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235节

  问题就是,这会儿还不能直接撵,因为碎石子两边没有挡板,这么撵过去,碎石子会被撵得散到路旁来。

  万历见状,一拍脑门道:“快点,让他们取点尺许宽的木板来,档碎石子两边,再用铁辊子撵。”

  木板他们倒是有的是。

  永年伯王伟一挥手,很快就有匠户抬来一堆的木板,把碎石子两边档得整整齐齐。

  紧接着就是马拉着铁辊子上去撵了。

  还好,这会儿沥青还没有凝固,铁辊子反复碾压之下,沥青路面就被撵平了。

  不过,那拉马的匠户鞋子上和马蹄子上都沾了好多的沥青,黏糊糊的,脏兮兮的。

  万历见状,挥手道:“快点,继续,趁沥青冷之前都拌好石子铺路上,鞋子脏了的免费换新的,马蹄子弄完之后用柴油好好刷刷。”

  这一通忙活,七八百斤的沥青足足拉了十来趟,半个多时辰才搞完。

  还好,沥青没有出完之前炉子里的火就不会熄,要不然,沥青怕是早就冷却凝固在锅炉里了。

  这会儿刚开始铺的第一块路面的沥青就已经开始凝固了。

  万历亲自上去走了走,路面还相当的紧实,感觉跟踩木板上差不多,脚印是没有,就是鞋子被弄脏了。

  这个倒是没有关系,他有得是新鞋子。

  而且,路面完全凝固之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他看着里许长,十余丈宽的平整路面,不由欣慰的点了点头。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这年头并没有什么太重的马车,这种沥青路已经完全够用了。

  其实,西北这边还不是最需要这种路的。

  因为这边很少下雨,特别是这小冰河时期,那经常是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路面都能干得裂开,根本不可能泥泞不堪。

  那些经常下雨的地方才特别需要这种路,那家伙,一下雨,泥土路上那就到处是泥坑,别说人走过去了,打马跑过去那都能溅一身泥。

  这个他也体验过,京城那边冰雪融化的时候那泥土路上根本就不能走,一走就是满脚的泥。

  如果经常下雨的地方能铺上这种路,那老百姓出行就方便了,商业也会因此越来越发达。

  他又细细想了想,随即微微点头道:“嗯,不错,就这么一条条的铺过去,不要把路全挡住了,这一条等凝固两天再过马车。”

  这进出油塘的路是很宽的,足有里许宽,铺十条过去都没问题。

  问题就是,这条路才两三里长啊。

  永年伯王伟闻言,小心道:“万岁爷,一百个炼油作坊今天全开工吗?”

  那当然,朕还等着卖油赚钱呢。

  万历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全部开工。”

  那沥青用不完啊。

  永年伯王伟干脆估算道:“这一锅沥青大概能铺十余丈宽里许长的路,三锅差不多就能把这一条铺到油塘了,这条路也就里许宽,三十锅就差不多能铺满了。

  万岁爷,剩下的沥青拿什么装啊,我们可没有这么多的铁桶,一锅沥青就要一百五六十个铁桶装啊,一百锅沥青就得一万多个铁桶装。

  我们这次运过来的铁桶总共就几万个啊,几百锅都装不下,而以我们炼油的速度,日夜不停的话,一天就是四百锅啊。”

  沥青肯定不能用油桶装,那样太浪费油桶了。

  那么,怎么办呢?

  万历看了看路面旁的挡板,灵机一动道:“国丈,砖头怎么做出来的你应该看得多吧,就是个木框子,把黏土砸里面,刮一下就行了。

  我们可以做一些带格子的木框子,大致就跟地上的薄铁板一样大,里面的格子就跟砖头差不多大,摆炼油作坊外面,沥青出锅就往上倒。

  两三个时辰之后应该就差不多跟黏土砖差不多硬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取掉木框,把沥青砖摆一边冷却凝固,这样反复往上倒就行了。”

  沥青砖?

  永年伯王伟闻言,愣愣的道:“万岁爷,这沥青砖干什么用的,能用来盖房子吗?”

  你开玩笑呢,沥青砖盖的房子那不满是怪味,怎么住人?

  而且,一旦天气太热,晒着晒着沥青砖就软化了,房子都会倒掉。

  万历微微摇头道:“这沥青砖不能用来盖房子,我们还是用来铺路。

  现在我们这么铺路那是因为这条路离炼油作坊近,把沥青拉过来还不会冷,如果离个几十上百里,那沥青拉过去都冷成块了,倒都倒不出来。

  所以,以后铺路我们还得用沥青砖,还得专门做那种搅拌沥青和石子用的大铁桶,铁桶还得带门洞那种,边烧边搅拌,搅拌好了,直接打开门洞把黏满沥青的石子倒路面上。”

  这需要做的东西还真多啊。

  永年伯王伟闻言,缓缓点头道:“微臣明白了。”

第262章 塞外大乱

  万历正琢磨炼油修路呢,塞外草原却已然乱成了一锅粥。

  明军骑兵疯了啊!

  这一次各个边镇的骑兵不是只突袭边关附近两百里范围内的部落了,四五百里乃至五六百里远的部落他们都窜过去抢。

  他们就算是带不走牛羊马匹和男女老幼,那也要把能抢走的东西都抢走,把能干掉的青壮都干掉。

  而且,他们还专门躲着各部落集结的骑兵,你往东他们就抢西面,你往西他们就抢东面,防不胜防。

  这一下,北虏各部真是被整惨了。

  明军骑兵所过之处那些游牧的部落简直就跟炸了锅一样,到处都是逃命的青壮,到处都是乱窜的牛羊,到处都是逃难的男女老幼。

  这帮家伙真跟疯了一样,跑几百里抢几块羊皮牛皮又或者几个帐篷什么的他们都去!

  他们是真疯了吗?

  当然不是。

  边军骑兵就是要把塞外搅乱,这样密卫间谍才好混进北虏各部!

  万历收到消息,又不由得嘴角微微一翘,暗自邪邪一笑。

  以后,他们要经常这么搞!

  北虏寇边几十上百年,大明九边军民那不知道被抢得有多惨。

  这会儿大明实力强大了,北虏也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从今往后,哪怕就是不北征他也要年年派边军轻骑去塞外草原到处突袭到处抢,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部落,想怎么抢就怎么抢!

  北虏可不会修建什么城池堡垒,只要边军骑兵足够强大,那北虏就没办法。

  这会儿他们夺回了河套和北平行都司,草原上亿亩都不止了,每年出产的战马都已经超过五万匹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往上涨。

  而且,他们并不缺屯卫,想加入边军的屯卫多得很,有多少战马,他们就能操练出多少骑兵来。

  这么发展几年,边军的骑兵那会比北虏的青壮都多,到时候就可以彻底解决北虏之祸了。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钱来支撑,打仗打的就是钱,他要供养这么多的人马,那就得拼命赚钱。

  他们现在才一百个炼油作坊,全开工那一天也只有七千多两的毛利,刨去成本,一天能赚五千两就算是不错了。

  这还远远不够。

  还有,他们的销路还没铺开呢,包括卖煤,那都远远没有铺开。

  这个得赶紧想办法了。

  他一通诏令下去,彭国公戚继光、定国公徐文璧、英国公张元功、成国公朱应桢、魏国公世子徐维志、新建伯王承勋、国丈张榛、万邦宁、骆思恭等等,那都坐上了水师快船,往延长赶来。

  这会儿都已经九月份了,北方的酷暑已然渐渐消退,气候逐渐变得凉爽宜人。

  河道里的水师战船那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前套到原延绥镇这一段,那是快船来往如梭,多得跟过江之鲫一般。

  延河口两边那也已经布满了码头和仓房,那成排的码头足以停靠水师战船四五百艘,那密密麻麻的仓房里更是不知道能塞下多少油。

  这天午时许,黄河主干,南北两侧好像约好了一般,同时出现两支硕大的船队。

  那北面的船队怕不有两三百余艘大小快船,足足排了几十里长,那南面的船队更吓人,大小战船怕不有七八百艘,足足排了上百里长!

  两支船队相遇,戚继光和邓子龙等那都不由得满脸的震惊之色。

  戚继光是没想到,邓子龙竟然带来了这么多的战船,大型望远镜都看不到头啊。

  邓子龙是没想到,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码头和仓房,那河口附近竟然还修了一座长长的石拱桥,将两岸连接在了一起。

  他可是经常跑这边运粮,去年这里还什么都没有呢,今年这里竟然就已经变得如同金陵的河岸边一般热闹繁忙了。

  两支船队相遇,戚继光那边的船队是毫不犹豫的靠上了北面的码头。

  他们其实是顺路过来的,这支船队是来送煤炭、粮食、肉食,乃至各种瓜果蔬菜的。

  船队刚刚靠上码头,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神机营将士便涌上船,开始往粮车上卸货了。

  这会儿煤炭那都是用那种密编竹筐装着的了,百来斤一筐,两边还绑了绳圈,两个人抬起来方便得很,这样好上货卸货,也不会把水师战船给弄太脏。

  邓子龙的船队那是毫不犹豫的靠上了南面的码头,

  他们没什么货好卸的,而且这边的码头也停不下这么多战船。

  这个问题倒也好解决,用缆绳把战船连成排,一起抛锚,然后把缆绳挂附近码头的缆桩上就行了。

  邓子龙正指挥战船停靠呢,俞咨皋已然带着一队亲卫拉着一队空马跑过来,拱手道:“将军,万岁爷在等你们议事呢,要不现在就一起过去?”

  哦,难怪万岁爷让他顺道带了好几个公侯勋贵过来。

  邓子龙闻言,连忙将停船的事情交给手下将校指挥,随即便招呼一众公侯勋贵下了船,上了马,跟着他们打马来到对岸。

  戚继光他们则早已骑上马在对岸等着了。

  众人寒暄了几句,便一起打马往河谷之中狂奔而去。

  这刚一出码头地界,他们就有点懵了。

  码头里面那还是正常的石板路,出了码头路却变成黑的了,而且平整得很,五六丈宽的路面看上去就跟整块石板铺的一样平整,但这路明显不是石板铺的。

  而且,旁边临河还有五六丈宽的土路,不过,却是正常的黄土路。

  这是怎么回事呢?

  邓子龙忍不住朗声问道:“克迈,这什么东西铺的路啊?”

首节 上一节 235/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谁教你这么当兵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