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4节

  “咳!”一声轻咳,打断了李承乾的思路。

  坐在主榻上的李承乾顿时回过神,有些抱歉的看向了左侧的于志宁道:“孤与众卿不见久矣,今日再见众卿,孤欣喜万分,都坐。”

  李承乾微微抬手,东宫诸臣这才轻轻笑笑,然后到各自的位置坐下。

  东宫议事,不像大朝时,群臣肃立,多像是常朝,诸臣在李承乾面前也可以正坐。

  当然,各有各的位置,于志宁,张玄素,欧阳询和颜师古等人自不必多说,其他诸太子舍人多坐在更后面的位置,总是记录。

  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看向左右的于志宁、张玄素和欧阳询、颜师古等人,认真的说道:“从今日起,东宫诸事复常,上午巳时初(9点)开始议事,巳时正(10点)至午时正(12点)听诉,下午未时正(2点)开始授课,申时末歇(5点)。”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

  这是他们往常的行事时间,因为很多时候,李承乾虽然不参加太极殿的常朝,但于志宁,张玄素,孔颖达,李百药,还有欧阳询和颜师古却都是要参加常朝的。

  东宫的议事都是在等太极殿常朝结束之后再开始,甚至很多时候,东宫诸事,都要等常朝结束之后,从中书省移交过来。

  是的,从中书省移交过来。

  李承乾虽然很早就已经开始理事,但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在学着理政。

  中书省将一部分很有标志性的朝政移交到东宫,东宫处理妥当之后,才会移送回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禀奏皇帝执行。

  东宫没有真正的处事之权。

  东宫真正处于的阶段是在学政,一直到李承乾登基,都是在这个阶段。

  当然,皇帝如果信任,那么很多事情都会依照东宫的处置来执行,变相的,东宫有了处理政事的权利。

  可如果皇帝不信任,诸事不从东宫而行,那么东宫废太子之意便已经昭然。

  太宗皇帝好脸面,虽然宠爱李泰,但在李承乾没有表现出足够被废的原因之前,他是不会直接下场的。

  所以,东宫依旧是整个大唐朝堂,数一数二的顶尖势力。

  远在魏王府之上。

  ……

  李承乾坐在主榻上,看向东宫诸臣道:“今日在议事之前,孤有三件事要说!”

  “请殿下示下。”诸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首要之事,是吐蕃请婚之事,父皇既然允许东宫介入,那么之后每日,东宫都要派人去礼部,去太常寺问上一声,诸项礼仪,日程,称号,嫁妆诸事,东宫选个人每日去问上一声,诸卿看看,谁去最好。”

  “殿下!”于志宁开口,说道:“殿下,依臣看,安平县公以宗正少卿、太子右庶子去诸司询问最为妥当,而且此事宗正寺也是一员,脱不开的,正好也可以随时派人传信。”

  李承乾轻轻颔首,看向两鬓斑白,但神色依旧精神的李百药,问道:“安平县公,如何?”

  李百药虽然是宗正少卿,但却是赵郡李氏的子弟。

  “臣遵命。”李百药肃然拱手,但随即,他就又问道:“敢问殿下,还有其他事情交待与否?”

  李承乾略微沉吟,说道:“婚书,三日之前吐蕃请婚,但婚书事关国事,礼部应没那么容易准备妥当,此事亦需宗正寺参与,故而父皇昨日所言王后诸事,需写入婚书。至于子嗣事,另以副本,请吐蕃国主于贞观二十二年,携王后和王子前来长安恭贺!”

  “喏!”李百药面色郑重的拱手。

  李承乾昨日在太极殿上所说的关于吐蕃国主子嗣艰难的言论,已经在长安传了开来。

  若大唐公主真的嫁入吐蕃而无子嗣,对大唐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件事。”李承乾抬头,看向群臣说道:“父皇昨日单独召见本宫,言说《括地志》诸事。”

  李承乾一句话,东宫群臣全部看了过来。

  魏王之所以对东宫有所威胁,一是太子腿脚不利,二是魏王修《括地志》,尽收天下士子之心。

  “《括地志》之事另有隐秘,孤不当言语,但父皇有命,令东宫编修《考工志》,以作呼应。”李承乾看向一侧,李安俨从袖中取出一封圣旨递给于志宁,说道:“此事有秘,故而未有明旨之事,但《考工志》编修一切所需,从将作监和少府支取。”

  没有明旨,便是秘旨,不用公开宣读。

  于志宁接过秘旨,点点头,说道:“《括地志》一切有需,从卫尉寺和光禄寺支取,看样子的确有异。”

  殿中群臣不由得点点头,

  “啪”的一声,于志宁迅速的合上秘旨,在群臣惊讶的目光中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所用何人,此事当为何人所知。”

  李承乾微微点头,目光看向张玄素说道:“此事,以孤为总领,于詹事总览,张卿协调上下,调用人等。”

  “喏!”张玄素肃然拱手。

  一侧的于志宁将手里的秘旨递给张玄素,张玄素看了一遍之后,最后小心的合上秘旨,然后对着李承乾说道:“殿下,圣旨到此已经无需他人知晓。”

  “好!”李承乾点点头,接过了圣旨。

  张玄素看向众人,说道:“《考工志》出自《周礼》,孔司业写个注序吧!”

  “喏!”孔颖达点头领命,他是孔子后人,他写的《考工志·序》,能更加多让这本书为儒家士子所接受。

  “《考工志》分篇,需调用各方工匠和秘册。”张玄素稍微沉吟,看向太子率更令长孙祥,说道:“以陛下圣旨,长孙率更令携太子手令,往工部,将作监,少府,调用人手听令。”

  “喏!”长孙祥沉沉拱手。

  长孙祥是长孙无忌的族侄,他出面,诸部调用人手都要给些面子。

  李承乾更在意的,也就是这些人手。

  ……

  “欧阳学士和颜学士负责从秘书监和内府调用秘册。”张玄素看向欧阳询和颜师古,萧钧说道:“用地就在崇文馆。”

  “喏!”欧阳询和颜师古,还有萧钧,立刻拱手。

  “令狐德洗马率诸手下,参与编写记录。”张玄素立刻又看向了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拱手道:“喏!”

  张玄素又看向群臣道:“至于其他人,负责东宫其他事务,随传随到。”

  “是!”众人齐齐拱手。

  短短言语之中,东宫几乎所有的人,全部都被调入到这件事情当中。

  至于这件事情最后能达到什么地步,能不能够超过《括地志》在天下人心中的印象,就看众人的努力。

  不过李承乾唯一在意的,是通过《考工志》,他能够将更多的工匠调入东宫。

  要知道,天下工匠可都是身体健硕之人,而《考工志》涉及到又是刀剑弓槊的打造……

  李承乾突然忍不住的摇摇头,说好了不造反了,怎么总是往那边想。

第18章 东宫行事,堂皇正大

  坐在主榻上,李承乾平静的看向东宫诸臣道:“众卿,今日孤的第三件事……如今已临近年底,距离正旦大朝只有两月,也是时候开始准备正旦贺礼,所以孤准备传信东宫在地方诸属官,询问是否有诸祥瑞和神童降世,也为皇帝新年贺。”

  正月初一,正旦大朝。

  长安百官,天下刺史,宗室诸王,诸番外使,国子监生,致仕耆老,都要参朝庆贺。

  太子东宫自然也不例外,新年正月初一,正旦大朝时,要为皇帝献贺礼。

  过往时候,东宫虽然也照常庆贺,但并不会太隆重,也不会太打压其他皇子,但是今年情况不同了。

  魏王谋储之意昭然,东宫若是不做些什么,恐怕会有人心背离之果。

  “东宫群臣,在地方者,当以太子左卫率、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勣,太子右卫率、相州大都督长史张亮为主,其他还有太子右赞善大夫、单州刺史窦克构,检校太子洗马兖州长史李冲寂……”于志宁平静的看着李承乾,东宫属官在外地任职的并不多。

  除了李勣和张亮这两位军中大将以外,其他都是李冲寂这类的宗室,还有窦克构这类的外戚子弟。

  “长史以东宫行文便是。”李承乾点点头,道:“此外,早年从东宫出去的人,譬如前太子司直郎岐州司马王业,前太子通事舍人荆州长史卫规,前太子左卫率司马、松州司马李德謇,前太子通事舍人梓州玄武县令刘应道等人,亦可行文,委托帮助。”

  李承乾做太子十五年了,这些年里里外外从东宫调出去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

  除了五品以上,只听皇帝命令的长史一类,还有其他很多低品便从东宫调出去的人,这些人大多也来历不凡。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前太子左卫率司马、松州司马李德謇,他是李靖的儿子。

  当然,李承乾也只是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并不指望他能做多少事情。

  这个真正继承了卫公兵法精髓的李德謇,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曾经在东宫任职的官员李承乾这一次都会动一动,顺带也看一看人心。

  “另外还有陇西郡公,永宁郡公家里,亦需遣人慰问。”李承乾轻叹一声,神色黯然。

  陇西郡公、太子少师李纲。

  永宁郡公、太子右庶子王珪。

  这些才是李承乾真正的信重老臣,但也是因为他们的一一离世,这才导致李承乾对内外的掌控失去控制,最后一步步的被逼上绝路。

  “对了,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陆柬之,弘文馆学士虞世南,这些教导过孤的师长家中,年底也遣人慰问,若是有需,东宫能帮忙的就帮忙。”李承乾抬头,面色郑重,

  陆柬之,虞世南算不得怎么李承乾的亲信,但是他们却都做过李承乾的老师,借着年底的时候,趁机去慰问,也是尊师重道。

  “是!”于志宁赞同点头应命。

  他知道李承乾的打算,太子就是在用这些和东宫勾连极深地方官员、世家,来向天下昭告,太子无恙。

  “对了,若是地方有什么优秀的工匠,亦可以推荐到东宫。”李承乾看向群臣,笑笑,说道:“东宫如今奉旨编修《考工志》,正好需要地方有特殊才能的工匠,正好看看隋末以来,地方有多少积攒。”

  “是!”殿中群臣同时肃然,如果说之前的联系,不过是在昭示东宫的存在,那么现在用圣旨的名义调人,就是彰显东宫的力量。

  “剩下基本就没有什么了。”李承乾抬头看向李安俨,说道:“家令,现在就派人去尚书省盯着吧,看看有什么诉讼之事……戴卿。”

  太子右卫率郎将戴至德诧异的抬头,随后立刻拱手站出:“臣在。”

  “诸争讼之事,戴卿家学渊源,最近便有戴卿前往尚书省听诉,同时也正好可以向梁国公好好学习一下。”李承乾目光鼓励的看着戴至德,戴至德是前相戴胄之子。

  戴胄生前,就做过李承乾的太子左庶子,他和魏征一同担任谏议大夫,检点朝政得失。

  之后升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参预朝政,最后被追封为尚书右仆射、道国公。

  有点关系在,戴至德前往尚书省行事多少能顺利一些。

  而且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正好是太子少师,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戴至德下意识的看了于志宁一眼,于志宁点点头道:“去吧。”

  “喏!”戴至德肃然拱手。

  李承乾温和的笑笑,说道:“接下来就是处政了,诸卿现在可以各归所处,午时,宫中准备了不错的膳食,卿等一起享用。”

  “多谢殿下。”群臣齐齐俯首。

  ……

首节 上一节 14/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