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37节

  嵩山苍茫,洛水幽幽。

  洛水之畔,皇帝站在祭坛上,对着面前的香炉轻轻躬身。

  烟气袅袅,直冲上天。

  一转身,皇帝看向祭坛之后无数将士,手里高举酒樽,大声喝道:“众军,先奉庙略,后引绎途,诛杀敌寇,总集平穰。”

  “诛杀敌寇,总集平穰!”无数将士高举刀槊,齐声呼喝,声震四野,满目肃然。

  李承乾站在众将最前,身后是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岑文本,刘洎,于志宁,程知节,尉迟敬德,李勣,李大亮,张士贵,丘行恭,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全部躬身站立。

  皇帝将杯酒中倒入脚下洛水之中,然后,转身,冷声喝道:“出发!”

  轰然之中,无数将士齐齐转身,然后朝着东面大踏步而去。

  皇帝走下祭坛,然后翻身上马,所有人齐齐上马。

  皇帝率先而行,众人即刻跟上。

  没有人说话,全部都无声紧随。

  便是李承乾也是一样。

  该交待的,都已经提前交待过了,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一艘艘大船从皇宫方向驶来,然后跟随大队齐齐而行。

  船上几乎全部都是粮草,军械和被服,还有大量工匠和其他非战斗人员,

  在更后方,才是无数的民夫。

  从洛阳到幽州还好,有水路可走,然依旧要辅以大量的民夫,但民夫并不劳累。

  如今虽然是十一月,但河面还没有到冰封的地步。

  皇帝也有意的在锻炼军中的士卒和民夫。

  一旦到了辽东,便是明年二月,也是这样的天气,甚至还要更甚。

  天寒地冻,天气才是大唐最大的敌人。

  ……

  伊洛河口,伊河洛河交汇之处。

  两水汇集,河面顿时宽阔起来。

  更多的船只从伊水而来,许多步卒也开始登船。

  旌旗之下,皇帝右手高高竖起。

  巨大的四桅御船停向了岸边。

  皇帝转身,看向身后的群臣,尤其是群臣最前的李承乾身上。

  李承乾立刻上前,拱手道:“父皇!”

  “嗯!”李世民缓缓点头,看着李承乾,认真说道:“天下,朕就暂时的交托在你的手里了,勿要让朕失望。”

  “儿臣领命!”李承乾神色异常的沉重。

  天下之大,天下之广,唯有在亲自面对的时候,他才知道皇帝曾经背负的压力有多沉重。

  看着李承乾这样的模样,李世民轻轻笑了。

  只有认识到天下之难的太子,才是最令他放心的太子。

  “宫外的事情,你要注意,宫里的事情,也别忘了。”李世民看向长安方向,有些感伤的说道:“晋阳和新城的年纪还小,你在武德殿监国的同时,你和太子妃都可以常去立政殿走走,晋阳和新城也可以多去东宫。”

  稍微停顿,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认真说道:“照顾好她们。”

  “父皇放心,儿臣必定不负所托。”李承乾沉沉拱手。

  李世民看向群臣当中的房玄龄,说道:“房相,太子朕就交给你了。”

  “喏!”房玄龄同样认真拱手。

  “好了。”李世民转身,然后朝着御船走去,常何上前,拉着战马朝后方走去。

  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洎等人,跟着皇帝一起登船。

  其他李勣,程知节,李大亮,张士贵,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各自返回所在军中。

  皇帝站在船首,对着岸边的李承乾等人,摆摆手道:“都回去吧。”

  李承乾,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于志宁,尉迟敬德,丘行恭等人,齐齐拱手:“祝陛下旗开得胜,平灭辽东。”

  李世民笑笑,摆手道:“出发!”

  风帆张起,西北风劲吹,御船顿时缓缓的开动。

  洛水东流,大船东行。

  李承乾站在岸边,看着御船逐渐的远离,莫名的,他的心思纷乱起来。

  忍不住的,他轻轻催马,朝着御船的方向追了过去。

  房玄龄下意识的想要阻止,但一旁的高士廉抓住了他的胳膊,轻轻摇头。

  “驾!”萧瑀也不看房玄龄,直接追了上去。

  杨师道,于志宁,尉迟敬德,丘行恭,刘德威几人,都紧紧的追了上去。

  房玄龄轻叹一声,然后才和高士廉一起追上去。

  皇帝在船上看到这一幕,尤其是落在不停催马追踪的李承乾身上,他的心中一阵感慨,摆摆手,高声说道:“承乾,回去吧,回去吧。”

  李承乾一直追着,直到前面出现一条小河拦路,他这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看着船上的皇帝,莫名的,他的眼中一片湿润。

  摇摇头,侧身眨眨眼,李承乾这次才转头,对着船上的皇帝高声喊道:“父皇,父皇,此行不要太固执了,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听舅舅的劝告,一定要听啊……”

  李世民站在船上,听出了声音中略带的哽咽,他的眼眶也不由得有些发红。

  “陛下!”长孙无忌在一旁轻声劝解。

  李世民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在世,最难者,无非生离和死别,朕此番离京,时间之长,恐怕是太子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也难怪他会有些失态……不过也好,朕反而放心了。”

  说完,皇帝直接转身,朝着船舱之内走去。

  长孙无忌站在船边,看了远处的李承乾一眼,同样一声叹息。

  皇帝东征,固然是对皇帝对大唐的一次大考,但这何尝不是对太子的一次大考。

  若是太子能通过这次大考,那么他的继位之路,将会彻底的没有阻碍。

  ……

  直到御船彻底的消失在眼前,李承乾才不由得低着头,抹去眼角的泪水,叹息一声。

  “殿下!”高士廉轻轻上前,低声说道:“陛下东征西讨,历经无数战役,身边又有李勣,李大亮,张士贵,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这等军中悍将,还有无忌,岑文本,刘洎,这些人随同参赞,此行不会太难的。”

  “孤知道,孤也不担心前线的战事,孤只是担心父皇的身体,辽东苦寒,可千万不要出事啊!”李承乾忍不住的低下头,眼角再度湿润了起来。

  房玄龄眉头不由得一皱,太子这话听起来没有问题。

  作为儿子,关心老爹的身体,能有什么问题。

  但不知道为什么,房玄龄心里就是感到有些怪。

  李承乾这个时候抬头,看向房玄龄问道:“房相,父皇如今刚刚离开,洛阳的事情需要一一理顺,我等才好方便返回长安,你觉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房玄龄略微迟疑,说道:“快则七天,最慢也不会超过十天。”

  “好,便如此。”李承乾看向高士廉,说道:“舅翁三日之后启程返回长安,杨相,萧相,和鄂国公六日之后启程返回长安,孤和房相还有于相,彭城县公,十日之后,启程返回长安。”

  “喏!”众人也没有看房玄龄,齐齐拱手应诺。

  便是房玄龄也没有多想,因为太子的安排是很妥当的。

  李承乾转身,看向远处的浩然军势,轻声说道:“父皇此行,可一定要顺利啊!”

  众臣齐齐躬身。

  ……

  转眼已经是六日之后。

  夜色之下,李承乾有些疲惫的返回东宫。

  他今日将杨师道,萧瑀和尉迟敬德送走,之后又和房玄龄,丘行恭一起視察了诸粮草转运之事。

  直到一切顺利这才稍微放心下来。

  然而洛阳的一切没有那么快平复下来。

  皇帝自从今年二月抵达洛阳以来,虽然北上定州去了几个月,到那时很快就重新返回,之后就再也没有返回长安了。

  这一次,洛阳有将近五千年轻青壮跟着皇一起东行征伐。

  城中一下子少了五千青壮,很多事情都运转开始不利起来,甚至有一些不愿意上战场的地痞流氓忍不住的出来闹事。

  这个时候,在李承乾,房玄龄和刘德威的支持下,丘行恭果断将所有不安分的人全部捕入狱中,然后发配军前效力。

  自然,这里的发配军前效力,还是做民夫。

  而且即便是做民夫,也是干最苦最累差事的那一批。

  当然,还是用了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来震慑地方的。

  在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从洛州各地,还有山南诸州运输而来的粮草,被服,甚至是草药,木料,开始源源不断的被送往军前。

  与此同时,军中的消息也同步传入洛阳。

  “吱呀”一声,承泽殿的大门被打开。

  坐在殿中的王幽兰立刻起身,两侧的侍女也上前帮助李承乾脱去外套。

  李承乾稍微缓和了一阵,然后才走到了主榻上坐下。

  王幽兰上前,端着一杯莲子羹到了李承乾面前。

  李承乾尝了几口,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说道:“味道不错,爱妃辛苦了。”

  王幽兰顿时就開心的笑了。

  李承乾轻轻笑笑,将手里的莲子羹放在桌案上,然后伸手将王幽兰搂进了怀里。

首节 上一节 237/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