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757节
撒马尔罕左近,自古就是汗血宝马的产地,虽然不是主产区,但留存数量也不少,朱马城中至少也有二三十匹。
消息传到阵前,哪用回部武士上,长征健儿和团结健儿们都激动了,为皇帝收汗血宝马的复兴公司天马代办就在军中,一匹马不分公母,通通值银元三千。
北高丽来的金权日顿时眼珠子都红了,他跟他的一队二十几个兄弟抢先跃出了战壕,向着朱马城墙冲去。
先登这种功,一般都不可能一个人拿完,特别是到了这个再是勇武,也敌不过一颗子弹的时代,先登这种功劳,就更看重彼此协作了。
二十多个北高丽武士跑的飞快,然后在这样的狂奔中,还有几个自费买了来复枪,也就是线膛枪的,竟然能迅速瞄准,砰砰几枪,就把城头几个葛逻禄枪手给打死了。
这似乎是这个民族的特性,吃得多但也抗饿,跑得快耐力也好,然后就是几乎每个高丽武士,都对枪法有着近乎魔怔的追求。
而城墙上的葛逻禄人,早就吓的六神无主了,因为撒马尔罕总督在大虞西军到来之前,就把几乎所有武士,给弄进了撒马尔罕城保护他自己。
这当然没有错,因为撒马尔罕城相当坚固,粮食充足,水源充沛,只要有人守,不打个一年半载不会有结果。
而只要耗上一年半载,甚至只要耗半年到冬天,难题自然就解决了。
只是苦了这些其他城市的人,连朱马这种五万来人,在河中不算小的城市,也没多少正规军守备。
是以,就这么二十几个高丽武士抢先进行的突击,就打的城墙上葛逻禄(乌兹别克)人,有些招架不来。
到了城墙下,金权日把二十五人分成五组,一组拿着短刀手铳直接用梯子往上爬,另外三组手持火枪点射城墙上任何敢冒头的人,剩下一组作为后备,随时补位。
枪声断断续续,不断有葛逻禄人惨叫着摔下来,偶也有高丽武士中弹,不过只要没死都咬紧牙关保持战斗状态。
枪声中,一个叫做姜英太的高丽武士第一个冲上了城墙,他尚未落地就猛地开火打倒了一个葛逻禄人,随后扔掉手铳,双手持刀,冲进葛逻禄人的人群中,就是一顿猛砍。
城墙上的葛逻禄人都是武装民夫,战斗经验非常差,虽然为了保护家人,他们士气还算不错,但根本不能和职业军人相比。
姜英太非常聪明,他砍翻身前数米的葛逻禄民夫后并不追赶,而是靠着城墙,守住这个缺口,手中的双刀也换成了炸弹。
只要有人敢上来,立刻就是一颗炸弹扔过去,炸的葛逻禄人不敢靠前。
一声枪响,姜英太额头鲜血一下就涌了出来,质量上乘的斗笠盔救了他一命,这颗铅弹击穿铁盔后由于动力大幅衰减,结果向上弹射而去,只把他额头擦破了皮。
但姜英太不知道啊,他以为自己脑袋被打穿了很快就会战死,加上铅弹巨大的动能,扭伤了他的脖子,这更让姜英太确信自己命不久矣。
在性命不保的刺激下,姜英太凄厉的咆哮着,一股脑把手里的炸弹丢了出去。
而看到同袍从他守护的城墙处翻了上来之后,秉持着杀一个保本,杀两个就赚的心理,姜英太顶着满是鲜血的脑袋,提着双刀又扑了上去。
葛逻禄人的武力早就不行了,不然也不会被他们收留的诺盖人爬到头上去,他们哪见过这种打法,又被姜英太砍死两人后,上百人竟然呼啦啦的惊慌叫着,就退了下去。
随后,队长金权日也上了城头,他更加冷静,带着弟兄们就往城门口冲,随后打开了朱马城的偏门。
一波就上了城头,且一次性就打开的城门,叶千总兴奋亲自提起了军刀。
这一下,他们从上到下,不但军功大大的有,财富也是哗哗的来啊!
吱呀,随着城门被打开,早就饥渴难耐的汉家武士,蜂拥着进入了朱马城。
“逐巷逐屋搜捕,不要走脱一人,除了工匠,全部就地处死,为我西北死难百姓,报仇雪恨!”
叶千总提着长刀,冲着冲进去的士兵们高声大喊,作为一个出身扬武军的标准皇汉,叶千总没有半点的仁慈,他的仁慈,也用不到这些地方。
而随着朱马城的陷落,撒马尔罕周围基本都被肃清,围点打援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第726章 丸辣,我们成准格尔了
撒马尔罕城外,西军大营。
陈光耀正拿着一块上等的河中毛毯,递给了西军大元帅李献文。
房间内被从汉川省几乎算是发配过来的原汉川总督,华亭伯陈秋泽也在。
他现在是西军兵备大使,所有西军的后勤辎重,都由陈秋泽调配管理。
除了陈秋泽以外,李献文的参谋军官团中大部分人也都在。
这些人一部分是从内廷参谋军官处和翰林院直接调过来的,有些是外朝枢密院(五军都督府)、兵部、工部、户部等调来的吏员。
在他们的辅助下,李献文才能在这个军事变革飞快的时代,如臂指使的掌握西军。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皇帝莫子布掌握军队的一种手段。
李献文虽然是西军大元帅,但他的至少一半的参谋军官和后勤行政人员,都是皇帝派来的人。
至于西军军法处,同样主要由枢密院军法司和外朝兵部派驻西军官吏组成。
“此毯制作精良,用料上乘,所绣花鸟活灵活现,配色虽然粗俗,但也有一番异域风情,运往中原,定然价值不菲。”
听到陈光耀这么说,李献文也拿过来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官员们也纷纷别过头。
光中十八年(1793)的状元郎,现任西军火药大使,苏州人潘世恩看的频频点头,他还用手摸了摸。
“此针织手法,就算在臣家乡苏州,也算也是上乘了。”
不过摸完之后,潘状元的喉咙便不着痕迹的抽动了一下,视线也被突然涌出的泪花润的有点模糊。
不过,不是潘世恩在感动什么,而是这毯子太他妈的臭了,跟裹尸布一样。
陈光耀看到了潘世恩的表情哈哈一笑,“军中粗鄙之人过多,他们识不得这样的珍宝,把这毛毯铺在地上堆积过首级,是以腥臭无比。
我这还是让人洗了三次之后,不然会更臭,状元郎见谅,见谅。”
潘世恩哪敢当陈光耀这样的夸赞,立刻躬身施礼回答道:“军中将士,为国尽忠不避矢石,不解浮华珍宝,可见皆是一心为国。
我大虞全赖陛下恩泽四方,又仰仗公爷将帅得当,才有此等精兵强将。
这岂是腥臭之味,实乃忠勇之气,倒是下官生于江南水乡,少了见识。”
“哈哈哈哈。”陈光耀大笑,对着周围的人说道:“果然是状元郎,差事办得好,话也说的好听,日后必成大器!”
李献文也附和着打趣了两句,随后将这毛毯放到桌子上,沉吟良久,随后说道:
“诸君看出来没有,这天方教自唐末以来,不断向东传播,昔日万里佛国,于阗李氏,高昌回鹘等曾激烈反抗,终是徒劳。
及至蒙古席卷天下,但铁木真的子孙做得河中诸族的汗王,却没敌过这河中诸族的文华。
等到满清时,汉人亡国亡家,不复昔日威风,自西来的这股歪风,如入无人之境肆意传播,还挑起我们血腥内斗,可叹啊!”
李献文这话,道出了一个天方教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就能不断东进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自安西军精锐全部回中原参与镇压安史之乱后,河中这片文华上的天,就变了。
因为在大唐实力衰退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天方教世界的文化大发展。
彼时中华文化进入了唐末五代武夫乱杀的时代,基本无暇西顾,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就不用说了,已经开始进入了最黑暗的时间段。
只有天方教,在这个时间段开放、文明、兼包并蓄又有创新发展,是西域、河中到欧洲的文明灯塔。
在这种强势文化的照耀下,大食文化以天方教为载体,迅速成为了顶流,成了绝大部分部族向往的文明。
这,就是中华以西草原各部族迅速天方教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天方教战斗力相当强悍的时期。
哪怕后来大食文化被蒙古人粗暴腰斩,但西欧基督教文化更烂,中华干脆被蒙元给打的亡了天下,反而大食文化少量留存的精华,被蒙古人的远征军带回了河中,继续存了下来。
是以这段时间前后,河中的以天方教为文化纽带的泛突厥文化开始飞速发展。
各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科技百工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但稳住了他们自己的根,还把统治他们蒙古人也给带偏了。
到了最后甚至蒙古人比泛突厥各族还热心,拿着屠刀,强硬推行天方教。
说白了,安西、河中完全变绿,就是因为汉文明收缩无法影响这些地方。
同时泛突厥族群又基本没什么文明,总要找个爹,东面的爹不行了,那就从西面找。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皈依了大食文化,前仆后继举起天方教大旗当做自己的,一度还搞出了塞尔柱突厥和现在奥斯曼土耳其这种混血儿。
“陛下曾说,文化的高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一定会去占领,诚哉斯言!”状元郎潘世恩是很有水平的,他叹息了一声说道:
“突厥、蒙古等草原诸族,缺少自己的制度,当汉家王道消退,就会有别的王道来规制他们。
我们今日之难,西北之惨剧,其实在安西军回国,唐廷放弃西域时,就已经种下了。”
什么是王道?
它其实并不是所谓德政、仁政,而是准则。
小到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大到国家国家体制建设,这些统合起来才是王道。
推行王道,教化蛮夷,其实就是要蛮夷按照汉家的准则,从个人心性到社会和制度,都向汉家看齐。
后世以美利坚为首的西方,他们推行的那些所谓自由、民主、人权、选票等等,虽然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双标,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实现,但这确实是王道的一部分。
“还好现在还来得及,咱们回来了,这些河中蛮夷,很快就会接着继续沐浴在我中华的王道之下的。”有人踌躇满志的说道。
“不用,用不着了!”不过很快有人出来否决,京营扬武军统军,皇汉将军董金凤笑着走到前面来。
“我汉家在河中丢失文化高地已经快一千年了,还要来推行王道扭转,未免太慢,不符合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所以,相比起文火慢炖的王道,我们更应该用烈火猛油的霸道,有那循循善诱的时间,不如用刀剑火铳来超度他们!”
“董将军,这河中数百万人,就是一只老鹅,不用文化慢炖,是咬不动的。”
哪怕是已经定下了基调,但就是在西军内部,也还是有人不赞同董金凤的屠杀政策。
当然,这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大虞军队真要全是嗜血屠夫,这国家那就麻烦了。
是以还是有一些人主张慢慢来,不要遇到什么事,就直接上最粗暴的手段。
董金凤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话,他嘿嘿一笑,“董某人胃口好,西军的儿郎胃口更好!
樊哙鸿门宴上还能吃得下生猪肉,如今优势在我,猛火滚油炸的鹅肉,怎么就吃不下去了?”
李献文轻轻咳嗽了一声,把屋内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他拿出大元帅和大王的威势,沉声说道:
“平定河中的方略,是本王拟定的,从始至终就不曾更改,诸君当以此为目标,同心戮力,其他的就不要多说了。”
说完,李献文看了一眼二儿子李兴泰。
李兴泰看到老爹的眼神,立刻站到董金凤身边,对着屋内大小军将官吏吼道:
“陛下仁德,是以愿意怀柔远夷,但我们这些亲临第一线的,当知道这已经是不可完成的事情。
作为国家的栋梁,身负陛下与国民的期望,要有担当,要有为子孙永除忧患的决心。
我李兴泰再次告诉各位,自今日起,再有三心二意,再有与大军策略相悖,口出妄言者。
立斩不赦!”
李兴泰有资格说这话,他是夏藩王子,他是无敌的战将,更是皇帝的亲外甥,是唯一可以代表各方发言的人。
而屋内众人听了李兴泰的话,集体一凛,特别是这些天一直对军队四处出击,凶狠扫荡颇有微词的人。
董金凤则兴奋异常,终于第一次,从皇帝到大元帅再到大部分兵将,都同意他的作战方案了。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