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6节

  贞观殿中,李承乾看了皇帝一眼,拱手道:“启禀父皇,儿臣没有那么想,儿臣只是觉得朝廷在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能不动用常平仓,还是尽量不动用常平仓的好……毕竟常平仓一动,那么世人立刻便知朝廷出问题,到时,粮价反而疯涨。”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李世民缓缓点头,不过他心中还是将这件事给记了下来。

  每当天下有事,总是有人会将主意打到常平仓的身上。

  现在存于河北的常平仓,虽然这两年时刻更新,但内中深处究竟被做了多少手脚,李世民也不是很确定。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从江南贩运粮食到河北,不管有没有赚,只要能够稳定江南和河北的人心,那么这些就是朝廷应该做的。”

  “你说的对。”

  “江南和河北稳定,那么中间齐鲁之地便不受影响,也会安定下来。”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说道:“儿臣明年会继续抓关中产粮,同时还有河南……只要关中和河南不出问题,那么就能辐射影响陇西,剑南,山南和淮南,加上河北和江南,天下可以安定。”

  “原来如此。”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只需要安定江南和河北的粮价,加上能实际控制的关中和洛阳,那么就能够保证天下大半安稳。

  这一点李世民之前都没有想到过。

  稍微转了转眼睛,李世民反问道:“那么长江以南,还有福广之地?”

  “太远。”李承乾摇头,说道:“长江以南的地方,其实更重要的是防止洪涝,若是没有洪涝,长江以南湘闽福广之地,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只需各州刺史安稳治理便好。”

  说到这里,李承乾轻轻低头道:“父皇不在长安,儿臣不敢在湘闽福广之地多做事情,害怕被人利用。”

  李世民看着谨慎到了极点的李承乾,第一回觉得,李承乾这个太子是真的不错。

  他原本以为他会将心思用在朝廷权力争斗上,没想到,他想的更多是天下稳定的事情。

  不错,这才是正经的堂皇手段。

  只要天下稳定,那么就算权力斗争到了一定程度,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朕原本以为,你在百工之事上有些成就,就会沉迷其中,如今看来,你能够从其上抓住天下根本,朕甚是欣慰。”皇帝感慨一声,然后说道:“不过朕今日叫你来,其实更多的,还是说的人心的问题。”

  “儿臣听父皇教诲。”

  “便是你说的,朕不在长安,人心必然动荡。”李世民眼神冷冽,平静的说道:“这些年,被朕打的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一些家伙,还有薛延陀,西突厥,吐谷浑,甚至是吐蕃,突厥一些人,他们都会蠢蠢欲动,甚至动手试探。”

  “是!”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

  “尤其,最为致命的,是二者结合,加上朝中一些利欲熏心之辈,一旦掀起风波,内外夹攻,局面必将危急。”李世民抬眼看向贞观殿的夜色,他几乎可以完全肯定,这些人一定会动起来。

  “是!”李承乾认真拱手。

  “所以,朕授你特权……窦知节,张绚。”李世民看向身后。

  殿中阴影下,内侍少监窦知节和左千牛卫郎将张绚站了出来,无声拱手。

  “他们两人,在朕不在的时候,掌控百骑司。”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认真的说道:“朕授你特权,朕不在的时候,他们有事的时候,会向梁国公通报的同时,也会通报你这里,这事房相不知。”

  “是!”李承乾瞳孔微微放大,皇帝是不相信房玄龄,还是在刻意挑起他们两人的矛盾?

  “如果你认为到了需要的时候,朕许你调动百骑司和千牛卫,调查,抓捕四品以下一切官员。”李世民的神色冷厉。

  “儿臣领命。”李承乾神色无比凝重的拱手。

  “这是于内,于外。”李世民继续开口,说道:“一旦有薛延陀和吐谷浑,吐蕃有乱,朕授你动用延州的柴哲威和鄯州席君买两路大军的权力。”

  李承乾的瞳孔已经彻底放大,柴哲威是右屯卫将军,席君买是兰州司马,前者手上有五千右屯卫主力,后者可以调动兰州的三千府兵,这意味着李承乾手上已经有了调动八千精锐士卒的权利,甚至是八千骑兵。

  “你在朝中各部也有人手,加上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右监门卫将军李安俨,还有你的太子诸卫,关键时刻,你可以调用尉迟和李靖,以你的能力,足够压制一切意外了。”李世民朝着侧畔招招手。

  一名内侍手持圣旨从侧畔走上,来到了李承乾身前。

  “这封圣旨便是朕授予你的特权,不到紧急时刻不可动用,你明白吗?”李世民神色无比严厉。

  李承乾认真拱手,说道:“儿臣会竭尽一切能力,尽一切可能,在父皇回京之前,不让其他人知晓这封诏书的存在。”

  “不错。”李世民笑了,点点头,感慨道:“都是多年老臣,朕也不希望一切发展到那个地步。”

  “是!”

  “但该防的,还是要防的。”稍微停顿,皇帝继续说道:“张亮背后的那些烂事,朕虽然处理了沙州和肃州的一些人,但朕隐隐感觉,他们的背后还有人,你要小心。”

  “是!”李承乾脸色异常凝重。

  李世民上前,拍拍李承乾的肩膀,说道:“小心谨慎,你不犯错,便是对他人最大的威慑。”

  “是!”李承乾再度躬身。

  “好了,你休息吧。”皇帝摆摆手,微微笑笑。

  “是,儿臣告退。”李承乾再度拱手,然后从一旁接过圣旨,放入袖中,这才躬身离开。

  ……

  出了贞观殿,冬日的冷风吹来,李承乾的心头一阵沉甸甸的。

  的确如同皇帝所说,他一旦离开长安,那么必然会有人心不安,蠢蠢欲动。

  这不是李承乾太子监国,房玄龄辅佐理政能够解决的。

  这些,就是李承乾需要面对的危机。

  甚至于房玄龄,也可能是潜在的危机之一。

  皇帝离京,而且是远去千里之外,一去经年,他会怀疑任何人。

  包括所有潜伏在水面下的敌人。

  自然也有水面上的敌人。

  在如此种种之下,皇帝首先选择信任的就是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

  他是他的儿子,是他的太子。

  不管怎么样,就算再怎样,李承乾都会最大程度的维持皇帝的利益。

  这便足够了。

  他会做的,他能做的,甚至还在房玄龄之上。

  当然,他也有隐患。

  但是,他的隐患只集中在他自己身上。

  加上他的身边有太多皇帝的人,所以,解决他是最容易的。

  所以皇帝会在他的身上留下来足够的后手,用来控制一切。

  这就是李承乾袖子里面那封密旨的来由。

  抬起头,李承乾呼出一口热气,前方承天门已经近在眼前。

  转过身,李承乾忍不住的看了贞观殿一眼,然后转身朝着宫门而去。

  贞观殿中,皇帝一直站在殿门前,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李承乾离开端门。

  他侧过身,神色平静的说道:“叫梁国公吧,接下来便是该交待他的事情了。”

  “是!”张阿难从一侧阴影中走出,肃然拱手。

  皇帝要离开中枢。

  这一夜,他不知要对多少人进行最后的交待。

  ……

  东宫明礼殿。

  中殿灯火通明,内殿黯淡无光。

  李承乾就坐在内殿之中,外殿的一束烛光透过门缝照射进来,落在了桌案上的圣旨上。

  房玄龄。

  李承乾轻叹一声,但此刻,在他的心中,房玄龄的身影隐没,浮现出来的却是张亮。

  张亮的事情,李承乾当然知道背后远不止如此,皇帝也一样知道。

  张亮手下虽然有三百义子,也是工部尚书,太子右卫率,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根本无法离开长安。

  虽然他极尽低调,但他本身就是工部尚书,本就是天下间最为醒目的人物之一。

  他虽然背靠清河张氏,但说实话,张氏在天下间本就算不得什么顶级世家。

  关中门阀,韦裴薛柳杨杜。

  关东世族,崔卢郑王李。

  哪有他张家。

  所以,张亮虽然可以以工部尚书的身份沟通东西南北,但也仅仅是沟通。

  他不过是个话事人的角色。

  他倒台了,其他世家该倒霉的倒霉,该切割的切割,这张网自然会有新人支撑起来。

  太原王氏,这个庞然大族的身影无声的出现在李承乾的脑海中。

  太原王氏,这个即便是到了明末清初也依旧是天下最鼎盛世家之一的大族,他们在这张网络当中必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李承乾清楚这一点,皇帝也清楚这一点。

  李承乾不需要这张网络,因为他是太子,因为他未来会继位。

  但是,他需要对这张网络有最充足的渗透。

  太原王氏,不,皇帝也在盯着他们,甚至李治也在盯着他们。

  他可惜暗中对这张网络进行渗透,但不能是通过太原王氏这只手。

  他必须另外想办法。

  不过,李治或许也在打太原王氏的注意。

  黑暗中,李承乾轻轻冷笑。

  李治又不是皇帝,他如果真的和太原王氏碰撞起来,最后倒霉的可不一定是太原王氏。

  尤其太原王氏是他太子良媛的母族。

  李承乾抬头,沉思起来。

第255章 皇帝东行,父子感伤

首节 上一节 236/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