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21节
不对。
突然之间,房玄龄脑海中闪过一缕闪光。
巫蛊事,巫蛊事。
房玄龄顿时想到了那一夜在东宫察查巫蛊事的场景。
要知道,那一夜不仅他在,李靖,于志宁,褚遂良,马周,李大亮,郑仁泰等人全部都在。
确认不存在巫蛊事,是他们所有人的定论。
如果有人想要再掀巫蛊事,那么他们这些人就都不会答应。
也就是说,太子隐隐的通过巫蛊事,将他们所有人都勾连在了一起。
一旦有人再挑战太子,隐约之间就在挑战他们所有人。
甚至于手段做的高明些,有人挑战太子,太子只要让人再提起巫蛊事攻击东宫,那么立刻就会有一大堆人站出来支持太子,然后打击挑战者。
房玄龄微微一愣,太子这是已经将整个长安城如今所留的所有官员,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手段,勾连在了一起。
房玄龄忍不住的回头看向武德殿的方向,满脸惊讶。
他曾经以为太子行事是有人在教的,比如戴至德,但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戴至德,而就是太子自己。
“果然是父子啊,真像!”房玄龄轻轻摇头,聪明机巧到了极致的太子,阴谋算计通彻的魏王,这些都遗传自他们的父亲。
房玄龄转过身,朝着尚书省的方向走去。
经过了魏王之事,房玄龄有种太子的位置越发稳固的感觉,所以他需要思考房家,还有他自己和太子的关系。
当然,他自己无所谓,他有足够的功劳保证自己无恙。
至于二郎,房玄龄摇摇头,如今的太子越发有贤明之象,这样的人,是不会因为一个二郎毁了自己的名声的。
所以,二郎将来的仕途,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到顶也不过是一州刺史,不会有六部九寺五监的可能了,但也足够了。
至于房家,还是交给老大吧,老大的性子,和太子或许相近。
宫道之中,房玄龄的脚步平稳,缓慢,虽然老迈,但依旧坚定。
……
刚刚送走了岑文本,马周跟随李承乾回了皇宫,不过李承乾去了武德殿,而马周则是依旧留在东宫。
突然,内侍徐安出现在了官廨之前,面色严肃的对着马周拱手道:“少詹事,殿下有急事召见。”
“哦?”马周立刻站了起来,跟着徐安走出了官廨。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太子召见的不只是他,还有,太子舍人张大安,太子舍人赵弘智,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
马周是博州人,张大安是魏州人,赵弘智是邢州人,高真行是冀州人,这一看,他们竟然都是出身河北道的东宫官员。
太子这是要做什么?
带着疑惑,马周来到了武德殿,看到了神色平静的太子。
见到众人要行礼,李承乾直接摆手道:“不必了,都坐吧。”
“喏!”众人立刻跽坐下来。
李承乾抬头,看向众人道:“今日叫诸卿来,是因为有件事情要询问诸卿,洋州刺史赵节刚刚送来一封信,说是父皇要在河北,为稚奴挑选王妃,是清河赵氏通知的他。”
赵弘智猛然抬头,他就是出身清河赵氏,他立刻拱手道:“殿下,臣未听说过此事啊!”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说道:“此事在河北还算秘密,知晓的人不多,孤找诸卿来,就是想要问一问,河北之地,如果真的要为晋王选晋王妃,可能会是出自何家?”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怎么可能不明白,陛下这是要扶持晋王了。
魏王刚刚出事,陛下就要为晋王挑选王妃,这里面制衡太子的味道简直不要太明显。
也怪不得太子的脸色有些不好看。
第240章 赴洛阳,见李治
武德殿中,马周率先开口说道:“殿下,河北世家,首推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其次是清河张氏,清河赵氏,冀州冯氏,相州魏氏,河间刘氏,渤海高氏,诸族大小共二十余家。”
稍微停顿,马周说道:“虽说如今陛下在河北为晋王挑选晋王妃,但实际上却未必一定会局限在河北……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弘农杨氏等等诸族都有可能。”
太原王氏,李承乾听到太原王氏忍不住的眉头一挑。
李治原本的晋王妃,便是出身自太原王氏的王皇后。
很难说这一次,皇帝挑选晋王妃,就不会重新挑上王皇后……
等等,不会。
在后世下场极为可怜的王皇后之所以会成为李治的皇后,并不是因为她出身太原王氏,而是因为同安大长公主是她的叔祖母。
她真正依靠的,实际上是她的舅舅侍御史柳奭,还有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干人。
而且现在的她,好像才刚十岁吧。
年纪太小了。
“陛下为晋王挑选晋王妃。”张大安开口,沉吟着说道:“恐怕是为了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稳定河北,所以依臣看,晋王的王妃必然会出自河北。”
李承乾点点头,如今王氏,郑氏,杨氏,还有其他河北以外的家族就可以排除掉了。
“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可能也不高。”马周点头,说道:“这三家是河北大族,他们家的女子成了晋王妃,恐怕也不是陛下愿意看到的。”
母族势力太强,李治毕竟是皇帝的嫡子,很难说将来就一定不会登基。
如果真的是李治当了皇帝,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这些山东氏族,恐怕立刻就会对关陇门阀造成冲击。
这绝对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
“那么便是次等家族了。”马周抬头,似笑非笑的说道:“清河张氏,清河赵氏,冀州冯氏,河间刘氏这些家族了。”
马周说话之间,将相州魏氏和渤海高氏剔除了。
相州魏氏就是魏征家族,魏家的女儿嫁入东宫做了太子良悌,如何还会嫁女儿为晋王妃。
至于渤海高氏,高士廉本就是文德皇后的亲舅舅,他的儿子高履行娶了东阳公主,这一家人和皇室关系太近了。
如果再将女儿嫁为晋王妃,朝局会有大变的。
“清河张氏不可能。”张大安直接摇头,说道:“太子勿忘了勋国公之事。”
张亮虽然是洛阳出身,却是实实在在的张良后人。
“河间刘氏也不可能。”马周跟着点头,年初的时候,代州都督刘兰成才刚造反的。
“那就是剩下清河赵氏和冀州冯氏这几家了。”李承乾缓缓的点头。
赵弘智摇头,说道:“殿下,清河赵氏的门第不够,若是为晋王侧妃可以,但晋王妃,别说是清河赵氏和冀州冯氏,其他各家的门第都不够。”
“这倒是!”马周赞同的点头。
清河张氏是张良的后人,本朝又多有人才,河间刘氏是刘姓皇族的后人,身份也是够的。
其他各家就要差上许多了。
“殿下,或许不是因为河北世家本身的关系。”高真行这个时候开口,说道:“或许是谁家和关中大族有联姻,如此身份便够了。”
“那可就多了。”赵弘智忍不住的抬头。
他们赵家和弘农杨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甚至就连陇西李氏,关中韦氏等等都有联姻。
因为赵家虽然在河北是小家族,但是在整个天下却是大族。
天下赵氏出天水,天水赵氏才是赵姓的根源,而且天水赵氏和各家联系很紧密。
赵节和赵弘智便是这样的关系,更甚至于赵节比赵弘智还要低一辈。
李承乾突然笑笑,摆手道:“好了,不用猜了。”
众人齐齐的看向李承乾。
“孤之所以过问,不过是关心幼弟的婚事罢了,只需要稚奴能够有个贤淑的王妃,家室和谐,子嗣繁盛,如此便足够了。”李承乾抬头,说道:“孤的同胞弟弟,青雀已经是那样了,稚奴是个聪明谦虚的孩子,诸卿日后不妨和稚奴走的近些,多传授一些学识,免的他将来学了青雀。”
“喏!”众人齐齐拱手,他们都明白,太子是担心晋王将来学了魏王,对太子之位发起挑战,最后却弄的造反收场。
既然如此,那么一开始便和晋王亲近,指引他朝着宗室贤王的方向去走,这对晋王,对太子都是一件好事。
……
看着众人离开的身影,李承乾的神色平静了下来。
关于李治的晋王妃,李承乾已经有些猜到会是哪家人了,或者更准确的讲,是和哪家人有关了。
如今的朝中宰相,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都和皇室纠葛太深,所以不可能是他们。
其他的刘洎和岑文本都来自南方更不可能。
于志宁是李承乾的太子师,皇帝更不会选他。
六部尚书李道宗、李勣和李大亮都姓李,刘德威出自彭城刘氏,唐俭是太原人,那么就只剩下杨师道了。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是观王杨雄之子,而杨雄最为天下所知的,就是他的子嗣之多令人惊叹。
到时候,从河北世家当中选一个和杨雄后裔有亲的,就足够了。
不一定是哪个大家,也不一定就是小卒,和弘农杨氏有关,就足够了。
杨师道为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虽然不会直接做些什么,但是即便是他什么都不做,但也足够给李治支持了。
可偏偏这样的支持力道不是很足,但恰恰足够。
好精妙的手段啊!
李承乾有些看清楚了他父皇的手段,拿李治来制衡他,但是又仅仅是制衡,并不会对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造成真正的冲击。
但是可惜,他父皇这一次终究是错了。
或者更准确的讲,他父皇又看错人了。
上一次是没有想到李泰会谋反,这一次,他恐怕也是根本没有想到李治的潜藏之深。
李治,还有武则天。
这一对之间的“趣事”,不知道被后世编造了多少的故事。
然而仔细深想,李治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就和武则天有所勾连,然后等到李治登基之后,却无情的将武则天送出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