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33节

  (这章有点风险,我把亚齐换成了亚彻)

  董金凤正了正脑袋上的凤翅盔,又把胸前明光铠上沾的些许灰尘擦了擦。

  这种明光铠又与历史上的明光铠稍微有些不一样,它借鉴了欧洲的整体板甲技术,使得胸前的护胸和护心镜基本融为一体,在事实上成了板甲。

  但其实,这种装备并不适用,它太重了也不怎么灵活,扛得住钝器,也有可能扛得住远距离铅弹,但肯定扛不住抵近射击和炸弹。

  或者说,在目前的时代,所有的铠甲都在迅速失去作用。

  就以目前的大虞军中为例,还装备铠甲的,就只有胸甲骑兵了,整块板甲能帮助他们在冲锋的时候抵抗一下流弹。

  同时,兵部也还存了几万套的棉甲、锁子甲等,专门用来跟某些还以冷兵器为主的某些地区作战。

  比如虾夷人,比如阿洪姆变民,比如外东北某些还在跟福康安混的野鞑子。

  使用面积如此狭窄之后,铠甲的重要性自然就急速下降,现在几乎成了一种礼服。

  而从礼服来说,明光铠凤翅盔等等,可比棉甲看起来拉风多了,特别是在旗人大规模用过棉甲,使得棉甲带上了一层鞑子属性的现在。

  所以,现在大虞朝铠甲流行的潮流是,专门用好钢打造一套唐宋时期,外形拉风的铠甲,就比如董金凤穿的这种。

  “将军,城内果然有大食士兵,他们被堵在了港口西面的山包上,遣人来请降。

  说只要我们放过他们,他们愿意为每个人付相当于一百银元的赎金。”

  董金凤狡诈的一笑,“他们有现钱吗?”

  “没有,但首领倒是很讲义气,他愿意带人留下,让几个军官回大食去筹钱。”

  “唔,不同意,太远了。”本来想先骗一波赎金的董金凤摇了摇头,随后对身边的黄仁勇说道:

  “带十门野战炮过去,把这些杂碎轰下来,我要用他们脑袋,放在京观的最上层。”

  说完,董金凤咧嘴一笑,“在西北的时候,老子就想这么干了,但是陛下不同意,说大陆二十八省还是不能这么搞。

  那现在这苏门答剌不属于二十八省,甚至不在帝国行省范围之内,想来就没什么问题了。”

  上面的统军是皇汉,下面的参谋和其他军官自然大部分也是,有人显得有些担忧。

  不过不是担忧事情影响不好,而是。

  “统军,咱们汉人多少年了,恐怕自唐季之后,就很少有这样征伐外域大胜筑京观的时候,没经验啊,别到时候下面的士兵干不好这活,筑一半就给垮了。”

  “是啊,十来万颗头颅呢,没点经验可干不好!”

  董金凤点了点头,沉重的叹息了一声,“自大唐衰亡,我华夏就进入了下行之期,祖先的荣光已经凋零将尽,甲申以后,东虏统治的这一百多年,更是饱受摧残。

  到了如今,竟然连筑京观的能力都失去了,唉,何日.何日才能重现汉唐的荣光啊!”

  “董将军勿忧,哈哈,我有一侄在嘉定太学天工院建筑系就读,他和他的同学,已经被我叫过来了。”

  哈哈笑着大喊,还一瘸一拐走过来的是新安君男韦大,他腿瘸了上不了战场,就跟着大军做些其他工作。

  而之所以韦大这么上心,同样是屁股决定脑袋。

  什么地方最容易产生皇汉,甚至是这种极端的皇汉?

  那就是除了最核心的江南、岭南、湖广、川陕、山河四省之外的地区。

  倒不是说这些主要省份的人中没产生皇汉思想,而他们在解除了满清奴役之后,就没有多少直面来自异族威胁的时候了。

  而目前又是经济恢复的上行期,每个人都在忙着为妻儿子女积蓄财富,忙的不可开交呢。

  特别是那些日子相对好过的省份,大部分人跟着喊两句没问题,可不会真的有人去把这当事业干。

  但除开这些省份以外,其他地方可都是皇汉的大本营了,至少是非常推崇这套,也愿意付诸实施。

  因为这些行省,要么是宗教文化矛盾尖锐,要么是要拓殖占领其他地方,要么是新近收服的东洋五省有点皈依者狂热。

  他们有现实利益,也有精神需求来当一个皇汉。

  什么?你问韦大一个瑶人,为什么要当皇汉?

  他当然会当,第一,人家现在自认是汉人,还认为所有壮人和瑶人都是汉人。

  嘴边常常挂着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韦家是大明孝宗皇帝的外家,孝宗皇帝是瑶人的外孙。

  第二,这皇汉根本不会伤当韦大分毫,反而还会给他带来好处,因为皇汉针对的是向外扩张,不是要在国内搞民族斗争。

  他们的要求,其实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汉之臣妾等等,这些老生常谈。

  皇汉的这种对于开疆拓土的强烈欲望,以及杀光拓殖省份土人,把未来都留给子孙的操作,与韦大的利益,几乎完全一致。

  这要是还不去当皇汉,韦大才是傻子呢。

  “哈哈哈,还是你新安君脑子活,那就开始吧。”说着,董金凤大手一挥。

  “传令各军,捣毁城内外所有的寺庙,除了十二到三十二岁的女子,余者鸡犬不留,把他们的脑袋,全部砍下来,垒成京观!”

  我草,韦大都不禁脸上一麻,皇汉之间也有差别,荡寇将军,你疑似有点太过残暴了啊!

  当然,更麻的人在最后面,韦大的远房侄子做梦也想不到,他本来是来叔叔这见一下世面,感受下当贵族的美好,顺便在同学们面前显摆一下他有一个很有实力的叔叔。

  结果谁想得到,竟然被拉到战场上来参与筑京观。

  这.,我们建筑系学的是用建筑材料建要塞堡垒,不是用人头来垒京观呀,啊喂!

  但是来都来了,而且他们也没胆子跑,那个胖大的荡寇将军简直就是个杀人魔王,别惹恼了他,回头一刀把自己给砍了。

  于是,一堆十六七岁的学生,被迫开始绞尽脑汁,把平生所学的知识都用上了,测算、绘图、设计,生怕哪里有疏漏,导致京观倒塌。

  四十多年后,从交通部右侍郎位置退休的韦小侄写了一本回忆录,详细回忆了这个影响他一生的事件。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一个上午,阳光有些刺眼,咸湿带着腥味的海风,吹在脸上,暖暖的却有些让人想吐。

  但后来我才知道,我之所以会想吐,是因为那根本不是海风,而是血雨腥风!

  我亲眼看见我的叔叔,一个瘸腿的帝国元从贵族,他拿起一把火铳,一铳就将一个反抗的土人打死。

  随后以跟他瘸腿极不相称的速度跑过去,从腰间摸出一把短柄砍头斧,三斧就将那个土人的脑袋给砍了下来,最后再抛给我,还大笑着喊道:‘嚯,还是个小头人,把这颗脑袋放的高一点!’

  那种乌黑腥臭,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然后,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我更是差点被当场吓昏过去。

  因为无数的‘建筑材料’,被士兵们用独轮车一车一车的运了过来,然后被随意的倾倒地上,就像是没用的垃圾。

  当年还是陆军中将的石国大公董公,就哈哈笑着赞扬我‘你小子是个干大事的!’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我是同学中唯一一个没有吐的,其他人都吐了,最厉害甚至苦胆都差点吐出来了。

  我们一共筑了五座京观,为了完成这件工作,我已经劳累到可以在满是人头的地上,铺张毯子就能睡着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城内的杀戮之声一直都未曾停止,士兵们炸毁了城内的亚拉寺等一大批庙宇,烧毁了上千册经义,数不清的高阶僧侣被拉出来在血水中用刺刀捅死。

  鲜血在各处流淌,以至于从城中穿过的河流都完全变红,泥土吸饱了血水,踩上去会发出库叽库叽的声音,滑溜溜的好像在冬水田里面穿行。

  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石国大公在痛骂当时还是山鹿镇守使的京山(帝汶岛)君侯山上公。

  因为君侯用神铳破穷光格击,把亚彻苏丹的脑袋打烂了。

  导致这颗最重要的,要摆在京观最上面的首级变得残缺不全,极为丑陋。

  当然,京山君侯山上公解释说,这不是神铳打碎的,而是被义愤的士兵们砸碎的。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是来给当年大明忠藩三佛齐报仇,给当年驻扎在亚彻的大明宝船士兵报仇的,因此杀的毫不手软。

  最后,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扬武军的勇士们用炮把港口西部的大食人给轰了下来,再全部处决,将这些大食人的脑袋,放到了最高处。

  不过,就在我清理这些大食人首级的时候,我听到了生平最为凄惨的哭喊声,即使隔的很远,也让人不由得毛骨悚然。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万人坑已经挖掘完毕,士兵们让挖万人坑的俘虏先把无头尸体扔进去后,用刺刀把俘虏也赶了进去。

  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太过震撼,太过惊悚,让我完全麻木,以至于无法分辨,这到底是不是有违道德。

  快要完成任务的时候,我的叔叔给我送来了一个漂亮的亚彻女孩和大约四百银元,说,这是你应得的奖赏。

  我本以为,那个女孩会非常恨我,因为说不定我刚亲手把她父兄叔伯的人头给垒到了京观上。

  但让人惊讶的是,她并没有恨我,反而还认为不是我的话,她很可能也要被砍下脑袋做京观了。

  

  她把我当成了救命恩人。

  随后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异性的温柔服侍,她为我打理一切,即便穿鞋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她做的饭菜,比军队里的大乱炖猪食要好的多。

  晚上,更是我们享乐的好时候,那种温柔,即使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充满了甜蜜,嘴角不自觉的微翘起来。

  只可惜,两年后,这位让我难以忘怀的女孩,在南暨省死于飓风的袭击,永远离开了我。

  这个女孩对于我是十分重要的,不单因为她是我的初恋,还因为她所代表文化的态度,深刻影响了我的认知。

  我那时候才知道,不是所有族群,都像汉人这样拥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不屈之魂。’

  韦侍郎的回忆录当时并未发表,就算发表了,在那个狂热的殖民时代,也掀不起太大波澜。

  倒是两百年后2030年,这份回忆录被无意间发到网上后,引发了轩然大波,不少人撰文痛批,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但也就是如此了,因为在2030,别说亚彻人,就是亚彻这个名词,都早已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不上网搜索,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的亚彻在什么地方。

  消息传开,皇八子,齐王莫栴系的子孙们纷纷出来反驳,风雨飘摇的邦联齐国政府当局,则解释为此为韦侍郎年幼,把所看到的一切夸大了。

  当年大军确实惩戒了亚彻苏丹国,但只杀了叛乱者数千人,并没有什么亚彻大屠杀,

  最终造成亚彻人消失惨剧的罪魁祸首是英格兰人,是他们在中华军队惩戒完毕撤走之后,从天竺派船趁火打劫,屠灭了亚彻城。

  英格兰人差点没被气死,他们纷纷反驳这种观点,可是他们在互联网上的声音太小,很快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理所当然的,最后在下一个热点新闻出现时,被讨论了接近一个月的韦侍郎回忆录,很快就没有热度消失了。

  就像是在快娱时代溅起的无数朵小水花一样落回水中,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但很快就被大众遗忘。

  。。。。

  西元1788年1月21,中华大虞光中十三年,原满清乾隆五十三年,腊月十四。

  董金凤的大军屠灭亚彻苏丹国,有八十万人口的亚彻苏丹国被杀者肯定超过十万,具体多少,已经没法统计。

  而这十万可不是老弱妇孺,而基本都是青壮,也就是说,亚彻的丁壮,至少没了一半以上。

  其余被俘的健妇,也有六七万,亚彻的根基,直接被刨除了!

  战后,南洋总理大臣郑淼留董金凤为提督苏门答剌军政要务,让他继续坐镇苏门答剌,清剿叛军,摆明了是要斩尽杀绝。

  米南加保罗阇阿拉姆走在亚彻城外,一股冷风吹过,腥臭扑面而来,他猛地跪下疯狂呕吐了起来。

  远处,点点阳光从乌云的缝隙中照射了下来,京观头颅中的蛆虫们感受到了阳光温暖,纷纷向外爬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633/7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