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50节

  马周微微躬身,说道:“郑国公为国为民,乃是臣子表率。”

  “好吧。”李承乾深深看了马周一眼,然后斟酌的说道:“两年吧,去年齐州内斗,赋税下降的厉害,所以今年只要他们竭尽全力,增长五成应该能够完成,到了明年,尽心尽力的话,两成没有问题,但若要他们放下内斗,勉强可到三成。”

  “那就三成。”马周点头,说道:“外边多给一些压力,或许能够让齐王改进一些。”

  “好,今年五成,明年三成,若是齐王做不到,孤就会向父皇请奏,免去他的齐州刺史,齐州都督之职,然后调回长安,禁足思过。”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看上去惩罚的只是李佑一人,但他的背后,还有阴氏,还有韦氏,他一旦被免,两家受的压力也就大了。

  而且对李承乾而言,一旦他真的如此谏言皇帝,那么他必将得罪韦氏和阴氏。

  “不够!”马周直直的盯着李承乾。

  李承乾神色沉了下来,看向马周说道:“若是如此还不够,那么孤便只有请父皇废除齐王的王号,将他送到某个边缘的地方去等着老死了。”

  “如此甚好。”马周一拍手,然后说道:“臣现在就起草奏本,殿下和臣署名之后,然后送到陛下那里,请陛下决断。”

  李承乾微微一愣,马周也要一起署名,就等于得罪齐王,阴氏,还有韦氏的事情,他会和自己一起承担。

  “好,便依卿所言。”李承乾微笑着点头。

  有马周这么一个未来的宰相和他绑定在一起,得罪阴氏和韦氏便得罪吧。

  “多谢殿下。”马周低身,看着李承乾,然后认真躬身,神色郑重。

  ……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楞,铺在两仪殿的地面上,温暖平静。

  李世民看着手里的奏本,看着站在殿中的马周,问道:“太子,他真的这么说?”

  “是!”马周微微躬身,说道:“臣原本也是有些想法的,譬如更换齐州司马和录事参军,但诸事都没有太子说的方便,至于说日后请调齐王回京,贬调王号,这就是臣的谏言了。”

  “是吗?”李世民轻轻的扫了马周一眼,然后看向奏本,说道:“太子认为,权万纪和阴弘智将来必然还要起冲突,为何?”

  马周拱手,说道:“太子说,权万纪有私心,阴弘智能力不足,若是两人齐心还则罢了,若是两人冲突,最后必然会危及齐州民生,故而便制定一个他们能完成的最高目标,有了压力,内斗之心便会少上许多。”

  李世民看着奏本最后,说道:“那么两年之内,若是完成不了,卿真的要请奏,贬调齐王的王号?”

  李世民看的很清楚,李承乾必然是被马周一步步的架到了这里。

  这一切本质上是马周的意思。

  他没有责怪李承乾的意思,马周是连他都看好的未来相臣,四十多年的经历,李承乾在他的手段之下,被架到了这里,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更别说,这多少都有李承乾自己的意思。

  今日的朝会上,李承乾的几番提议,都是要调走阴弘智,让权万纪一个人来主持齐州,让他一个人来教导李佑。

  避免矛盾,让李佑完全由权万纪来教导,这对李佑来讲,是最好的。

  但是,李世民并不相信权万纪,而且在后宫,还有阴妃一脸的担忧。

  平衡之道,似乎是李世民如今能够采用的最好的办法。

  李承乾和马周现在的谏言,似乎能够弥补一些不足。

  ……

  “是的,臣会请奏贬调齐王。”马周坚决认真的拱手。

  “好了,便如此吧。”皇帝在上面勾画了一个准字,然后递给张阿难,说道:“明日,送到权万纪的手里。”

  “喏!”张阿难微微躬身。

  李世民转身又看向马周,说道:“马卿,卿与太子也算是有所接触,如何,卿觉得太子可有主见吗?”

  马周神色一肃。

  他知道,在皇帝的眼里,一个只知道听从臣子之言的储君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储君。

  今日之事,马周将李承乾架了起来,多少显得李承乾无能。

  所以他现在必须要打消皇帝心里的疑虑。

  “太子目光敏锐,能够看到事情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极为难得的。”马周躬身,认真的说道:“只不过太子年轻,还缺乏历练,过上三五年,等到太子性情成熟,便是臣的谏言当中的不足之处,太子也能看的出来。”

  “嗯!”李世民点点头,这话没错,太子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还是那句话,今日李承乾之所以会和马周一起上奏,主要还是他自己有想法,才会被马周给一点点架起来。

  但马周也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会全力的辅佐太子,匡正错失,纠谏提奏,做好他的太子左赞善大夫之职。

  “很好,马卿,太子便交给你多多看顾了。”皇帝抬头,看向马周道:“今年朕东巡洛阳,东宫如何,年底朕也要看到结果。”

  “喏!”马周平静的拱手。

第169章 陇右旧族,太子右卫率张亮

  夜色之下,平康坊。

  灯红酒绿,莺歌燕舞。

  熟悉的酒楼,熟悉的声音。

  柴令武依旧坐在窗边,看了楼下一眼,然后看向对面道:“张兄,陛下果然对权万纪有所怀疑,连平日里盯着小弟的密卫,也不见了踪影。”

  对面的阴影中,户部员外郎张顗抬头看向柴令武,说道:“这一次他突然和阴弘智两相妥协,以陛下的睿智,必然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所在,派百骑司的人盯一下,也是正常的,所以父亲已经下令,不许任何人在他人在长安之时,私下去见他。”

  权万纪这一次之所以和阴弘智妥协,便是因为朝中的风声有些不对。

  太子主张将阴弘智调走,将齐州全部交给权万纪,这一点本来他们是很欢迎的。

  但很多人看出了其中的利益,也想插一脚进去,这就有些不妥了。

  走了一个阴弘智,来了一个新人。

  到时候彼此还要再斗不说,还要小心阴弘智重新杀回来,而且还有齐王。

  阴弘智被调走,最不满的就是他。

  到时候,再斗起来,结果怎样还不好说。

  若是再被皇帝看出其中的猫腻,皇帝狠手下来,所有人都要倒霉。

  与其如此,还不如和阴弘智妥协,共同分割利益,毕竟即便是没有了权万纪,也会有其他人。

  当然,权万纪这一次回来的太突然,他们妥协的也很突然。

  落到皇帝眼里,自然也是有所怀疑的。

  不过怀疑归怀疑,只要他们日后好好的“协助”齐王治理齐州,皇帝就不会再多说什么。

  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最敏感的时候,最好不是贸然去见权万纪的好。

  ……

  “大将军做的是对的。”柴令武点点头,然后抬头看向张顗,说道:“只是魏王,他让我弄清楚权万纪背后究竟是谁?”

  “究竟?”张顗抓住柴令武话里的关键,反问道:“魏王怀疑是谁?”

  “吴王。”柴令武拿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才开口说道:“相比于太子,吴王对魏王的威胁更大。”

  张顗皱了皱眉,问道:“为何如此说?”

  “陛下暂时并没有更换太子的心思,所以不管是魏王,还是吴王,在陛下眼里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柴令武抬头,说道:“如果陛下宠信吴王超过魏王,那么魏王就会被边缘化,等到日后陛下再有了废太子之心,魏王也很难再挤到前面来了。”

  李承乾是正统嫡长子,一旦他被废,嫡长子被废,虽然李泰依旧是嫡子,但也一样会受到影响。

  如果说他不能够在李承乾被废的第一瞬间,确定储君的位置,那么日后他这个嫡子,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太大。

  其他人也会蜂拥而起的和他争夺储君之位。

  “所以,如果权万纪背后是吴王,那么魏王就会动用一切力量去铲除权万纪,避免吴王的力量也跟着一起渗透入齐州,从而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柴令武看着张顗,说道:“所以,张兄,告诉我,权万纪背后是吴王吗,如果是,小弟恐怕也会跟着魏王一起对吴王动手的。”

  “差点忘了,平阳长公主是陛下的嫡妹。”张顗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柴令武和李泰之间的关系,要比其他高祖皇帝的外孙要关系近的多。

  相反,柴令武和李恪之间的关系就要远的多了。

  柴家本身就是皇家嫡系一脉,而不是那些虽然挂着亲王和公主的头衔,但实际上是庶系的皇帝子女。

  他们血脉关系足够近。

  “说结果。”柴令武直直的盯着张顗,他需要一个结果,交待李泰。

  “不是吴王。”张顗微微摆手,说道:“权万纪虽然曾经是吴王长史,但实际上不过是职务关系,双方并没有多少私下利益往来,自从权万纪调任齐王长史,双方之间的关系便已经疏远了。”

  “虽朝夕曳裾,无违接侍,而职务一离,有同宾客。”柴令武缓缓的点头。

  “对,南梁何逊的这句话就是这意思。”张顗点头,说道:“吴王背后依靠最多的,还是弘农杨氏,其他人很难进他的核心,权万纪也是一样。”

  “那么,他的背后究竟是谁?”柴令武神色凝重起来。

  “权家,当然是权家,天水权氏也是天下大族,权万纪的堂兄权弘寿更是太原起兵的老将,陛下的秦王府长史、陕东道大行台左丞,贞观以来,从太仆卿,升任兵户二部尚书,天水郡公,陇西大族啊,他们不需要靠谁的。”张顗感到有些好笑。

  所有人看到权万纪,都忍不住的想起李恪,却不知道,人家本身就是大族子弟。

  “原来是陇右旧族,这下子就都说清楚了。”柴令武这下子彻底的放松了下来。

  摸清楚了权万纪的底细,他也就不用担心什么了。

  所谓的陇西旧族,实际上是在北魏,前隋,鼎盛的几个大族,譬如令狐,元氏,独孤,权氏,张氏,甚至窦氏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在大唐建国的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出力,但出力不大。

  大唐建国以来,皇帝努力东向,以关陇韦裴薛柳杨杜几家为核心,然后拉拢王崔卢郑李几姓,控制天下。

  同时,蜀中,荆襄,江南,岭南各地世家也逐渐的融入大唐。

  当然,他们的位置还是靠外。

  在这个过程中,令狐,元氏,独孤,权氏,张氏,甚至窦氏这些旧族,逐渐的被甩离权力核心。

  不说其他,就是独孤家也是如此,窦家情况稍微好些,毕竟是皇帝的母族,但这些年实际上权力也在逐渐的走下坡路。

  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几姓走出的刺史数目在每年递减。

  中枢的寺卿宰相是一回事,真正评判一个家族鼎盛与否的,还在于他有多少刺史。

  随着皇帝越发的任用关东的人才,关陇豪门出身的刺史数目都在减少,更别说是本身出不了多少人才的陇西旧族了。

  当然,这里面和当年大唐开国的时候,陇西甘凉的旧族支持薛举梁师都有很直接的关联。

  对于这些东西,柴令武自然是门清。

  甚至于权万纪,是他们这一波人当中的一份子。

首节 上一节 15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