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01节
鬼门居南,其中狭窄,水流湍急,不可渡。
“但是儿臣有些纸上谈兵了。”李承乾看着波澜壮阔的河面,忍不住的摇头道:“儿臣想的太简单了,想要堵截鬼门,哪怕不考虑夏日涨水之时,便是冬日动工,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大,也是朝中一时间难以承受的。”
皇帝忍不住的笑了,随后满意的看着李承乾说道:“太子还是很有长进的,起码知道自己错了。”
“陛下所言甚是。”长孙无忌赞同的点点头。
唐俭稍微上前一步,看向李承乾说道:“殿下的意思,还是要想办法涨水。”
“对!”李承乾点点头,看向两岸,同时说道:“只有涨水,水底的暗礁才能够不危害船只,只有涨水,河面宽阔,湍急的河流才会变得平缓起来,才更利于船只来往,才能更有利于东西漕粮往来,长安的百姓,才能过的更好一些。”
李承乾说完,李世民,长孙无忌,唐俭全部都沉默了下来。
“只可惜天意艰难。”李承乾看向面前的黄河三门峡,轻轻摇头道:“治理三门峡,儿臣想过很多办法,甚至想过将黄河从兰州掘开,然后挖一条沟渠到天水,联通渭水,然后让渭水宽阔,三门峡涨水,但后来想想,工程艰难不说,还容易引起战争和水患。”
李世民点点头,开口说道:“黄河北上过河南地,一旦河南地黄河出事,突厥人会发疯的。”
黄河从兰州转向天水,那么原本从河套走的黄河必然会减少,到时候突厥人不发疯才怪。
“而且天地难测,真要改了黄河水道,谁知道会不会影响天地变化,最后毁了关中平原。”李承乾有些后怕的摇摇头,同时说道:“还有黄河水道,一旦黄河泛滥,下游之事更是不可想象。”
李世民突然笑了,看向李承乾道:“太子终于有了天地敬畏之心,不错。”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儿臣这一趟离开长安,受父皇几番指点,才终于明白天下之难,慎之又慎,才是治政之道。”
李世民点点头,侧身看向黄河,感慨的说道:“太子若能永远保持谨慎之心,哪怕朕便是立刻将天下交给你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父皇玩笑了,天下治理艰难,儿臣这点小身板还扛不住。”李承乾满脸苦涩的拱手。
“哈哈哈!”李世民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
李承乾只能无奈低头。
许久之后,皇帝才收敛了笑声,看向李承乾问道:“朕记得你还说过要利用佛门玄奘的力量,来改善三门峡航运,说说什么想法?”
“儿臣想,是不是在黄河北岸建一座佛寺,让玄奘居住,同时搭一座吊桥,让人可以从黄河而过。”稍微停顿,李承乾浅浅笑道:“这交通必然不便,那么佛门必然要想办法,而天下佛门能人异士无数,若是能够有办法改良三门峡航道,那可是无量功德啊!”
李承乾说完,李世民,长孙无忌,唐俭,全部忍不住的有些感到好笑。
“殿下的意思,是想佛门出人力物力财力,来为朝中改善航道,而朝中却是一点代价也不用付出?”唐俭最后拱手,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点点头,神色认真的说道:“不要小看佛门,佛门常有凿山成佛之事,十年,百年,累而不断,玄奘东归,天下佛门敬仰,很难说百十年之后,这一段三门峡航道就不会有什么改变。”
“另外,玄奘东归,真正受影响的,其实是禅宗道信法师。”李承乾看向眼前黄河,轻声说道:“佛门未来必然会分为玄奘和道信两派,让他们争就是了,反正朝廷没有损失,百姓没有损失,佛门若是做成,便让他威望大增又有何妨。”
“佛门没有那么傻。”皇帝摇摇头,说道:“他们真的要是看清楚了你的想法,恐怕第一个想的,不是来通畅三门峡航运,而是尽一切力量杀了你,然后换个人做太子。”
李承乾脸色微微一变,对着皇帝轻轻拱手。
“这件事情慢慢来,朕来布局。”李世民摇摇头,然后看向长孙无忌和唐俭说道:“传令下去,朕和太子今日之言,一个字也不许外传出去,违令者,诛灭三族。”
“喏!”所有人肃然拱手。
皇帝抬起头,冷冷的看了稍后一些的李治。
李治立刻沉沉躬身下去。
第321章 马上就是贞观二十年了
御驾从黄河西行。
过函谷关,潼关,而入关中。
渭水清缓,田野广阔。
回到关中之后,皇帝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再度换了六驾马车,旌旗招展,枪槊林立,无比森严的朝着长安而去。
一身明黄色蟒袍的李承乾骑马随在一旁,回到关中,他的心情也一下子也放松了许多。
大唐以关中而治天下。
大唐对于关中百姓的厚待,是其他地区的百姓无比羡慕的。
也就是这些年,洛阳,太原和成都逐渐的跟了上来,对比才没有那么强烈。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河北和江南的百姓才显得更加艰难。
实际上也的确是艰难。
关中百姓的待遇增加,朝中的赋税又不能减,自然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弥补回来。
这些地方,就是河北和江南。
李承乾手里抓紧缰绳,侧过身看向另外一侧的李治。
李治和李承乾还是有三分相似的,不仅面容相似,气度也相似。
当然,反过来,也是李承乾和李治有几分相似。
李治在前世做了皇帝,若不是有个武媚娘乱政,恐怕他在史书上的评价绝对不会低。
李承乾笑笑,他比李治的根基要更深,而且有了李治的前车之鉴,李承乾做皇帝绝对会比李治更好。
甚至于比马车当中皇帝也要更好。
李承乾的目光从李治身上收回。
李治现在太年轻了,尽管他很有一些想法,但是落地太难了。
尤其是现在,如果皇帝真的将李治调离太原,免去他的并州牧,那么他的很多东西都将失去。
这一切的变化,李治的很多谋划恐怕都要夭折。
同样的,李承乾针对李治的很多手段,也要腹死胎中。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如果李治真的调的很远,甚至李治晋王府当中的很多人都调出来。
最后导致李承乾彻底失去对李治的掌握。
如果李治在皇帝病逝之前都不回长安,那么离开就离开吧,等到李承乾登基之后,自然会有无数的手段来对付他,但怕就怕他不甘心。
李承乾目光落在马车上,现在已经是贞观十九年底了,马上就是贞观二十年了……
莫名的,李承乾有口气堵在了胸口上。
皇帝在的时候,李承乾还能够借助他的力量镇压住天下。
万一……
李承乾真的有能力吗?
天下四方,无数蛮夷。
朝中上下,野心四起。
……
长安城,春明门外。
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于志宁,刘德威等人,带着长安文武百官,对着马车上的皇帝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众卿平身吧。”皇帝从马车上走下来,李承乾和李治赶紧上前搀扶。
李世民走到了房玄龄的身前,看着白发苍苍的房玄龄,他忍不住的叹了口气,说道:“朕不在这两年,劳累爱卿了。”
“陛下!”房玄龄鼻子忍不住的一酸,泪水顿时就涌上了眼眶,他赶紧低头拱手道:“臣虽然尽力,但依旧还有很多事情……”
“不必说了。”李世民摆摆手,道:“你我君臣都已经快三十年了,朕不信任你,还能信任谁!”
“谢陛下!”房玄龄赶紧躬身,然后稍微退开一步。
李世民看向了站在一旁的高士廉,惊讶的说道:“舅舅这两年不见,怎么看起来气色好了许多?”
“这要多谢太子。”高士廉大声笑着拱手,说道:“太子这两年安排巡查,总是让老臣去洛阳,洛阳春夏天气不错,适合将养,臣和宋国公在洛阳待着舒服的很。”
李世民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神色肃然的拱手道:“陛下,太子虽有孝心,但臣和申国公巡查河南道,未有懈怠,关中诸事,百官监察,门下省和御史台一无所漏。”
“朕信的过宋国公。”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杨师道……
李承乾跟在皇帝的身边,他的目光无意间扫到了李治。
李治正看向群臣当中的某个人。
李承乾的目光跟着顺过去,一眼就看到了人群当中的李义府。
不过此时李义府神色恭敬的低头。
李承乾突然想起了李义府的事情。
皇帝让李义府归长安,用的名义是御史台有事。
长孙祥关注的重点,是皇帝对晋王府的调整,还有对李治官位的调整。
但是李承乾却感觉皇帝的重点,就是在御史台有事上。
皇帝是什么人,他怎么可能会有半句废话。
所以皇帝调李义府回朝,必然是有事的,那么是什么事呢?
……
长安大街上,皇帝归朝。
无数百姓从家中出来,在街边跪倒在地,恭迎皇帝归朝。
同时忍不住的关注御驾背后的无数卫士。
皇帝东征,调动的府兵依旧是以关中府兵为核心。
辽东和高句丽征战两年,虽然大胜而归,但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活着归来了。
过长安大街,抵达朱雀门。
李世民从马车当中走了出来,站在车首,看着马车一点点的驶入朱雀门内。
宫门两侧是熟悉的值守宫门的将士,都是皇帝最熟悉的人,都是当年随着他一路厮杀出来的老将。
马车缓缓的朝承天门而去。
关闭了两年的承天门,这一刻轰然洞开。
他的主人回来了。
李承乾一路跟着皇帝进入皇宫,最后直入太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