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46节

  “儿臣的一切都是父皇所给予的,儿臣的性命,儿臣的太子之位,所有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没有父皇,便没有儿臣,儿臣如何又会成为他人攻击父皇的利器,刚才之言,请父皇收回。”李承乾直接叩首下来。

  一侧的马周听到李承乾所说,转身惊讶的看着他。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神色诧异,但也逐渐的和缓了下来。

  李世民要查看国史,目的就是担心国史当中,有不利于他的言辞,而其他人让李承乾来送这本太子言行录,别人就是要用他告诉皇帝,今日皇帝可以查看国史,修改国史,那么他日,李承乾登基之后,他一样可以查看国史,修改国史。

  修改什么,当然是修改玄武门的事情。

  然而李承乾现在却是当着皇帝的面告诉他,他不会修改国史的,尤其不会修改玄武门这段。

  为什么,因为他是太子,是皇帝的儿子,是他李世民的儿子。

  李承乾登基,继承的是李世民的皇位。

  李世民皇位的正当性,便等同于李承乾皇位的正当性。

  所以李承乾将来登基之后,也不会修改这些,反而会极力去美化李世民。

  因为他是他爹。

  所以不存在李承乾成为别人阻止李世民查看国史,改写国史的障碍。

  皇帝的脸色肉眼可见的舒缓了下来,他点点头:“你说的有理,朕错了,你继续。”

  李承乾拱手,诚恳的说道:“父皇,儿臣今日之所以将太子言行录亲自送来,实际上是因为这太子言行录,儿臣虽然没有看过,但是编写它的人,是经过太子詹事,太子少詹事,太子中舍人,太子洗马等人精心挑选的可信之人。”

  皇帝微微一顿,目光看向了角落之中的褚遂良。

  “是的,便如谏议大夫一样,一样是父皇最信任的人。”李承乾神色坦然的抬头,说道:“而且,他也是舅舅,房相,舅翁,姑父,还有刘相,岑相,精心挑选出来的记录父皇起居的人,多年来,他们从玄武门跟随父皇到今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磨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所做所行,难道还不值得父皇信任吗?”

  李世民这下子彻底的清醒了过来。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都是当年从玄武门一路过来的亲信之人。

  他们是断然不会让人诋毁玄武门的正当性的,也不会允许别人随意的乱写。

  甚至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高士廉几个,他们本身就有兼修国史的职责,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便是有什么人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几个也会订正过来。

  “至于说后人评说,儿臣觉得没有什么可需要担心的。”李承乾神色激动的拱手,说道:“父皇自登基以来,灭东部突厥,灭高昌,灭吐谷浑,南北征伐,东西纵横,无敌于天下,大唐百姓生活安定,诸业繁荣,天下日渐有盛世之兆,史书记载,也只会夸赞父皇,不会与那些瑕疵计较的。”

  李世民突然感慨的笑了起来,说道:“朕于诸事,还没有你一个小儿看的通透。”

  “父皇当局者迷而已。”李承乾继续拱手,说道:“儿臣如今依旧记得,当年颉利在大殿之上跳舞,祖父是何等的高兴,何等的开怀,便是他也都为父亲的武功而赞叹举杯,父亲又何须担心其他。”

  马周跪在一旁,听到太子在悄无声息间,将对皇帝的称呼,改成了父亲,对高祖皇帝的称呼改成了祖父,一句话之下,皇帝立刻便陷入了回忆当中。

  李世民不由得想起当年击败东部突厥,生擒颉利,让他在两仪殿大跳舞蹈的事情。

  就是在这里,就是在这座宫殿当中。

  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是真的开怀,以至于在之后,甚至亲手举杯道:“二郎,做皇帝,父皇不如你啊!”

  那一夜也是李世民最开心的日子。

  是啊,有了他父皇的赞许,他又何必在意之前的那些小事呢。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摆手道:“好了,你说的对,起来吧。”

  “喏!”李承乾这才再度叩首,然后站了起来。

  “行了,今日之事到此吧,太子先回东宫。”李世民微微抬头。

  “喏!”李承乾拱手道:“儿臣告退。”

  ……

  等到李承乾的身影彻底的消失在眼前,李世民脸上的激动平复下来,但是他的脸上依旧带着赞赏。

  转过身,李世民看向马周,问道:“马卿,太子如何?”

  “陛下,太子贤明温厚,孝悌有礼,臣感佩至极。”马周立刻躬身,李承乾刚才那一番有条理的话,便是他都被惊到了。

  “呵呵!”李世民笑了笑,然后看了眼桌案上的太子言行录,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看向马周,问道:“马卿,朕问你,若是让你规劝太子,你能做得到吗?”

  马周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太子明智,天下事的利弊,但凡能够看得清的,只要将话说明白,劝说不难。”

  “很好,那么你便到东宫,兼一个太子左赞善大夫的职位吧。”皇帝微微抬手。

  “喏!”马周拱手:“臣谢陛下。”

  “好了,卿去一趟政事堂,将诸相都叫过来吧。”李世民微微摆手,马周立刻站了起来,拱手道:“喏!”

  李世民看着马周走出两仪殿,这才缓缓的站了起来。

  走到殿门之前,李世民侧身看了褚遂良一眼,平静的开口道:“记,太子孝悌,中书舍人马周以能规劝太子,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褚遂良微微一愣,随即立刻抬手提笔。

  李世民站在殿门前,目光越过重重城门,看向远处的长安城。

  各处钟楼之上,一处处的卫士肃立,警惕的看着整个长安城。

  他的长安城。

  ……

  是夜,皇帝大宴诸相于两仪殿。

  歌舞欢庆,一夜不歇。

  ……

  魏王府,后院亭廊。

  李泰站在亭廊之前,看着面前的水湖。

  春日到来,水波荡漾。

  远处的岸边,绿色的青草已经开始冒芽。

  李泰低头,拿起手里的密本,直直的看着上面的内容。

  中书舍人马周以能规劝太子,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马周。

  马周,左千牛卫常何好友,门下省主事,监察御史,御史中丞,中书舍人。

  马周的才能,是朝中百官都能够看的见的,皇帝的重用亦是毋庸置疑的。

  去年的时候,他还代表皇帝去送文成公主入吐蕃。

  朝中百官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用不了几年,马周就会任中书或门下侍郎,过几年,就会参知政事,成为宰相。

  如今成为太子左赞善太夫,算是补上了最后一点缺乏的履历。

  朝中的重臣,其实都有在诸王身边任职,或者说和诸王联姻的惯例。

  就比如兵部尚书李勣,如今依旧兼任太子左卫率,工部尚书张亮兼任太子右卫率,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任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任太子少傅,已经致仕的魏征,头上还有太子太师的职务。

  马周兼任东宫,一方面是在说马周的官途继续在往前大踏步前进,另一方面,皇帝也在用让马周兼任东宫告诉群臣他对太子的信任。

  皇帝对太子越是信任,就等于李泰的机会越小。

  站在湖边,李泰的拳头被紧紧的握住。

  让他就这样的从皇位之争当中出去,他不愿意,也不会这么做。

  深深的吸一口气,李泰重新合上了密本。

  这本密本的主人,并不方便公开帮助他,只能在悄无声息的地方,提供一些朝中的消息。

  不过这也已经足够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后院门口处传来,李泰抬头,恰好看到苏勖,柴令武,还有其他几名魏王参军,正神色肃穆的朝这边走来。

  李泰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第165章 李承乾:卿可为宰相

  阳光温煦,水渠流淌。

  李承乾一身黑底金丝蟒袍,站在渠岸边上,目光抬起,远处的玄武门清晰可见。

  仅仅是看了一眼,李承乾就收回了目光,低头看向四方。

  密密麻麻的田野之中,不少军卒,还有他们的家人在辛勤的劳作着。

  这里是皇宫禁苑。

  然而这里虽然是皇宫禁苑,但这里并非没人。

  甚至于这里面有大片大片十几万亩的良田在其中,数万人在这里面耕作生活。

  这里就是北门禁军的所在。

  北门禁卫,屯驻皇宫北面,守卫整个皇宫禁军所在,整整两万精锐军卒,还有他们的家人,全部都生活在整个皇城北苑之中。

  从玄武门往北,一直到渭水边缘,全部都是禁苑的所在。

  皇帝自然用不了这么大的地方去游玩打猎,所以,这一片渭水南侧最肥沃的土地,便是北门禁军的耕种之地。

  每年有着极好的收成,而且还不用交税。

  田野农舍,乡村阡陌。

  婚约往来,联姻互通。

  禁军家属的生活,就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也不进长安城内,所有的一切都在彼此之间,从而也保证了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

  李承乾收回目光,李安俨,还有太子舍人张大象,司农寺卿赵元楷,带着一名六旬年纪、一身绿袍的魁梧老人,来到了李承乾的身前,众人拱手道:“见过太子殿下。”

  “平身吧。”李承乾温和的点头,看向老人说道:“父皇有旨,让孤在禁苑选一块土地,施行对农事的种种改进,有劳宋卿。”

  宋集,北门禁军屯田校尉,从隋末太原起兵,到武德年间,再到贞观的老将,如今致仕,做了北门的屯田校尉。

  “老臣领旨。”宋集立刻松了一口气。

  太子出现在禁苑,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太子接触北门校尉,不远处还有大量的禁军家眷,这就是犯忌讳的事情了。

首节 上一节 146/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