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19节

  苏淑不知道李承乾在想什么,看了一旁的李象和李厥兄妹几人,轻声说道:“不管其他,只要我们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就好。”

  “这个自然。”

  ……

  “……户部尚书,光禄大夫,莒国公唐俭,金器擢用,玉烛资和,更茂前功,永孚于道。

  可吏部尚书,散官勋赐如故。”侍中萧瑀站在太极殿,群臣左上,手持诏书,宣布诏命。

  “臣唐俭,领命。”唐俭从群臣之中走出,然后沉沉的叩拜在地:“臣谢陛下隆恩。”

  “平身吧。”皇帝坐在御榻之上,满意的看着唐俭,然后说道:“爱卿履职,当领官人之任,制朝选无逾,总括科举之事。”

  “臣领旨。”唐俭起身拱手。

  “朕如今身体不适,今年科举,太子领衔,卿当协助太子,让天下士子各有所得,各有所安。”皇帝神色温和的拱手。

  “是!”李承乾和唐俭同时拱手。

  皇帝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继续宣读诏书:“……广州都督阎立德,器识高明,风规端肃。

  可户部尚书,散官勋赐如故。”

  阎立德立刻从群臣之中走出,然后跪拜在地:“臣阎立德,谢旨隆恩。”

  “平身吧。”皇帝平静的点头,说道:“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日后之事,爱卿多多辛劳。”

  “喏!”阎立德有些感激的拱手。

  他知道,皇帝说的是将来再征高句丽之事,到时候皇帝还有大用他的时候。

  李世民侧身看向萧瑀,萧瑀继续宣读诏书:“……大理寺卿孙伏伽,体识宏远,风规久大。

  可御史大夫,散官勋赐如故。”

  “臣领旨。”孙伏伽立刻站出叩首。

  “平身吧!”李世民看着孙伏伽,点头道:“天子纲纪,属领风宪,所以弹肃公卿,课第牧守,是为御史大夫之责,诸事就拜托于卿了。”

  “臣领命,谢陛下隆恩。”孙伏伽沉沉拱手。

  “……蒲州都督尹君,矩方规圆,直言厉行。

  可大理寺卿,散官勋赐如故。”

  “……刑部侍郎张行成,体局方正,廊庙之才,可雍州长史,散官勋赐如故!”

  原本肃然站立的李承乾猛然抬头,神色诧异的看着拱手站出的张行成。

  张行臣这几年虽然在任刑部侍郎名声不显,但他当初任殿中侍御史,给事中时,历来以执法严明,弹劾官员,不畏权贵著称。

  不知道为什么,李承乾有一种皇帝任张行成为雍州长史,是针对他的感觉。

  因为上一任雍州长史是于志宁,雍州司马是王仁祐,那都是和李承乾关系密切的人啊!

  张行臣调任雍州长史,恐怕李承乾的长安城中的很多布局,都要调整。

第339章 李治的恐慌

  太极殿中,萧瑀站在群臣左上,拿起下一封诏书,刚要宣读,看清楚内容的他不由得微微一愣。

  但瞬间,萧瑀就反应过来,继续宣读:“……周以鲁卫之亲,夹辅王室。

  汉以间平之宠,来朝京师。

  旁稽旧章,允迪前训。

  并州牧、右金吾卫大将军晋王治,邦之伟才,周旋礼乐,佩服儒雅,爰职奉常。

  可迁荆州牧。

  诸勋封如故,钦此!”

  李治站在丹陛一阶之上,神色一顿,随即他下意识的看了皇帝一眼。

  皇帝高座,冕旒之下看不清面目。

  李治快步朝殿中走去,目光轻轻掠过李承乾。

  李承乾微微摇头。

  李治调任荆州牧的事情,他也是刚知情。

  甚至就连朝中的宰相,不少人眼中都是诧异。

  只有长孙无忌,一脸的平静。

  皇帝将李治调往荆州的事情,只和他商量过。

  李治的心绪,这一刻也平静了下来。

  太子眼中的诧异,他也看的很清楚,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

  不过想想也知道,如果太子早知道这件事情,肯定不会让他赴任荆州牧。

  天下四大都督府,并州,扬州,荆州,益州。

  李治虽然卸任了并州牧,但调任了荆州牧,可见皇帝对他还是很有感情的。

  ……

  李治站立殿中,然后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领旨,谢父皇隆恩!”

  皇帝坐在御榻上,看着李治,平静的说道:“从定州回长安,一路上,朕和太子,都将地方治理的心得传授于你,如此,你到了荆州之后,须少优游,多理细务,有大事及时上奏,不可迁延。”

  “儿臣领命。”李治再度叩首。

  “朕会调许叔牙为荆州长史,到了荆州之后,辅佐你治理地方,你要好好的信重于他。”皇帝认真的叮嘱。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李治再度叩首。

  “平身吧。”李世民轻轻抬手,李治这才站起,归入班列之中,低眉垂首。

  不自禁之间,李治的嘴角抿起一丝笑意。

  群臣神色平静的,但是眼角余光扫过李治的时候,心里都不由得有些疑惑。

  河北的事情,群臣即便是知道再少的,现在也摸到了一点风声。

  奇怪,皇帝仅仅是将晋王调任荆州牧。

  这和上个月,李义府弄出来的那副架势,完全不像啊!

  难道真的是爱子情深。

  就在这个时候,萧瑀已经再度打开圣旨,他的眼底闪过一丝笑意,然后继续宣读道:“惟贞观二十年,岁次丙午,正月辛未朔初一日,皇帝若曰:

  於戏!

  上天丛休,申锡祚胤;孙谋有贻,临轩体正。

  煌煌上仪,欣欣众听;隆我邦本,无疆惟庆。

  璇源浚发,衍庆自灵长。

  圣运隆昌,震闱显册彝。

  今有太子承乾嫡长子象,运日隆昌,基绪焕光,格神明助,福禄无疆。

  宜立为皇太孙。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见严昭报,礼乐成章。

  钦此!”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立刻走下丹陛,然后沉沉叩首道:“儿臣领旨,叩谢父皇隆恩。”

  殿中群臣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全部跪了下来,然后叩首道:“臣等领旨!”

  李治稍微慢了一步,但很快,他也跪倒在地。

  低着头,脸色阴沉。

  自古从未闻太子在东宫,而立太孙者。

  但今日,皇帝立了。

  如果说之前,在李治迁任并州牧之前宣布这项诏书,殿中群臣还有些疑惑,还会反对,但是,皇帝轻纵了晋王在先,如今明显是在以皇太孙来安太子的心。

  皇太孙都立了,太子的位置就更别说了。

  群臣当中,即便是再有想法的人,这个时候也彻底的息了自己的念头。

  李治这个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的脸色苍白的可怕。

  皇帝同时也是在用这封诏书,告诉他,对于皇位,他再没有任何的机会。

  不过很快,李治的心就平静了下来。

  他还有机会的。

  褚遂良,太子越是会稳定的成为下任天下之主,那么褚遂良的未来就越不会好。

  当然,即便未来不会太好,但也好过跟着李治一起谋反。

  所以,李治需要好好的逼一逼褚遂良。

  同时还有武才人。

  皇帝如今立李象为皇太孙,说明皇帝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

  如果在皇帝病逝之前,武才人不能有子嗣,那么她将来的下场……

  说到底,她也不过是个才人而已。

  他还有机会!

  李治的心底很慌,但是他脑海中的念头,却像一块无形大石一样,死死的压住了心底的恐慌。

  ……

  “……封皇太子嫡次子厥,为恒山郡王……”

  殿中群臣,包括李治,这个时候都有些诧异的抬头,怎么是封恒山郡王。

  这有些不对了吧。

首节 上一节 319/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