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04节
李大亮彻底沉默了下来。
如果从结果推导,很轻易的就能看出这些完全是有目的的调动。
但是单从过程来看,这一切却又很合理,只能说这一切被隐藏的很深。
“现在一切还在观察。”李承乾看了李大亮一眼,然后说道:“没人希望看到一切走到那一步,便是父皇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再看看,接下来的几日时间,通化门外,是否还会有所动静吧。”
如果真的有人要谋划,光是一千人是不够的。
如今可不是玄武门时期,守卫皇宫的都是皇帝的死忠,城外十六卫中真正强悍的军士都已经被调离了长安,剩下的,哪能和当年的天策府玄甲骑兵相提并论。
“喏!”众人齐齐拱手,点头的同时,也不由得松了口气,起码一切不会立刻发生。
“还有,工部的弩弓和弩箭。”李承乾看向长孙祥,说道:“派人盯着工部,他们若是要动手,现在的弓弩和军械还有些不足,日后他们要再调动,及时禀奏。”
“喏!”长孙祥立刻拱手。
李承乾点头,然后看向李大亮说道:“县公,麻烦你派人去调查之前的两千弩弓,还有一万弩箭的下落,看看是不是到了通化门外的军营当中。”
“是!”李大亮已经回过神来,神色肃然的拱手。
不管如何,私下调动两千弩弓和一万弩箭,哪怕不是存心谋反,依照唐律,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也是没问题的。
李大亮掌管长安内外所有军卒,他有足够的能力悄无声息的去调查,也必须悄无声息的去调查。
李承乾点点头,看向于志宁问道:“于公,这样的事情,门下省一般会在多少天内能察觉不对?”
门下省有监察六部之权,于志宁是黄门侍郎,皇帝和刘洎不在,本身长安百官的监察就归他管。
“一般来讲,五到十日之内。”于志宁面色凝重的点头,众人不由得呼吸一窒,也就是说一切会在五到十日内发生。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诸卿,没有人希望发生什么不可测的灾祸,孤也希望他们能够悬崖勒马,但该做的准备必须要做,如此才能保全孤和诸位的身家性命。”
“喏!”众人齐齐躬身,神色凛然。
“所以,此种诸事,一切以于公为主,于公制定应对之法,所有消息,传入门下省,然后再传入孤这里。”李承乾看向众人。
“喏!”众人抬头,看向于志宁,门下省距离武德殿是朝中所有官廨最近的,便是房玄龄都没有于志宁和李承乾近。
于志宁点点头,看向其他众人说道:“还是以编修《五代史志》的名义,褚公注意门下省和尚书省,御史中丞注意御史台,武阳郡公注意军中其他地方,他们真的若要动,通化门虽是主力,但其他地方也必然会有策应。”
“是!”众人对着于志宁微微躬身。
“很好,诸事于公调遣,孤这里也做一些事情,将他们的注意放到孤的身上。”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孤想调一个人回京,探一探这长安城中的动向。”
“敢问殿下,何人?”于志宁目光谨慎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低头,轻声说道:“右屯营将军,谯国公,柴哲威!”
众人抬头,惊讶的看着李承乾。
他们原本以为李承乾是要调自己的亲信回长安,没想到他调的竟然是柴哲威。
“若是柴哲威对长安城中的事情一无所知,那么悄悄的将他调回长安,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那么一切能很快的解决,甚至可以悄无声息的解决。”李承乾抬头,轻声说道:“若是他知情,或许能让他们将更多的目光落在孤的身上。”
李大亮低头,然后拱手问道:“殿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现在立刻抓人?”
现在立刻抓人,就能将所有一切的隐患彻底扼杀。
“依靠什么?”李承乾看向于志宁,说道:“于公如今虽然是参知政事,拥有临机决断之权,但也仅是临机决断,我们没权越过刑部和大理寺去调查的,而且看父皇的意思,也是不想将事情闹的太大,毕竟当年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一次了,父皇绝对不想再看到第二次,那样史书……”
众人听到“史书”两个字,立刻就彻底明白了过来。
玄武门事变已经让皇帝在史书上的评价差上许多了,若是再来一次,那么他这些年治理天下的功劳,也会被抹杀许多。
更别说一旦事情开始,甚至于延传后世。
要知道,李泰是和他一样的皇帝嫡次子啊!
“所以,最好这一切,能够悄无声息的结束;最好这一切,丝毫不要为长安百姓所知晓;最好等到他们一觉醒来,所有一切的痕迹都已经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李承乾轻轻敲敲眼前的黑金色木盒,为所有一切奠定基调。
“喏!”众人立刻齐齐拱手。
如今皇帝虽然是封了于志宁为参知政事,但在长安城中,真正做主的人依旧是李承乾。
不是说其他人没有做主的资格,只是他们不敢。
皇权争斗这种事情,于志宁即便是如今已经是参知政事了,也不敢肆意乱为,更别说仅仅是左卫大将军的李大亮了。
“好了,于公既然已经接旨,那么起码父皇那里要去信说一声的,于公写本谢恩折吧。”李承乾转头看向李大亮,说道:“之后,大将军派人隐秘的送到河北……希望父皇能够在一切开始之前收到消息。”
“喏!”李大亮认真拱手,心底最后一丝猜疑,也彻底放下。
“还有柴哲威的事情,由褚公拟本,大将军,马卿,还有于公签字用印,悄悄派人送到延州,让柴哲威五日之内必须赶回,同时派人看着他,若是他和其他人联系,斩断所有联系的渠道,他什么时候和别人联系,孤来决定。”
李承乾看着李大亮,问道:“大将军,能做到吗?”
李大亮低头沉吟,最后肯定的抬头道:“可以。”
李承乾松了口气,说道:“柴哲威其实孤是信任的,毕竟他的身份放在那里,不需要多做什么。”
“是!”众人赞同的点点头。
“最后,派人盯住柴令武。”李承乾看向长孙祥,说道:“这一次的事情,能不能顺利的解决,或许就在他的身上了。”
“是!”群臣终于明白李承乾究竟要做什么了!
……
夜色之下,明月高悬。
李大亮站在朱雀门上,看着一众金吾卫护送于志宁,褚遂良和马周等人回去,神色不由得带出一丝哀伤。
这一次的谋反,太子虽然到最后也没有说出那几个名字,但李大亮心中早已明白。
想要行玄武门之事,如今的长安城只有魏王李泰,这个皇帝的嫡次子,有这个资格。
所有人都是围绕他在行事的。
其他人,能在工部悄然调出两千副弩弓的,只有工部尚书张亮。
能够在通化门外,避开他李大亮的注意,悄然调动两千绝对亲信的,只有现任吏部尚书和前兵部尚书的侯君集。
光凭他们两个自然是不够的,有一个人他们始终绕不过去,这个人就是司空、辅政大臣、梁国公房玄龄。
但是,房玄龄的次子、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曾经是魏王司马。
冷风之中,李大亮面色凝重起来。
他知道,皇帝之所以这一次的安排避开房玄龄,甚至让于志宁参知政事,就是不确定房玄龄在这件事情中的态度。
皇帝的心啊,一旦对某个人起了猜疑,那么便永远不会停下。
李泰,张亮,侯君集,房玄龄。
当然,还有房遗爱,柴令武。
太子的打算就是通过柴令武,掌握魏王的一切动向,然后在他们动手的瞬间,彻底将他们拿下。
这里面最关键的人,其实是他李大亮。
掌控着整个长安所有军力的左卫大将军。
这同样也意味着,他李大亮,将会成为张亮和侯君集,他的两个最熟悉伙伴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如今他们并没有对他做什么,没有拉拢,没有监视。
这说明,他们两个已经下定决心,要彻底的杀了他了。
李大亮的脸色冷漠了下来。
右手紧紧的握紧了腰中长刀。
谁也不能背叛陛下。
背叛陛下的人,都要死。
第224章 侯知仪,站在侯君集身侧
武德殿前,李承乾站在月光下,看着远处的长安城。
沉默许久,他轻轻叹息一声。
李玄嗣和长孙祥站在他的身后,默然垂首。
“三件事情。”李承乾平静的开口,李玄嗣和长孙祥赶紧拱手。
李承乾抬起头,说道:“派人到卫国公的府邸四周潜伏保护起来,他们一旦动手,立刻就将卫国公接进宫。”
“喏!”李玄嗣和长孙祥同时凛然拱手。
卫国公李靖,长安城中唯一有把握完全压制侯君集的人。
只要李靖到了皇宫,那么不管侯君集有什么其他的手段,也会被彻底镇压。
“派人到夏州,沙州,兰州,告诉鄂国公,安康郡公,还有兰州刺史杜凤举,随时注意镇压地方。”李承乾抬起头,轻声说道:“事情一旦结束,地方必须迅速镇压,免得牵连到今年秋收。”
“喏!”李玄嗣和长孙祥微微躬身。
李承乾说的是免得影响今年秋收,但实际上,却是在算计万一自己失手,侯君集强行捧李泰上位,李承乾立刻就会跑到尉迟敬德那里,然后调集四方军力回京平叛。
“最后一件事。”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祥,说道:“表兄,东宫在长安城中的人手,暂时停止一切行动,什么都不做。其他的,调用长孙家的人手,渗透进青雀的身边,看看谁能被拉拢……小心些,别被发现了。”
“是!”长孙祥认真的点头,他听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
前面堵截,后面包抄,中间渗透,夹杂迷惑,然后在关键时刻,彻底拿下李泰。
侯君集和张亮他们这些人,真正的核心,还是李泰。
没有李泰,他们的造反,就是真的造反了。
李玄嗣在一侧,忍不住的抬头看向长孙祥,眼中流露出恍然之色。
他怎么忘了,长孙祥虽然只是长孙无忌的族子,但却是皇后亲手抚养大的。
如今又是太子家令,地位自然不同,长孙家的力量,他是完全可以调动的。
不管是谁要造反,一旦长孙家的人动了,那么基本成功的机会就少上很多了。
长孙无忌做过左金吾卫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如今又是司徒。
他在朝野之间的人脉往来远比侯君集加上李泰还要更加深厚。
如今长孙家的人一动,便是张亮和侯君集身边怕也有长孙无忌的人在。
松了口气,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好了,都去睡吧……小心些,他们这个时候很疯的,说不定会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