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75节

  朱雀大街上,李承乾缓缓的朝皇宫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匹快马从对面而来。

  左千牛卫中郎将张绚在李承乾身前停马,然后肃然拱手道:“殿下,陛下有旨意!”

  “走,回宫!”

第294章 半个皇帝

  “……以太子全面统管造船和种粮之事,授便宜行事之权,地方刺史有不配合之处,可即刻罢免,钦此!”

  丘行恭站在武德殿中,宣读完圣旨。

  “臣等领旨,陛下万寿无疆!”群臣齐齐叩首。

  李承乾双手上抬,丘行恭将圣旨放在了李承乾的手里。

  李承乾这才起身,对着丘行恭点头道:“谢过天水郡公!”

  “不敢!”丘行恭微微躬身,然后退开。

  李承乾转身看向群臣道:“众位爱卿,平身吧。”

  “谢殿下!”群臣齐齐起身,然后分别站立两侧。

  李承乾走到了长榻上坐下,然后才神色肃然的看向群臣说道:“父皇已经率领辽东大军杀入高句丽,第一阶段的目标便是拿下乌骨城,然后在鸭绿江北岸立足,所以,之后,乌骨城就会成为军中粮草转运的关键。”

  “喏!”群臣齐齐拱手。

  “粮草转运乌骨城,有两条路,陆路和水路。”李承乾稍微停顿,然后说道:“陆路之事,各地运往洛阳,然后洛阳往北沿运河北运就是;至于水运,今年加造船只,从江南加以运输,从而减轻河北和辽东的压力。”

  “是!”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等人齐齐拱手。

  皇帝虽然只是授予了太子在造船和种粮之事上的便宜行事之权,但光凭可罢免地方刺史这一点,李承乾就能够做到半个皇帝的威权。

  这么久了,群臣都知道,李承乾有这个能力。

  “造船之事。”李承乾抬头,看向群臣:“工部!”

  “臣在!”工部侍郎侍郎郑仁基站了出来,肃然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向房玄龄道:“房相,工部尚书李大亮,工部侍郎阎立本,将作少将杨务廉,都被父皇调入了辽东,如今虽然工部还有郑卿在,还是需要任一个人来统管将作监之事,政事堂先给孤一个人选吧。”

  “是!”房玄龄认真拱手,若仅仅是吏部,是没有单独任命将作少将的权利的,但是政事堂又不一样了。

  皇帝不在长安,房玄龄为长安留守,政事堂自然就有这个权利。

  李承乾看向郑仁基说道:“爱卿多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跑动一些,天水郡公劳烦也多协助一些。”

  “喏!”郑仁基和丘行恭同时拱手。

  “剩下的便是粮草的事情了。”李承乾看向群臣,神色冷冽起来。

  群臣肃然低头。

  李承乾继续开口说道:“从今日开始,户部,司农寺,要多派人入地方进行巡查,紧抓地方农耕之事,尤其是有荒地之事,查清楚原因,若是能够协助处理的,帮忙解决困难,然后加快复耕,若是有人故意留地不种,直接没收。”

  “是!”群臣齐齐躬身,神色凛然。

  “另外,孤也要知道各地的春耕详情,户部做好统计之后,送到孤的手里。”李承乾看向来户部侍郎崔仁师。

  “喏!”崔仁师认真拱手,但他的眼底还有一丝疑惑。

  相关的数据户部已经有,太子为什么还要一份新的数据。

  “如今已经三月,春江水暖。”李承乾看向高士廉和萧瑀,说道:“今年关中之事,户部多跑一跑,但是河洛一带,就要劳烦舅翁和宋国公多盯着一些了。”

  “多谢殿下体谅。”高士廉和萧瑀齐齐躬身,神色感慨。

  到了三月,洛阳的天气要比长安好的多。

  他们两个老家伙到了洛阳,身体也能舒服许多,太子就是在照顾他们。

  “最后便是江南之事了。”李承乾抬头,看向房玄龄,说道:“派个人到江南去看一看吧,巡查地方,同时督促粮草,房相觉得派什么人去比较合适?”

  房玄龄微微拱手说道:“要巡查江南,怕是需要重臣,不过如今长安,重臣怕是难以抽的开身。”

  沉吟片刻后,房玄龄拱手道:“臣冒昧一回,奏请以少府少监房遗爱,为巡查使巡查江南。”

  房遗爱虽然是少府少监,但是说实话,他在长安城的用处并不大。

  李承乾嘴角微微抽搐,他几乎都差点忘了,还有高阳和辩机的事情。

  不过现在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辩机还没有到玄奘的身边,还没有和高阳照面,事情还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便如此吧。”李承乾直接点头,然后说道:“加派侍御史苏良嗣为巡查副使,前往江南,扬州大都督府,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诸产地要多加察查,粮草收拢之后,要尽快转运卑沙城。”

  “喏!”房遗爱和苏良嗣齐齐站出。

  李承乾的目光从苏良嗣的身上轻轻掠过,苏良嗣微微点头。

  李承乾的岳父苏亶如今是杭州刺史,苏良嗣这一次去江南,自然是要去杭州的,少不了要和苏亶沟通。

  这才是李承乾真正的目的。

  苏亶去年的时候,任期满调任杭州刺史,但李承乾有一种感觉,他的父皇在回京之后,绝对不会让苏亶继续留任杭州刺史,调任哪里不好说,但提前做好政绩,绝对不是坏事。

  ……

  “最后便是天竺之事了。”李承乾抬头看向房玄龄,说道:“孤了解父皇,天竺虽然辽远,但他就在吐蕃之南,大唐如今虽然奈何不了吐蕃,但将来就说不定,而且吐蕃如今正在用心,企图全面吞并羊同,日后少不定还会将手深入吐谷浑,吐谷浑……”

  李承乾轻轻冷哼一声,群臣顿时肃然起来。

  如今的大唐虽然是天下霸主,但还是很有些挑战的。

  漠北的薛延陀总是蠢蠢欲动,还有西边的西突厥也是不停的骚扰边境,吐谷浑如今虽然靠近大唐,但反唐派一直都在。

  最令人恶心的就是吐蕃。

  吐蕃人位于高原之上,又有群山长河和无人区阻隔,大唐想要征伐吐蕃,粮道太长,容易被人所趁,但是吐蕃想要杀下高原却并不难。

  松州就是一个明证。

  吐蕃人轻易能够杀入松州,也能轻易杀入鄯州和兰州,这一点,最是令人警惕。

  太子从一开始就对吐蕃没有好感,群臣是都知道的。

  如今吐蕃试图吞并羊同,但总是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这里面有多少就是李承乾的手段。

  “回说天竺。”李承乾看向宇文崇嗣,神色严肃的说道:“鸿胪寺要开始招收和培养通晓天竺语言的人才,记住,要稳重,稳重,大唐如今虽然在西域威名赫赫,但是若是嚣张过甚,也容易引人逆反,这样做事反而事倍功半。”

  王玄策,这个人的名字,在李承乾的脑海中很重。

  王玄策出使天竺,却恰逢天竺动乱,使团被劫,然后他就从天竺前往吐蕃借兵,最后利用吐蕃的兵力灭了一国。

  但是,他在大唐却并不受重视,因为他虽然谋略出众,但是在大局上,却差了些眼光。

  正是因为他引吐蕃人入天竺,最后导致吐蕃的势力深深的深入到了天竺。

  从而让吐蕃可以大量从天竺引取人力物力,然后攻伐大唐。

  就因为这样事情,大唐的损失难以估量,其后数十年的边境危局都是如此。

  王玄策这个人,李承乾还是要让他去天竺的,毕竟他从天竺很是带回了一些东西。

  不过这一次,让他多带点兵就是了。

  起码上千人。

  他不是能打吗,上千大唐骑兵,若是他能够以此在天竺开辟出一片大唐的领土,就真的有意思了。

  不过若是他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就说明,那所谓借兵灭天竺不过是一个假象,真正灭了天竺的是吐蕃。

  只不过是吐蕃人借了王玄策的名头罢了。

  若真是如此,大唐吃的亏就更大了。

  “臣必定不负殿下期待。”鸿胪寺卿宇文崇嗣站出拱手。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其他便没有什么了,众卿都各去忙吧,各部的公文记得及时送武德殿一份。”

  “喏!”群臣拱手,躬身道:“臣等告退。”

  ……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行走在宫道上。

  西边的残阳西坠,皇宫之中也是处处美景。

  李承乾没有心思在意这些。

  他如今是监国太子,他以这个权利,很是阅读了不少六部的公文,当然仅仅是阅读,并不处置。

  那样他就越权了。

  他如果要处置,还是要先找房玄龄。

  站在崇教门下,李承乾的脑海中,闪过的依旧是王玄策。

  因为他,让吐蕃借助天竺的力量,成了横跨天竺,尼婆罗,吐蕃,象雄,羊同,苏毗,吐谷浑的庞大王朝,触手最后更是深入到了安西,乃至于西域。

  整个丝绸之路。

  这件事情,必须要阻止。

  不过也不是现在,大唐连第一次使者派往天竺都还没有,吐蕃的事情更还早。

  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刚要迈步,一道灵光突然闪过他的脑海。

  吐蕃成为了统治诸国的庞大王朝,但是在他之下的各个国度却是以半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直接吞并。

  这和大唐不同。

  李承乾身为太子,将来即便是顺利登基成为皇帝,北至漠北,南至安南,还有东岛诸国,西域边境,更别说吐谷浑和吐蕃,都是他的问题。

  然而全面吞并的方式最后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失败。

  乃至于大唐不足三百年就灭国了。

  这里面正确的理政方式是需要他好好思考的。

  全面吞并的目标是不错的。

  毕竟山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但直接吞并的方式,还是有些急躁,若是改为慢慢蚕食,或许更好一些……

首节 上一节 275/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