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99节
赵仲坚摇头,苦笑道:“这种事情,是陛下乾纲独断,除了司徒能够在陛下面前说上两句话,其他任何人说话都不管用。”
“舅舅!”李治神色沉吟,他点头说道:“是的,这种事情,舅舅是最能说服父皇的。”
“所以殿下如果不想离开并州,或者说去其他地方,最好是找赵国公去说一说。”赵仲坚神色认真。
李治轻轻的眯着眼睛。
并州牧,并州牧。
李治最后摇头,说道:“父皇在定州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本王调任他方了,父皇已经做了决定,怕是舅舅都很难让父皇再改变决定,而且舅舅向来和皇兄走的近,他未必会愿意帮本王……甚至在他的眼中,稚奴调任是最好的。”
赵仲坚嘴角微微抽搐,然后低声说道:“殿下,司徒……”
李治直接摆手,说道:“岳丈想说什么,稚奴明白,这些年,稚奴何尝没有想过要拉舅舅作为助力,但是岳丈忘了,当初四皇兄的事情刚了,稚奴刚刚大婚,父皇就让本王去并州赴任了,而且舅舅也是跟着父皇一起东征去了,就算是要拉拢舅舅,根本没有机会。”
赵仲坚一愣,随即不得不点头,事情确实是这样的。
李治在大婚之前,根本就没有机会太接触外面的事情,等他大婚了,他自己就任太原不说,长孙无忌也去了辽东,什么都没法做。
“所以,本王卸任并州牧是难以改变的了。”李治不由得叹息一声。
“若是这样,殿下这些年在太原的经营,恐怕就要……”赵仲坚有些不忍说下去。
李治突然笑了,看着赵仲坚摇头道:“岳丈这是说的哪里话,稚奴虽然可能会卸任并州牧,但稚奴依旧还是晋王,晋王府依旧在太原,太原的经营不会白费的,最多不过是本王调任其他地方,在其他地方多花些力气,然后重新开始就是了。”
“殿下!”赵仲坚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治。
李治神色平静下来,抬起头,轻声说道:“父皇要处罚,就让父皇处罚好了,真要硬顶着不让父皇处罚,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赵仲坚顿时就反应了过来,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
“关键在于皇兄。”李治眼神微微眯了起来,然后轻声道:“皇兄这一次深受父皇信任,在父皇患病的情况下,御前听政,这样和实际监国也没有分别。”
“殿下,要想办法吗?”赵仲坚认真起来。
“不要。”李治摆摆手,说道:“针对皇兄的手段,魏王兄用了很多,本王也用了不少,最后证明我们都错了,对付皇兄,不能由我们出手,等让父皇来,只有父皇才能真正的对付得了皇兄。”
赵仲坚神色肃穆。
“慢慢来,我们不能主动出手。”李治思索着,道:“皇兄这个人图谋极大,他做事情,向来牵连很多,少不了要得罪很多人,到时候,当皇兄做事错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我们再往前轻轻的退一步,让更多的人起来反对皇兄……”
“可是陛下……”
李治摇摇头,说道:“父皇会支持皇兄的,但是要让父皇支持皇兄的方式有所变化,不能太直接,最好是让皇兄误会,然后和父皇顶撞起来。”
赵仲坚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李治的计划听起来花团锦簇一片命令,但实际上却是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虚幻之感。
“我们需要人帮忙。”李治突然抬头,看向赵仲坚道:“我们需要有一个时刻跟在父皇身边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替皇兄‘说话’的人。”
“那得是宫里的人,不过是谁,很难说。”赵仲坚不由得摇摇头。
“还能谁,韦妃,杨妃,燕妃,徐妃,对了,还有一个武才人。”李治稍微松了一口气,说道:“韦妃是韦家人,杨妃和本王算是有亲,燕妃也是如此,武才人就更别说了,她还是本王的表姨,唯一有意外的是徐妃。”
徐妃,徐慧。
皇帝最宠爱的后宫嫔妃之一。
“得想个办法,让父皇疏远徐妃。”李治眯着眼睛,脑中果断的做了决断。
赵仲坚在一旁听着,脸色完全皱了起来。
听完李治所说,赵仲坚忍不住的说道:“殿下,那是后宫诸妃,殿下如何能够和后宫诸妃有所联系,而且这种事情一旦被陛下发现,是会要命的。”
“岳丈想到哪里去了,本王怎么可能会直接联系后宫。”李治摇摇头,说道:“便是后宫嫔妃,都有他们的亲眷,譬如武才人,她的妹夫可还是孤的人。”
赵仲坚眉头一跳,神色和缓了下来,他怎么忘了这事。
李治抬起头,看向前方,轻声说道:“不着急,慢慢来,一年,两年,十年,只要父皇还在皇位上,本王就永远有机会。”
“是!”
第319章 李义府,一把刀
夜色深沉,群星璀璨。
洛阳东宫,明礼殿。
烛火明亮。
一身黑底金丝蟒袍的李承乾坐在矮几之后,看着面前的本章,轻声念道:“崔综,盩厔县令,宁玉县主驸马,子五人,行谨,行简,行功,行整,行真,女三人,崔鹓,崔鸾,崔雏。”
崔综之父崔渊,做过前隋青冀二州司马。
崔渊有四个儿子,除了崔综这个盩厔县令外,只有次子崔凤林是从七品的刑部巡官在长安。
崔行功是从七品的户部巡官,其他几个兄弟都还在九品的官位上熬着。
“博陵崔氏!”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
博陵崔氏的人才太多了。
不说地方刺史,如今光是在六部,就有兵部侍郎崔敦礼和户部侍郎崔仁师两人。
当然,他们虽然都出自博陵崔氏,但并不是同一房,甚至和崔行功也不是同一房。
所以,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个人才能够同时在朝中任职而不受阻碍。
就像是李治朝的裴炎和裴行俭两个人。
一个刑部尚书,一个兵部尚书。
虽都是河东裴氏,但不同房也是符合朝制的。
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人的关系,和裴炎裴行俭一样,都不是太好。
如今两人都还在侍郎一级,矛盾还不是太大,但是一旦两人都升为尚书,立刻就是死敌。
因为两个人只要都活着,他们当中就只有一个能够成为宰相。
一旦一个人迈出这一步,那么另外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会被死死的挡住。
永远不可能成为宰相。
因为皇帝不允许。
李世民不会允许政事堂同时出现两个姓崔的宰相,李承乾不会允许,甚至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也都不会允许。
别说是两个了,甚至是有一个,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都会遭遇无数的明刀暗箭。
关陇世家的手段,可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都那么温和。
……
收回思绪,李承乾合上本章,皇帝之所以要他纳博陵崔氏的女儿为太子良媛,其实就是为了稳定河北。
征伐高句丽这两年,其他地方的百姓最多付出的不过是粮食,但河北的百姓,却是实实在在的承担了大军转运的重责。
可即便是如此,朝中的赋税也依旧没有减轻,甚至还有一些地方特别加重。
毕竟从河北转运粮草,比从其他地方转运粮草,损耗要节省太多了。
所以,河北的百姓这两年并不容易。
皇帝东征高句丽暂时结束,河北百姓能够松一口气。
但是,两年之后一切还要重来。
所以,需要提前对河北百姓进行安抚。
纳博陵崔氏女为太子良媛是其一,其二便是立李厥为恒山郡王。
皇帝在将河北的人心往李承乾身上聚集。
这些手段,皇帝都是在告诉河北人,太子曾经被封为恒山郡王,常山郡王。
太子的封地曾经在河北。
皇帝在告诉河北人,将来太子登基,必然会重用河北人。
从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未来两年朝中的风向。
李承乾站了起来,轻轻摇头。
皇帝这两年会通过李承乾来给河北人一点甜头,等到皇帝两年后,再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就需要河北人出大力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然从殿外传来,打算了李承乾的思绪。
太子家令长孙祥快步进入殿中,然后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长安刚刚传来消息,晋王掾、侍御史李义府回朝了。”
“嗯?”李承乾眉头瞬间凝重起来。
……
长孙祥从袖中掏出一封短笺递给李承乾,然后说道:“李义府在三日之前回到长安,回长安之后,他立刻就派人送信到了东宫,东宫得到殿下马上要到洛阳的消息,就派人将消息送到了洛阳。”
李承乾坐在短榻上,诧异的打开短笺,同时说道:“李义府主动将消息送到了东宫?”
“是的!”长孙祥拱手,说道:“李义府传消息说,陛下口谕,‘御史台那么多事,他一个侍御史,待在太原那么长时间做什么’。”
李承乾的手突然顿了下来,抬头肃然问道:“父皇提到了御史台?”
“是!”长孙祥点头,神色有些诧异。
李承乾看着长孙祥,轻轻笑了,问道:“表兄在意的是李义府调回来长安?”
“是!”长孙祥面色凝重下来,拱手道:“李义府是晋王掾,侍御史,他是晋王府的一把刀。”
李承乾轻轻点头,李义府的身份,更重要的,他是皇帝放在李治手里的一把刀。
御史可以弹劾朝中所有人,真要将李治欺负的惨了,李义府在朝中弹劾一把,皇帝立刻就会大怒。
不是说这些事情李治不能够直接告诉皇帝,而是这些事情一旦通过侍御史弹劾,立刻就是大事。
有些事情,不上秤,只有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李治的事情,说给皇帝,有的时候皇帝不在意,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毕竟能够落李治脸面的也不是一般人。
皇帝考虑别的因素,放过去的就过去了。
但是一旦被李义府捅上朝堂,无数人争夺之下,最后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所以李义府以侍御史任晋王掾,等于变相保证了李治的权威。
“臣在意的,是陛下之前一直将李义府放在太原,如今却调回长安,而听陛下话里的意思,似乎有让李义府放下晋王府诸事的意思,也就是说,陛下可能……”长孙祥话有些说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