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4节

  天津桥西侧,落水之上,随着李大亮一声令下,紧跟着,数十艘平底船出现在落水之上。

  虽然是平底船,但没有任何船舱,几乎都是紧贴水面的甲板。

  一艘平底船在天津桥北岸就位,四名工匠立刻上前,用铁索构筑船尾的两只圆钩,快速的拉到了岸边。

  紧跟着,两名大力士拿起五尺长的圆锥铁柱,将铁索深深的钉进了地面。

  第一艘平底船被彻底固定。

  紧跟着第二艘平底船被划到了第一艘平底船前面,船尾和对方的船首对接在一起。

  一根大铁销,将他们紧紧的锁死。

  随即一艘又一艘的船只头尾对接。

  不过半个时辰,一条简易然而坚固的浮桥就已经成型。

  皇帝站在岸边,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感慨道:“若是当年杨广有这一座浮桥,麦铁杖也就不会死在对岸了。”

  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粗犷放荡且好酒,喜欢结交朋友,重信义。

  和高祖皇帝李渊关系也很好,便是李世民当年在家中也曾几次见过麦铁杖。

  但可惜,他死了。

  “若是当年就这么一座浮桥,那么杨广三征高句丽就不会以失败告终了,如今的天下也就不会是我大唐的了。”李承乾稍微停顿,对着李世民拱手道:“父皇,如今正说明我大唐天命所归,父皇此行必定平灭高句丽,超越杨广,立不世之功。”

  “哈哈哈!”皇帝忍不住的大笑起来,他转身看向李承乾,满意的点头道:“太子也学会说好听话了。”

  “儿臣说的都是实话。”李承乾微微躬身,说道:“父皇不信问众卿,我大唐哪里不是天命所归。”

  群臣哪里敢说一个不字,全部躬身道:“大唐天命所归,陛下天命所归,陛下万寿无疆,大唐万年无期。”

  “好了,不要说好听话了。”李世民转过身,看向眼前的浮桥,说道:“来人,过河。”

  “喏!”李大亮再度躬身,紧跟着上千士卒依次踏上浮桥,缓慢而又坚定的通过洛河。

  随后是上千名骑兵,骑着战马从上面通过。

  虽然因为战马有些不熟悉而放慢了速度,但是在稍微适应了之后,战马的速度迅速加快,很快就彻底的通过了浮桥。

  看到这一幕的皇帝缓缓点头。

  想了想,他看向李大亮说道:“从城墙上搬一座小型的投石车下来,对了,再拿上几副伏远弩。”

  四周的群臣看到这一幕,眼睛不由得放亮。

  如果小型投石车和伏远弩能稳定在浮桥上发射石块和弩弓,那么就说明这一切他们能够更加轻易的攻破高句丽人的防线。

  事实证明,可行。

  浮桥能够完全承受小型投石车和伏远弩的反冲力。

  看到这一幕的众人不由的感到一阵头皮发麻,这样他们即便是在船上也能发挥极大的威力。

  哪怕最前面的浮桥被人烧毁,后面也一定能够稳定的抵抗,而不至于再被人一冲而垮。

  更甚至于,在一些军中将领的脑海中,已经在想该如何利用这些东西,狠狠坑高句丽人一把了。

  皇帝的兴致大起,随后他亲自指挥,这些平底船在最短的时间内又分开,然后又再度聚合,重新成为一座浮桥。

  做完这一切,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满意的点头道:“太子做得很好。”

  “这是儿臣该为之事。”李承乾认真的躬身。

  李世民笑笑,看向一侧的长孙无忌说道:“好了,都散了吧,所有人都回去歇着,三日之后大朝,大朝之后,出兵高句丽。”

  “喏!”四周群臣全部肃然拱手。

  ……

  李承乾站在承天门下,对着皇帝拱手。

  直到看到皇帝彻底消失在承天门内,承天门重新关闭,李承乾这才朝着东宫走去。

  刚回东宫,承泽门下,王幽兰便已经从承泽殿中走了出来。

  “殿下!”王幽兰开心的福身行礼。

  在长安的时候,东宫有很多人,她一日都不一定能够见到李承乾一次,然而这一次李承乾返回洛阳,果然就如同那日他对她所说的那样,带了她,而且只带了她。

  如今的洛阳宫中,只有她一个女主人。

  李承乾看着王幽兰,轻轻笑笑,说道:“走吧,爱妃,伺候孤更衣歇息吧。”

  “是!”王幽兰福身,然后走过来抱住李承乾的胳膊,开心的朝殿中走去。

  不知不觉已经是三更时分,李承乾缓缓的睁开了眼睛。

  王幽兰紧紧的贴在他的怀里,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鸳鸯亵衣。

  被子底下,是李承乾已经无比熟悉的娇躯。

  他对她虽然没有破身,但她身体的每一处,对他都没有任何的秘密。

  抬起头,李承乾看向窗户之外,挂在廊檐下的昏黄宫灯。

  回想今日在洛河畔,李承乾没有看到李治。

  李治返回太原之后,还在适应阶段。

  所以这一次皇帝没有叫他。

  最重要的是三日之后的出兵之时,洛阳城中没有李治。

  皇帝东征,起码一年之内回不来,甚至可能会拖上两年,两年之内他都见不到李治了。

  现在李承乾终于明白了,那一日,在李治大婚之后,皇帝说的那一句,他日后见李承乾和李治一次就少一次。

  原来如此。

  李承乾轻轻叹息一声。

  皇帝老了,征伐辽东可行,但是东北冰冷的天气会让他的身体隐患爆发。

  越是深入高句丽,就越是如此。

  一旦他生病回朝,那么不仅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李治,李恪,甚至李元景,还有其他无数在看不见的角落里隐藏的敌人都会跳出来。

  试探,挑拨,离间,觊觎权力,掌控权力。

  父皇,既然你压制不住了,那么就让儿臣替你压制吧。

  儿臣会全力在长安支持你征伐高句丽。

  打的越深越好。

  越久越好。

第253章 东征之前,皇帝密旨

  十一月初一,贞观殿。

  百官齐至,皇帝大朝。

  李世民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平静的坐在御榻上,群臣齐齐跪拜:“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皇帝微微抬手,一侧的内侍省典仪立刻上前一步,高声道:“兴!”

  “谢陛下隆恩!”群臣再拜,然后各自起身,持笏站立在班列之中。

  皇帝目光扫过群臣,最后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对着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洎道:“刘卿!”

  “喏!”刘洎拱手,从班列之中走出,然后快步走到群臣左上位置。

  张阿难端着托盘从上面走下,站在了刘洎身侧,刘洎接过圣旨,然后面向群臣,高声道:“皇帝有旨。”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跪倒在地。

  刘洎举着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七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子,朔初一乙巳日,皇帝若曰:

  於戏!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

  圣哲至仁,著甲兵于刑典。

  永监前载,属当朕躬。

  粤我有唐,诞膺灵命。

  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远至迩安,罔不和会,功成治定,于是乎在。

  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蔫食辽岁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窟暂倾……侵轶辽西,夺攘琛赆,遏绝往来,虐及弗辜,拥塞道路,拒绝王人。

  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比屋饥馑,兵戈不息,徭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填沟壑。

  百姓愁苦,爰谁适从?

  是以吊人问罪,无俟再驾。

  于是亲总六师,用申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

  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

  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

  若同恶相济,抗拒天兵,天罚之下,立成碾粉。

  明加晓示,称朕意焉。

  钦此!”

  刘洎最后一段话神色俱厉。

  他说完之后,群臣齐齐拱手道:“陛下天命所归,大唐天命所归,攻伐之下,无坚不摧。”

  “平身吧。”皇帝微微抬手,群臣立刻起身。

  ……

  李承乾站直,稍微松了口气,侵轶辽西,遏绝往来,拥塞道路,百姓愁苦,是以吊人问罪。

首节 上一节 234/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