帐汗国对他们残忍一百倍的手段,来对付蒙古人,以显示他们已经摆脱了奴隶的身份。

  “朕提出的,让汉人进入草原,蒙汉联姻的策略,各部汗王都同意了?”莫子布点头问道。

  “同意,我们都拥护大皇帝蒙汉一家的旨意!”车臣顺义王车登多尔济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

  当然,莫子布并不是要同化蒙古人,或者说,草原民族在此时,跟汉人的区别不大了。

  皮毛贸易的兴起,草场的固定,使很多蒙古人都市民化了。

  莫子布想做的,其实是想把草原上大量因为黄教而守活寡的女人给利用起来。

  让这些蒙古女人嫁给陕北、晋北的光棍汉人,用肚皮把草原上的人口给撑起来。

  然后用这种民族融合产生的新草原家庭,往西去干俄罗斯,替帝国控制住河中。

  “好,明年六月,朕会在承德召开帝国大会,让草原上所有的首领都来。

  蒙汉两族争斗了数百年,如今又面临新的威胁,就让这恩怨,在我们手里消解吧!”

  大虞和满清不同,皇帝是冬季在南京应天府,夏季采取北京顺天府避暑,所以不会在冬至召集蒙古王公。

  “臣立刻回草原上去,向所有的王公和牧民,报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让他们准备好九白之贡!”

第580章 太上皇,您老又得挪窝了

  紫禁城,兴唐阁,今日是内廷枢密大臣梁国治乞骸骨告老还乡的日子,因此十分热闹。

  不但内廷的侍从文官司侍中,参谋军官司军师祭酒在,外朝的内阁辅臣,各部尚书,除了不在南京应天府的,都过来了。

  莫子布的这个大虞朝,跟他本人一样,展现出了一种极致的缝合能力。

  按理说,这内外朝并行,一定会造成互相争权夺利,龃龉不断,但实际上,就目前来说,内外廷非常的和谐。

  因为在莫子布的掌控下,内廷侍从文官司实际上就是个没有批红权的司礼监,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披红的权力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在内廷枢密大臣手里。

  而侍从文官司的翰林,七成是从正统官员,主要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各部、大理寺、御史台以及各府县官员中选取有两三年施政经验的官员。

  其余三成,则是皇帝通过各地名士、勋臣的察举,或者亲自拣选征召的非进士出身官员。

  嗯,实际上这就是后世共和国的中储干部的中央选调生、定向选调生和非定向选调生,莫子布直接抄袭的。

  这三种选调生进入了内廷后,一般任职三到五年,优异者再就会被皇帝放出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外朝的阁老、部堂很多都这样度过金。

  七成给正规进士,避免了他们不满,三成掌握在自己手里,使莫子布有足够的权力,驱使官员们去往艰苦地区,比如西域、青塘、南洋等地任职。

  因为只要你入了皇帝的法眼,哪怕考不上进士,前途也能不错。

  那么在科举上卷不过,但确实有干实事能力的,往往就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而内廷的参谋军官司,实际上就是皇帝指挥近卫军和海军的军事机构,他们与外朝其他部门,根本没有多少冲突。

  外朝任何人,包括勋臣,也没有谁胆子大到来插手近卫军,这可是夷族的大罪。

  “陛下,老臣若是身体康健,是真希望再为您效忠的,只可惜沉疴泛起、气力不济了。”梁国治还真不是在客气,他是真挺喜欢在皇帝麾下干事的。

  如果让梁国治用一个词来形容皇帝的话,那一定是规矩。

  这位光中皇帝,是梁国治生平仅见最守规矩制度的皇帝,似乎他从小到大都一直在规矩中长大的一样。

  在光中皇帝身边任事,完全不像在乾隆身边那种伴君如伴虎的战战兢兢,虽然压迫感还是很有一些,毕竟是九五之尊。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不踩皇帝红线,不违反规矩,至少人身安全等等是有保障的。

  因此,此时的大虞,官员比起满清时期,非常敢于任事,发现问题也往往能快速指出,上下纠错能力非常强,效率相当高。

  “枢相不要说的这么伤感,内廷和禁宫行走之权,朕是不会收回的,以后枢相身体好点,随后可以进宫来。”

  莫子布其实也有点舍不得梁国治,这位是个非常厉害的事务官,尤其擅长资源调配,通融上下。

  大虞朝这些年四处征战,后勤钱粮抚恤等各方面保障工作,都是梁国治搞定的,不但一点错误没出,还非常高效且并不如何扰民。

  首辅夏国公李献文就曾说,梁国治保障后勤,筹备军需,有诸葛武侯之能。

  “老臣,叩谢陛下隆恩。”梁国治十分感激,颤颤巍巍的就要下拜叩首,莫子布赶紧把他扶住了。

  “陛下,倭国虽然基本大定,但还要注意一点,倭国自古就游离于华夏的边缘,一千多年来都是有自己中心的。

  现在陛下将他们武士以上全部纳入华族,虽然武力上可以征服,文化上也算是能讲得通,但在人心上,还要多注意。

  因此,臣建议最好是能让琼国公或者蔡国公前去倭国坐镇一段时间,等到倭人习惯从今以后没有京都在东瀛之后,方才能说完全收服。”

  梁国治说的,其实有点类似中心论,倭国一千多年来,都习惯了有自己的中心,现在贸然改变,他们一时间是很难适应的。

  在长达一千多年惯性的驱使下,一定会有人再试图于倭国建立一个中心,不愿意成为边缘化的一员。

  这种没有安稳中心的征服,天长日久反而会助长离心力。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派个皇室近亲去坐镇个十年八年,慢慢把倭人的内心扭转过来后,再来破除这点,是最好的方式。

  莫子布心里明白,如果没有他刚才的推心置腹,梁国治应该不会这么建议,毕竟倭国这么远,拣选宗室去坐镇,跟封藩国没什么两样。

  万一琼国公和蔡国公这两皇帝兄长过去,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举荐者也是要担责任的。

  “其实最合适的人选,还是让太上皇过去,老臣听说,他年底就会从南洋回来,以太上皇精神之矍铄,地位之崇高,坐镇倭国,最为合适。”

  莫子布还没感慨完毕,梁国治又进言了,这是个更得罪人的建议,以太上皇莫天赐这年纪,去了倭国,基本就要死在那边了。

  但是,莫子布摸了摸下巴,他老爹莫天赐还真是最合适的人选,能力够又不担心会反叛,哪有老子造儿子反的。

  更重要的是,莫天赐的身体完全扛得住。

  历史上,莫天赐是今年去世的,但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郑信中了阮文惠的反间计,逼迫莫天赐自杀的。

  而在自杀之前,莫天赐于1780年,也就是八十岁的时候,郑信赐给他的暹罗侍妾,还为他诞下了最后一个儿子莫子添。

  而且这还不是孤例,因为1779年,莫天赐七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得过一个儿子莫子浚了。

  这是真的逆天啊,七十八岁还纳了两个妾,七十九、八十连续还得了儿子。

  这个时空也一样,莫天赐这太上皇人老心不老,镇守暹罗时纳了两房侍妾,前年才给莫子布添了一个弟弟,照样取名为莫子添

  嗯,也就是说,我莫大皇帝这会还有个两岁都没满的弟弟。

  这是真的离谱,身体要不要这么好啊,莫子布估计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老爹莫天赐活个九十多岁,应该轻轻松松的。

  想到这些,莫子布把心一横,“多谢枢相提醒,朕这就去信太上皇,想来他应该不介意跑一趟倭国。”

  说完了倭国的事情,梁国治又对莫子布说道:“高丽人性偏狭,好妄言,喜怪力乱神之事,貌似恭敬却最喜欢两面三刀。

  其国中士族过多而地贫民穷,是以上下生计艰难,哪怕蝇头小利,也会锱铢必较。

  例如高丽百姓越界北上之事,满清康雍乾三代都屡次下旨申斥,甚至派专员前往督促。

  而李朝国主每次都是当面应答非常恭谨,但追回百姓总是敷衍了事,当然也有李朝之主根本驱使不动下面穷困的两班之原因。

  是以臣建议,陛下要让高丽人真正循规蹈矩,光是如满清一般申斥,督促,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必须要下重手,才能取得成效。

  更重要的是,满清入主中原这一百多年,高丽人表面上伏低做小,内里实际上以东海大明自居,认为天下大明止在朝鲜,十分鄙夷满清。

  陛下若想要他们像侍奉大明那样侍奉大虞,恐怕单单收拾李朝之主李祘还不行,必须狠狠打击他们国内的两班高门。”

  梁国治所担心的,就是莫子布酝酿了这么久,罪名准备了一大堆,结果高丽人一服软下跪,就会想着饶恕他们。

  而恰恰要达成目的,就必须用最严格的手段对付他们,只有把刀夹在脖子上,高丽上下才不会继续耍小聪明。

  且高丽上下如今轻视中原,不出重拳就想要如同当年大明那样收服,肯定是不可能的。

  “朕知道了,一定不会让高丽人钻了空子。”莫子布在郑诗诗那边说的轻松,好像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但实际上他想的与梁国治一样,高丽棒子想要仅仅表面功夫做得好,实际上一点也不改,就用总价五千两都不到东珠,换取莫子布完全原谅,简直是在做梦。

  莫子布已经准备好了,至少要从李氏朝鲜身上,十年时间弄出去一百万朝鲜人到南洋当半农奴,这才会考虑放过他们一马。

  “臣最后一个建议,那就是哪怕是倭人与高丽人去往南洋,陛下还是不要直接把他们当成奴隶。

  我中华,一直都是不支持蓄奴的,这是数千年来的总结教训,这蓄奴蓄到最后,最经济,最便捷的蓄奴方式,其实是把自己的子嗣当做奴隶。”

  啊?

  莫子布还真没有想过这方面,“枢相,为何会如此呢?”

  梁国治苦笑一声,“一来我们中华,有收下人做干儿干女的传统,这样可以用亲情和道德来驱使、约束。

  

  二来哪怕就是让高丽人与倭人为奴,相当一部分百姓也养不起多少。

  那么他们最经济的方式,就是买上几个和女或许新罗婢,不但要驱使他们干活,还会霸占她们的身体,然后诞下庶子当做奴隶使用。

  这是最经济获得奴隶的方式,六七岁就能帮着干活,十来岁基本什么都能干了,不用给工钱,可以用父亲的身份任意打骂,铁链加棍棒就是全部的付出,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莫子布忍不住在内心打了一个冷颤,因为梁国治的预言,很可能会是真的。

  也确实是真的,后世的米利坚,最底层的蓄奴就是这种搞法,特别是在绝大部分州表面废除奴隶制之后。

  白人农场主强暴黑人女奴,生下一堆生理上是奴隶主儿子,但实际上就是奴隶的人,供这个父亲压榨。

  而这还是黑白人外貌差异极大的情况下,若是在中华这边,和女与高丽女跟汉女差别并不大,甚至暹罗、缅甸女跟汉女的差别,也远没到黑白女差别那么大。

首节 上一节 578/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