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25节
“嗯!”王幽兰嘻嘻的笑了。
李承乾看着她白皙的脖颈,放在她后背的手指轻轻一勾。
绑在一起的蝴蝶结瞬间绽开开来。
与此同时,李承乾直接抱着王幽兰躺在了床榻上。
他轻轻侧过身,看向殿中站在了四名侍女,神色平静的说道:“将所有蜡烛都吹灭。”
“喏!”四名侍女同时福身,然后转身将蜡烛吹灭。
李承乾顿时感觉到身下原本有些紧张的王幽兰,顿时放松了起来。
李承乾轻轻伸手,同时凑到了她的耳边,低声道:“爱妃,你看起来年纪长了一岁,但是你的身子却没有多长啊!”
“殿下~”
第344章 右领军卫中郎将薛仁贵,镇守玄武门
太极殿中,一身紫色圆领袍,身材伟长,面色风霜的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跪倒在地。
群臣左上,萧瑀张开圣旨,高声道:“……高秩厚礼,我属茂勋,贵德崇让,用光彝典。
兵部尚书、英国公勣,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
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
可特进,参知政事,领门下省事。
勋如故,并赐帛一千段。
钦此!”
李勣对着丹陛之上的皇帝沉沉叩首道:“臣李勣,领旨,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爱卿平身吧,日后门下省事,就委托于卿了。”皇帝微微抬手,侧身看向萧瑀。
萧瑀神色温和的躬身,然后拿起又一封圣旨,递向李勣。
李勣起身,然后从萧瑀的手中接过圣旨,然后张开了圣旨,高声道:“昔魏舒人之领袖,以二揆而解官;刘实邦之宗模,自三公而逊位。
所以审去就之常分,保始终之令图,成功退身,尽善尽美。
太子太傅、申国公高士廉。
侍中、宋国公萧瑀。
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勒所司,敬蠲朝集,多年辛劳,今允荣归。
进登保傅之班,永显君臣之义。
特授高士廉为太子太保,萧瑀太子太傅之爵,实封八百户。
如有大事,须共谋谟。
别遣侍臣,就第询访。
钦此!”
高士廉,萧瑀两人神色肃然的走到殿中,然后沉沉叩拜在地:“臣等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神色复杂的看着高士廉和萧瑀,微微抬手道:“平身吧。”
“谢陛下!”高士廉和萧瑀这才起身,脸上同时绽放出一阵欣喜。
……
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看着这一幕,眼中依旧平静。
高士廉和萧瑀,同时最效忠陛下。
然而抛开皇帝,两人又最忠诚于他。
甚至高士廉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都会为了他之事和陛下争执。
至于萧瑀,他是高祖皇帝的老臣,皇帝对他一直都是有些戒心的。
如今他们两人致仕,政事堂中,便剩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师道,李勣,褚遂良和于志宁六位宰相。
虽然看起来是少了两个亲近东宫的宰相,但实际上,李勣是太子左卫率出身,于志宁是太子詹事出身,还有房玄龄。
李承乾能够在政事堂掌握的力量已经达到一半,能够和皇帝掌握的力量相互抗衡。
当然,如果是面对面硬拼,李承乾必然会输的一败涂地。
但是,这股力量,尤其是房玄龄,李承乾只会在最后的最紧要关头,才会拿出来。
到时候,再加上他,就能够在政事堂形成压倒性的力量,然后改变天下。
李承乾嘴角瞬间闪过一丝轻笑。
皇帝之前,对这一切有所疑惑,其实是因为马周。
如今皇帝升杨师道为尚书右仆射,以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
这样,中书省正职宰相还在,那么褚遂良不用动,这样,马周这个中书侍郎,自然就没有参知政事的机会。
一旦让马周进入政事堂,那么李承乾在政事堂掌握的位次将会超过一半。
万一有事,便是皇帝也会日夜不安的。
毕竟李勣是降将啊!
所以,皇帝真正担心的,是这一次,李承乾在背后暗中操作,试图推马周入政事堂。
这些人正常情况下不会如何。
关键是一旦有事。
但实际上,李承乾没有这个想法,马周其实越晚入政事堂越好。
因为马周的身体不是很好,前世两年前,就做了宰相,但仅仅四年,马周就因操劳,而得消渴症病逝。如今,马周的身体还好,在李承乾的提醒下,他也很注意饮食,所以,多活几年不成问题。
还有萧瑀,魏征,高士廉……
对于前世因为种种原因病逝的这些老臣,李承乾宁肯他们现在就退出朝堂不再操劳,也要让他们多活几年。
所以,皇帝尽管对李承乾有所怀疑,但是一番调查和试探之后,发现他的确没有多少动作,也就放心下来。
李勣站在群臣左上,再度拿起圣旨,高声宣读:“……兵部司马之职,尚书法从之官,古不轻授,今难其人。
尔银青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崔敦礼,粤自蚤岁,有志事功,自北而南,尽心竭力。
故授兵部尚书之职,缉熙九法,董正六师,必在具瞻,以宏兼领。
诸馀如故,钦此。”
兵部侍郎崔敦礼神色肃穆的上前,沉沉的叩首在地:“臣崔敦礼,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世民看着崔敦礼,微微点头,说道:“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日后就劳烦爱卿了。”
户部侍郎崔仁师站在队列之中,神色一时间神色有些黯然。
崔敦礼如今升任兵部尚书,这意味着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崔仁师再没有机会进尚书之位了。
对他而言,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调出地方,任刺史都督。
但最打击他的,是崔敦礼如今任兵部尚书,那么将来一旦崔敦礼任宰相,那么崔仁师就会被死死的压在身后。
不说皇帝,便是长孙无忌,也不会让博陵崔氏同时出两个六部尚书,更别说是两个宰相了。
所以崔仁师要么认命,要么……
崔仁师目光微不可查的上挑,在李承乾和李治两兄弟身上扫了一遍之后,迅速回收。
……
李治没有察觉到崔仁师的注视。
今日是大军北征归来之后的赏赐之日。
文官在正旦之日,便已有所赏赐和任命了。
今日开始的是武将,首先便是李勣从兵部尚书升任宰相,同时领门下省事。
其次是兵部侍郎崔敦礼升任兵部尚书,然后是中书舍人韩瑗升任兵部侍郎,中书舍人杜行升黄门侍郎,新安县令刘仁轨调任中书舍人,侍御史柳奭升任中书舍人,晋阳县令李义琰调任给事中,秘书丞高智周调任御史中丞……
次第调动。
至于武将,李治真正关心的是两个人。
左金吾卫中郎将苏定方调任右屯卫将军。
游击将军薛仁贵调任右领军卫中郎将,镇守玄武门。
不只是李治,当群臣听到皇帝对薛仁贵的任命中,有镇守玄武门几个人的时候,全部忍不住的看向了薛仁贵。
白马银枪薛仁贵。
李治平静的扫了薛仁贵一眼,心中开始暗中琢磨起来。
苏定方和东宫的关系密切,甚至他和太子妃还有一定的血缘关联,而薛仁贵则是完全从辽东战场上杀出来的。
但是他和李治的晋王参军薛元超是同族兄弟的关系。
现在李治不敢想什么,但是将来如果真的他有机会,那么让薛元超联系薛仁贵,突然行事,也不是不可能的。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着一名名文臣武将跪倒在地,他满意的点点头。
他的目光落在丹陛台阶之上,李承乾,李治,李象三人肃然站立。
是的,有李象。
群臣今日见到李象的时候,也有些诧异。
不过想了想,李象如今是皇太孙,似乎也有资格站立于朝堂之上。
……
等到圣旨宣读完毕,皇帝才看向群臣道:“前番东征,此番北讨,众卿辛劳,军中将士亦是多烦辛苦,传旨下去,长安洛阳全部免宵禁五日,以贺大胜!”
“臣等谢陛下隆恩!”群臣齐齐拱手,然后起身各归班列。
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今年南北平静,诸事以休养生息为主,军中士卒该调换调换,该放假放假!”
“儿臣领旨!”李承乾认真拱手,他知道,皇帝是在告诉他,之前的那些算计可以开始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