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20节

  恒山郡王是太子早年的封号,如今怎么授给了李厥。

  很快,低着头的李治,眼底就闪过一丝冷笑。

  皇兄啊,皇兄,日后可有你受的。

  长子李象是皇太孙,正常情况下,李象将会以嫡长的身份,继承李承乾的地位,但是人的成长,未来谁知道会怎样?

  万一李象长歪了呢,所以这个时候,李厥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一旦李象不适合成为太子,那么就可以考虑李厥。

  这是太子的父亲,如今的皇帝给的名义。

  李治可以肯定,他的皇兄心底也不会反对这一点。

  兄弟制衡,朝局平衡,无非如此而已。

  但是,一旦兄弟相争,甚至有一人身死,那就是大热闹了。

  如果父皇活的再长一些,那么挑动李象和李厥争斗,只要有一起血腥,说不定就有机会废掉皇兄的太子之位。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不良的念头,在李治的心底闪烁。

  只要皇帝还活着,他就永远有机会。

  ……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着跪在地上的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象儿为皇太孙,朕打算以长安县尉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另外以户部巡官崔行功为恒山郡王侍读。”

  “儿臣领旨!”李承乾立刻叩首。

  殿中群臣一时间神色各异。

  长安县尉杨行表,出身弘农杨氏,但是他和中书令杨师道不是一支,他是弘农杨氏原武房的子弟,而杨师道是观王房的子弟。

  原武房是东汉太尉杨震的五子杨奉的后裔,而杨师道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

  观王杨雄一脉,和杨坚杨广一脉关系亲近,而杨行表一脉则和杨坚杨广远一些。

  如果细细算起来,杨行表还要称呼杨师道一声叔父。

  但他们这一脉,虽然还是嫡系,但是迁移到了原武,已经不在弘农了。

  也就是说,皇帝以杨行表为皇太孙侍读,既为太子拉拢了弘农杨氏,但是又和他们拉的不近。

  至于崔行功,吏部尚书唐俭的女婿,博陵崔氏子弟,那就是河北的谋算了。

  长安县尉杨行表和户部巡官崔行功,都是七品官,如今都不在太极殿中,而是殿外。

  很快就有人将消息传了出去。

  两人叩首谢恩。

  皇帝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继续宣读圣旨:“……以太子率更令来恒为太子少詹事,以都水少监宇文仲方为太子率更令,以为太子中舍人成都县令窦德玄,以太子典膳令李延寿为太子洗马……”

  李治跪倒在地上,听着皇帝的任命,他的心底有些恍然大悟。

  怪不得皇帝会封李象为皇太孙,封李厥为恒山郡王,原来他早就将东宫给搬空了。

  原太子少詹事马周为中书侍郎,原太子中舍人萧钧为洛阳长史。

  原太子洗马令狐德棻为秘书少监。

  原太子舍人张大象为户部侍郎,原太子舍人裴宣机为大理寺少卿,原太子舍人赵弘智为中书舍人。

  东宫这几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都被皇帝调空了。

  他们调入朝中各部,的确会有益于太子行政,但他们只要调离了东宫,他们和东宫之间的关系就会疏远。

  至于其他来恒,宇文仲方,窦德玄,李延寿,他们想要支撑起东宫的力量谈何容易。

  起码得两到三年的时间。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就到了皇帝再次东征的时候。

  皇帝有足够的手段,将太子的东宫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另外皇帝还以张行成代替于志宁成为了雍州长史,这何尝不是在削弱东宫在长安的影响力。

  实际上细细数数,如今太子虽然御前听政,但实际上东宫在长安城,在中枢,能够核心爆发的力量少了许多。

  皇帝在无声无息之间,让自己变得更加安全。

  好手段啊!

  李治不由得感慨。

  “……以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为太子舍人,以太子通事舍人封言道为太子舍人,以侍御史晋王掾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萧瑀后面一句话刚刚落地,李治就脑中一嗡,忍不住的抬头。

  什么,以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这算什么?

  这算什么?

  李治强行让自己低头下来。

  年前,李义府弄出的那些事情,导致刘洎自杀,宇文节被斩首,大半个月里,不知道满朝上下,长安百姓,多少流言蜚语的议论他,但是现在,皇帝却让李义府任太子舍人。

  也就是说,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太子铺路。

  哪怕从他李治身上抽血,也在所不惜。

  李治死死的咬着自己嘴唇,连咬出血都没有察觉。

第340章 吐蕃赞普已不能生育

  太极殿中,群臣各列班列之中。

  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神色平静的持笏肃立,但微微闪烁的眼神,昭示着他的不平静。

  李治站在他两阶之下。

  相比于李承乾,李治的表现要更加明显。

  双手紧握笏板,牙齿紧咬,脸色苍白。

  今天这一切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先是迁任他为荆州牧,然后封李象为皇太孙,李厥为恒山郡王,最后皇帝调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尤其是最后,皇帝调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这一点是李治最难接受。

  李义府是他的晋王掾,但是在半个月之前,李义府还狠狠的捅了他一刀。

  但没事,李治知道,那一切都是皇帝的安排。

  便是李义府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甚至李治还在想,李义府弹劾了刘洎,宇文节,事实俱在,皇帝处置果断,那么接下来,毫无疑问,李义府应该升官。

  或者是中书舍人,或者是给事中,甚至是御史中,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李义府会调任太子舍人。

  这等于直接将他李治的脸,按在地上使劲的摩擦,摩擦,然后又狠狠的踩上一脚。

  李承乾神色平静。

  如今便是他也看出来了。

  这一切,皇帝在定州的时候,就已经全部都谋划好了。

  将李治从并州牧,调任荆州牧。

  然后将李义府这员晋王府的大将调离晋王府,调入东宫。

  同时,在李义府临走之前,还狠狠的用李治的名义,弹劾了刘洎,褚遂良和宇文节。

  导致刘洎自杀,宇文节被处斩,而褚遂良被朝臣疏离的根本原因,便是他在河北的谋算。

  李义府将弹劾的锅甩给了李治,而他自己则顺顺利利、开开心心的调入了东宫。

  与此同时,皇帝还封李象为皇太孙,彻底的毁掉了李治争储的希望。

  是的,彻底的毁掉了。

  皇帝的意思很清楚,即便是李承乾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成为太子了,那么也还有李象在。

  李治继承皇位的次序,还要在李象之后。

  这便是皇帝对他在河北对太子下手的惩罚。

  李治,现在怕是死的心都有了。

  ……

  李承乾心中微微摇头。

  李治和朝中群臣一样,对皇太孙太看重了。

  前世时,皇帝说过要立李象为皇太孙,但可惜不等他封赏,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就已经暴露了。

  大唐第一位皇太孙,还是李治的孙子李重照。

  李显的儿子。

  可惜,即便是李显后来登基为帝,李重照成了太子,但武媚娘也还不是说废就废掉了。

  所以,所谓的皇太孙,不过是个小号的太子罢了,用来收拢人心可以,但是想要拿他来一锤定音,很难。

  甚至他的父皇这种权谋老手,谁知道他究竟会拿李象这个皇太孙做什么。

  不过不管怎样,皇太孙这件事情,终究还是李承乾得到了便宜最大。

  李承乾平静的看向大殿之中。

  正旦大朝还在继续。

  天下各州刺史惯例递送新年贺表和贡品祥瑞。

  四方诸夷献贺礼。

  恭贺大唐皇帝,天可汗陛下新年安康。

首节 上一节 32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