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03节
“两千弩弓,还有一万支弩箭。”长孙祥拱手,说道:“东西虽然不少,但调动都在工部尚书的权限之内,但臣细细查阅,中书省和尚书省都没有公文备案,也没有陛下的圣旨,所以,这一切都是勋国公自作主张之事。”
“不要让人查了。”李承乾直接摆手,他深吸一口气,看向旁边桌案上的黑金色匣子,轻声说道:“到了如今,谁也收不住手了。表兄。”
“臣在!”长孙祥立刻拱手。
“去请于公和褚公,还有少詹事,以及崇文馆学士李延寿过来,就说孤要和他们商议编修《五代史志》的事情。”李承乾看向长孙祥。
长孙祥有些诧异,随即他拱手道:“不用去请房相吗?”
“不必!”李承乾摆摆手,说道:“现在还没有到房相介入的时候,等时机到了,孤会找他的。”
“是!”长孙祥拱手,然后快速的转身离开。
李承乾侧身,看向一侧的内侍徐安说道:“天黑以后,去请武阳郡公过来。”
武阳郡公李大亮,左卫大将军。
“是!”徐安立刻拱手,然后快步转身而去。
李承乾面色凝重起来,一切终于到了要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
夕阳西下。
暮鼓声起。
房玄龄伸了伸懒腰,又是一日过去了。
转过身,房玄龄看向一侧的主事,问道:“太子现在在哪里?”
“回司空。”主事立刻拱手,说道:“太子正在和太子少詹事,于侍郎,还有褚侍郎商议编修《五代史志》的事情。”
“编修《五代史志》?”房玄龄微微一愣,随即立刻就反应了过来。
《五代史》其实早已经编修完毕,《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本。
不过因为《五代史》只有史,而没有志,所以,才要开始加《五代史志》进去。
尤其如今编写《五代史》的人,多数在东宫。
房玄龄微微摇头,叹声说道:“为了让于志宁做宰相,太子也真的是尽力了,走吧,该回去了。”
房玄龄起身,朝着值房门外走去。
对于编修《五代史志》的事情,他不再关心,这件事到最后还是要禀奏皇帝。
皇帝允许了,那么就意味着皇帝同意在《五代史志》编修结束之后,于志宁可以拜相。
不过这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且这些事情和房玄龄也没有多大关系,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黄门侍郎,参知政事而已。
……
“房相出宫了?”李承乾手里握着黑金色盒子,看向一侧的长孙祥。
长孙祥立刻拱手道:“半刻钟前出宫!”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看向眼前的于志宁,褚遂良和马周说道:“父皇临走的时候,给孤留了一封密旨,说是当一切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孤可以开启这封密旨。”
于志宁,褚遂良和马周三人相互对视一眼,拱手道:“喏!”
于志宁是黄门侍郎,褚遂良是中书侍郎,马周是御史中丞,如果有尚书右丞在,那么依靠皇帝的圣旨,他们可以决断长安城中的一切事情,甚至就连房玄龄,他们也可以绕开。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随即一身红衣金甲的左卫大将军李大亮进入殿中。
李大亮没有怎么在意殿中的其他人,直接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参见太子殿下。”
“平身吧。”李承乾点点头,看着李大亮说道:“郡公,孤叫你来,是因为父皇留有一份密旨,孤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是什么,但父皇说的,是一切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孤可以开启这封密旨,而现在,孤以为到时候了。”
“是!”李大亮拱手低头,但他的眉头却紧紧皱了起来,怎么突然冒出一份陛下的密旨来。
李大亮的眼角扫过众人,心中更是疑惑,怎么不见梁国公。
“很好。”李承乾看着众人,然后抬头道:“李卿,你来宣读诏书吗?”
“喏!”一侧的帷帐之后,同样一身红衣金甲的李玄嗣站了出来。
看到李玄嗣,李大亮眼前一惊,不过他也立刻确定了,太子手上的这份密旨是真的。
李玄嗣原本是禁卫郎将,但是皇帝却在离京之前,晋升他为禁卫中郎将。
甚至在禁卫将军张士贵离京之后,让他统帅整个禁军,可见信任。
李玄嗣上前,打开匣子,然后取出里面的圣旨。
李承乾站到了下方,然后和其他人一起跪了下来。
李玄嗣张开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七年,岁次癸卯,三月丙辰,朔初一戊申日,皇帝若曰:
於戏!
致君惟善,辅德在和,必俟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
彝伦所属,元气是调,乃眷公才,作予良弼。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黎阳县公于志宁,体凝精粹,理畅黄中,学奥全经,词深大雅。庶宏翼善之功,克济艰难之运,登庸琐闼,参政两闱,宜轰山公之启,以光说命之求。
可黄门侍郎,参知政事,辅佐太子监国。
可便宜行事,决断长安诸事。
散官勋封如故。
钦此!”
于志宁惊讶的抬头,看向李玄嗣手里的圣旨。
参知政事,便宜行事。
为何会如此?
便宜行事,究竟出了什么样的事情,才需要他便宜行事。
梁国公呢?
他是司空啊!
为什么皇帝不以他便宜行事,反而将权力交到了他于志宁的手里?
难说到陛下已经不信任梁国公了吗?
……
“于公,接旨吧。”李承乾看了于志宁一眼,然后看向圣旨。
皇帝虽然是让于志宁参知政事,便宜行事,但实际上,这一切的权力给到的人是他。
因为只有他才最清楚整个长安城如今发生了什么。
真正决定这一次长安城死多少人的,是他。
第223章 背叛陛下的人,都要死
武德殿,于志宁谢恩,李玄嗣将圣旨放到了于志宁的手中,然后才退开一步。
看到于志宁站了起来,其他众人这才起身,然后拱手道:“见过于相。”
于志宁看着手里的圣旨,心中依旧有些不敢置信,一切仿佛在梦里一样。
他这就参知政事了。
突然,于志宁醒悟过来,他赶紧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陛下何以让臣参知政事,辅助殿下,甚至便宜行事,临机决断?”
殿中群臣一时间全部都看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着众人,神色淡漠的开口:“因为有人要谋反。”
李承乾一句话,马周,褚遂良,于志宁一时间全都忍不住头皮发麻。
一旁的李大亮赶紧上前,神色凝重的问道:“敢问殿下,是何人要谋反?”
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整个长安所有的军队都归他统辖,甚至在如今的长安城,他的地位,仅在李承乾和房玄龄之下。
如果有人要谋反,他才是第一负责人。
……
“先坐吧。”李承乾叹息一声,然后走到主榻上坐了下来。
在他的目光之下,其他不得不分列两侧跽坐下来。
这一次,于志宁坐在左侧最上首,马周和褚遂良坐在后面;李大亮坐在右侧上首,李玄嗣坐在他的下首。
李承乾看向一侧,低声说道:“表兄,将你那边的消息说一说吧。”
“喏!”长孙祥走上前,然后神色肃然的拱手道:“就在今日,工部将这些时日刚刚生产出来的两千副弩弓,还有一万支弩箭送出了城,说是要送到洛阳,但中书省和尚书省都没有相关公文备案,也没有陛下的圣旨。”
众人难以置信中,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两千副弩弓,这便是放在战场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加上一万支弩箭,只要运用巧妙,甚至足够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
当然,这样的数目放在工部可能不多。
毕竟自从东宫改造了打造之术,工部和将作监生产军械的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尤其如今皇帝要东征,几乎长安洛阳所有能够找到的工匠全部都调入了工部和将作监。
如今对于朝堂而言,真正限制弓弩打造的,反而是储备的铁料。
不过就目前而言,工部全力打造的数目是可怕的。
也就是说,这样的调动,起码是工部尚书可以决断的,但,文书的过程不能省。
调了两千副弩弓,还有一万支弩箭出城,如何能不和尚书省、中书省打招呼。
便是有陛下的圣旨也不能如此啊!
“另外。”长孙祥继续拱手,说道:“在东城通化门外,有一千多士卒已经在这十几天内逐渐的调换而至。”
李大亮抬头,看向长孙祥说道:“陛下临行之前,调动了不少人,有的前往河北,有的前往洛阳,他们离开自然需要用人补充。”
“这是当然,但这些都是成建制调动,但这一千多人,却是从十六卫当中,三五十人三五十人调动而至的,而且每一次,都伴随有更大规模的调动,仿佛唯恐别人发现一样,而且他们最终全部都聚集到了通化门外。”长孙祥认真的强调道:“也只有通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