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05节

  “杨勇,刘据,扶苏。”李承乾的神色微微有些黯然,然后轻声道:“他们都是嫡长子。”

  “杨勇是被挑唆被废,父皇信任殿下,不至于如此;刘据是因为巫蛊事,这事东宫已经经历过了。”苏淑看着李承乾,说道:“殿下担心的,是有人效仿胡亥,李斯和赵高,在最后关头,伪造圣旨,然后废杀东宫。”

  “父皇如今身体还好,暂时还不用担心,但是高句丽一行,父皇怕是伤了根本,即便是能够好转,但只要遇到天气变差恐怕就要复发。”稍微停顿,李承乾看着苏淑,说道:“父皇若是在宫中养病,孤不担心,孤担心的是父皇离宫,到其他地方去养病。”

  皇帝离开皇宫,那么就和太子之间,有了隔阂。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皇帝离开皇宫,就等于将李承乾这个太子,放在了危墙之下。

  “杨坚,始皇帝,都是如此。”李承乾将苏淑搂进怀里,然后在她耳边,用极低的声音说道:“你我还有最后一关要过,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过了这一关,便是你我的天地了。”

  “嗯!”苏淑用力的点头。

第325章 年前御前会议,皇帝敲打太子

  大雪漫天,纷洒在整个太极宫。

  两仪殿。

  火炉汹汹燃烧,殿中一片温热。

  杨师道跽坐在右侧上首,看向长榻之上的皇帝,认真的说道:“臣等以为,继任吏部尚书,最合适的人选,是莒国公唐俭。”

  李承乾坐在丹陛之下,目光轻轻扫过殿中。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于志宁,褚遂良,七位宰相齐聚。

  皇帝归朝,吏部开始整理这些年官场升迁罢黜之事,现在逐渐的整理妥当。

  所以,吏部尚书的问题,也要开始解决了。

  吏部尚书,最初的时候是侯君集。

  侯君集死后,杨师道以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已经快三年了。

  因为皇帝东征,天下需要平稳,所以这些年一直都是杨师道在领吏部尚书。

  但是现在皇帝回来了,皇帝亲自镇压天下,所以也就不需要杨师道再领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宰相之下第一人。

  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并兼主持科举考试。

  本来吏部尚书更替,朝野间应该要弄的沸沸扬扬才对,但是实际上,除了眼前这些宰相,还有李承乾这个太子,以及皇帝,几乎没人知道这件事。

  甚至在悄无声息间,考核已经完成。

  吏部侍郎唐皎,吏部侍郎薛元敬,还有其他几位地方刺史都督全部出局。

  最终政事堂推的人选,就是户部尚书唐俭。

  然而,唐俭一旦做了吏部尚书,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宰相了。

  ……

  “莒国公。”皇帝坐在御榻上,念着唐俭的名字,他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最后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李承乾转身看向皇帝,躬身道:“儿臣以为莒国公早年任鸿胪寺卿多年,对外明辨人心,如今自然也能对内看透贤愚;同时,他又任户部尚书多年,户部知天下户计,而考核百官,户计是重中之重,莒国公任吏部尚书,儿臣以为能够甚好。”

  李世民打量着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太子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点你要考虑,莒国公能力是不错,但是他的性子有些偏软……吏部的事情,性子偏软可不是一件好事。”

  “是!”李承乾神色认真起来,躬身点头。

  的确,吏部清吏司是朝中除门下省和御史台,监察官员最有力的部门。

  这里面少不了人情往来。

  不,整个吏部,就是全天下人情往来最重的地方,不能出丝毫差错……

  “不过太子既然认可,莒国公又是多年老臣,那么便先定下,以他为吏部尚书。”李世民笑着看了惊讶的李承乾一眼,然后转身看向杨师道说道:“杨卿,此事需得等正旦大朝时,下诏定论,此前,你继续管着吏部。”

  “是!”杨师道立刻拱手。

  “好了,吏部尚书人选定了,但户部尚书又空缺出来。”李世民看着杨师道,问道:“吏部有几个候选。”

  “户部侍郎崔仁师,刑部尚书刘德威,太常寺卿赵元楷,还有广州都督阎立德。”杨师道认真拱手。

  “赵卿就算了,他才任太常寺卿不久,朕现在还不想考虑太常寺卿的人选。”李世民直接摆手,然后转身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崔仁师,刘德威,阎立德,你觉得谁合适为户部尚书?”

  听到皇帝所问,殿中七位宰相全部都看向了李承乾。

  如今太子听政,皇帝几乎所有的政事都会询问太子。

  以前别说是这种尚书一级的任命了,就是侍郎一级的任命皇帝也不会询问太子。

  房玄龄目光平静的收回,眼下看起来是在询问,但实际上却是在考验。

  崔仁师出身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女刚刚入了东宫,太子如何表态。

  刑部尚书刘德威,这两年是唯一长留长安的六部尚书,诸事最是配合太子,天下治安这两年能够稳定,和刘德威这个刑部尚书关系很大。

  至于说阎立德,他是魏王李泰的岳丈。

  太子如何对待阎立德,那么将会决定朝中相当一批的人心走向。

  面对皇帝的这个考验,房玄龄有些好奇李承乾会怎么选。

  ……

  “户部尚书?”李承乾略微沉吟,突然间他像是想通了什么,抬头道:“父皇,户部尚书掌天下经济,以土地户口、税收、度支统筹等事为要,本来太常寺卿最合适,不过如今太常寺卿不可,那么儿臣以为,应以广州都督阎立德为户部尚书。”

  “哦,为何?”李世民有些好奇的问道。

  “高句丽。”李承乾拱手,说道:“两三年后,父皇还要东征高句丽,到时,必然还是以户部尚书为后军总管,统掌粮草军械运输。而粮草军械运往高句丽,只有两条路,河北和登州。”

  皇帝和殿中七位宰相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皇帝东征高句丽,粮草要走河北,那么出身河北大族,博陵崔氏的崔仁师必然不能负责后勤要事,所以他第一个被排出。

  “至于刑部尚书,他是军中出身,掌管后勤本也没有问题,只是高句丽太远,粮草运输更需要小心一些突发意外……”李承乾的话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但群臣已经都知道了他的意思。

  相比于曾任将作大匠,海军都督的阎立德,刘德威在这种情况下的应对的确差了一些。

  李世民他叹息一声,道:“太子说服了朕。”

  李承乾轻轻躬身,不说长远,两三年后的高句丽一战,粮草运输依旧是难点。

  阎立德能够将事情完成的很好,但刘德威就不一定了。

  “便如此吧!”李世民抬头,看向杨师道说道:“广州都督,还有其他空缺,要尽快弥补。”

  “喏!”杨师道认真点头。

  “好了。”皇帝松了一口气,然后看向长孙无忌,问道:“漠北的战事进展如何了?”

  “年中之事,夷男病死,其嫡子拔灼即位,自称多弥可汗,然而他并不信夷男留下来的大臣,反而用自己的亲信取代他们,导致国内贵族不服,拔灼以屠刀回应……加之回纥,仆骨和同罗呼应我军进兵,开战之后,薛延陀难成体系,屡战屡败。”

  大唐三万大军,加上三倍的各族仆从军,突然杀到,正在内乱的薛延陀根本来不及组织不起任何的反抗。

  “有消息说,拔灼已经北逃,但具体怎样还不清楚。”长孙无忌身体微微前躬,同时说道:“回纥,仆骨和同罗行军比我军还快,战事倒还顺利,但是……”

  “但是你担心他们会接管薛延陀的领土后,然后再成为薛延陀那样的祸患。”皇帝直接替长孙无忌说出来他心底的话。

  长孙无忌点点头,说道:“陛下,薛延陀原本为东*突厥部族,仅有部落七万余户,东*突厥灭国,薛延陀遂为铁勒诸部之首,然后归唐,为唐之藩属,陛下册拜夷男为可汗,其国方立。”长孙无忌看向群臣,众人平静的点头。

  “其立国之后,在陛下的支持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其境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有精兵二十万,其野心遂起,南下攻东*突厥部落,意图成为第二个东*突厥。”

  长孙无忌轻轻冷笑,道:“其众甚至数次攻入长城,甚至是敦煌,到了如今,方为陛下灭国。”

  “然而,你担心有人会再取代薛延陀,日后再度成为大唐的祸患,所以你考虑重新改变漠北的状况,不再以一家独大为法。”皇帝平静的点点头,然后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如何看?”

  “父皇,儿臣以为司徒说的有理。”李承乾看向皇帝,道:“薛延陀之事,可一而不可再,日后如果彼辈再趁着大唐有事的时候南下用兵,到时大唐还要应对,反而不如将薛延陀之地,分为四五地域。

  漠北都护府,薛延陀旧部,回纥、拔野古诸部各领其一,分领南北,最后彼此攻伐,彼此相弱。

  大唐再以漠北都护府调和,保持漠北永弱,永不为大唐之害。”

  诸位宰相全部赞同的点头。

  “你啊!”李世民这个时候有些无奈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摇头道:“你想的有些浅了。”

  李承乾,还有殿中诸相,全都诧异的看向皇帝。

  “表面上看起来,漠北相互厮杀,会逐渐的虚弱下去,但那是一般情况,可若是他们当中有一个部落越杀越强,到最后一统漠北,这样以大唐在漠北的兵力根本就拦不住。”李世民抬起头,看向殿外,轻声道:“若是有这么一个人,统一漠北,然后杀入大唐,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麻烦。”

  殿中群臣神色肃然起来,皇帝说的,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发生,后果就难以承受了。

  “另外,薛延陀这些年虽然反背大唐,可即便是这样,每年漠北依旧有大量的马、牛、羊、驼、貂皮等进贡长安,若是草原混乱起来,这种事情还能行吗?”李世民重重的敲敲桌案,看着群臣道:“而且,你们别忘了突厥。”

  突厥,已经内迁到长城附近的突厥,顿时跳入李承乾的脑海中。

  “薛延陀虽然对大唐有威胁,但是他强吗,不,他弱的一塌糊涂,草原上真正强大的,是突厥。”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怎么连你都忘了,当年我们立薛延陀,根本目的是要要分化突厥在草原的影响了。”

  “是,是臣有些糊涂了。”长孙无忌面色愧疚的拱手。

  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说道:“薛延陀再强,漠北的部族再强,他南下三千里攻打大唐边境,还能杀入长城不成,反而是漠北一旦彻底混乱起来,突厥人乘势而起,吞并漠北,那才是对大唐最大的威胁。”

  “是!”李承乾认真的点头,虽然他心里还有一些疑惑,但是皇帝说的,他没有办法反驳。

  他之所以心中有些疑惑,实际上是后世后突厥重新立国,回纥联手大唐灭了后突厥,然后南下入侵大唐纵兵劫掠长安的事情。

  突然,李承乾眉头一挑。

  后突厥之所以立国,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事情了。

  而回纥和大唐联手灭了后突厥,更是说明了皇帝策略的正确。

  至于回纥后来入侵大唐,那是安史之乱大唐自己作孽。

  实际上后来,回纥人还是回到了漠北。

  “漠北接下来,让各族自己争抢,但控制战争规模,杀出来的,统治各族。”李世民轻轻冷笑,说道:“漠北各族之间的仇恨,比我们想的要深,我们只要控制住了大局,剩下的,让他们自己去厮杀就好了。”

  “是!”群臣敬服的躬身。

  李承乾低着头,他脑海中有些明白过来。

  原来,前世李治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治国之法是有问题的。

  怪不得后来会有大非川之败。

  “如此一来,漠北又有足够的问题,每年同样能有大量的牛、马、羊、驼、貂皮等进贡长安。”李世民抬起头,看向殿外,平静的说道:“只要大唐能够保持足够的强大,那么漠北,就永远是大唐最有力的帮手。”

首节 上一节 305/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