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78节

  而如今,是如今朝中的局势,还有一些隐藏在暗中的东西,让尉迟敬德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尉迟敬德,程咬金。

  他们这些从隋末一路走过来的老臣,还是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敏锐感觉的。

  不管什么原因,李承乾对于尉迟敬德,都是很感激的。

  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上一世,尉迟敬德最终的目的,都是皇帝退位,李承乾登基。

  最后得利的都是李承乾。

  对于这样一位,始终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量的老臣,李承乾发自心底的感激。

  ……

  “再者说了,年轻一辈将领们,已经逐渐的成长了起来,薛仁贵,苏定方,李德謇,长一辈的,有郭孝恪,李勣,李道宗,老臣这一辈的,该歇歇了。”尉迟敬德很坦然的笑笑,说道:“更别说,还有太子……陛下,你难道就没有想过颐养天年吗?”

  “朕看你是老糊涂了。”皇帝忍不住的笑了,然后侧身看向李承乾,很随意问道:“太子,你觉得如何呢?”

  “鄂国公虽然年长,但实际却是朝中老臣之中,最不可或缺之人。”李承乾看了尉迟敬德一眼,然后看向皇帝道:“就比如父皇南征北战时,有鄂国公在儿臣身边指点,那么诸事就不会出错,也不会生乱。

  所以鄂国公致仕乞骸骨这种说法,还是算了吧,大不了,日后每个月只朔望两次大朝出现便可。”

  尉迟敬德直接摆手,说道:“太子的好意,老臣心领,其实在几年前,老臣就已经想过要致仕,若是那个时候,臣还能坚持,但现在……

  臣是真的老了,早年征战的伤痛经常会让臣在梦中惊醒,所以臣才会劝陛下也退位,养伤是一回事,亲征高句丽那件事,陛下还是算了吧。”

  李世民神色认真起来。

  原来,尉迟敬德说的是东征高句丽那件事。

  他转身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觉得朕亲征高句丽那件事如何?”

  李承乾一愣,看向皇帝躬身道:“父皇说亲征,不是为了镇压外部人心,同时逼迫高句丽加强军备,空耗粮草吗?难道父皇真的有亲征之心?”

  尉迟敬德惊讶的看着李承乾,原本皇帝东征高句丽就是个幌子啊!

  的确,这是个高招啊!

  皇帝身体不好,但一说亲征,内外所有人都怕了,战战兢兢,不敢胡来。

  至于高句丽,大唐在边境增加兵力,同时国内调运粮草,高句丽立刻就会紧张起来。

  兵备期间的粮草消耗,可是远超过常时的。

  如果高句丽从现在开始就备战,那么到了年底,他们的粮草消耗将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而最后他却发现皇帝没来,其他的或许会高兴,但盖苏文一定会疼的牙根痒痒。

  尤其若是明年再来一次,松懈之下,大唐大军杀入,那就有意思了。

  妙招,妙招。

  尉迟敬德敬佩的看向了皇帝。

  皇帝平静的摆摆手,说道:“朕的确有这个想法,但朕也想过,真的亲征高句丽,太子,你怎么看?”

  尉迟敬德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然后认真的说道:“父皇,高句丽是大唐隐患,儿臣心知肚明,但高句丽天寒地冻,亦非常人能待。

  前次东征高句丽,岑相,还有众多良臣,都是刚回河北就突然病逝,而父皇也是回了河北就突然病倒,天气磋磨太重,儿臣……”

  李承乾说着,忍不住的低下头,声音哽咽,眼泪已经忍不住充满了眼眶。

  皇帝突然笑了起来,说道:“你是担心朕会死在高句丽,或者说回来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尉迟敬德同样沉沉的低头。

  李承乾抬起头,抿着嘴说道:“父皇既然自己心里清楚,又何必为难。

  高句丽虽然不小,但大唐更大,天下三百州,诸州刺史,儿臣了解的不过十人,能够说的出名字的,更是不超过百人,而且还是因为这些人是宗室外戚,还有在朝中任职的缘故。”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看向殿外,轻声说道:“天下之间,哪怕是仅仅只有一州,百姓都有无数,一个失当,就是莫测大祸,更别说是三百州。

  儿臣……需要父皇给儿臣指点,哪怕一年能指点十州之事,也需要三十年。

  三十年后,儿臣再请父皇归养。”

  “朕都已经五十了,别三十年,十年朕就爬不起来。”皇帝一时间只感到好笑。

  李承乾神色为难的说道:“十年,那就是一年需要掌握三十州,一个月需要掌握三州,父皇,这有些难了。”

  “哈哈哈哈哈……”皇帝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尉迟敬德偷偷的看了皇帝一眼,随即对李承乾比了个大拇指。

  许久之后,皇帝的笑声才逐渐停歇,他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那你觉得,高句丽之事最后应该如何了结?”

  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他开口说道:“分地。”

  “分地?”李世民微微一愣,问道:“怎么讲?”

  “高句丽天寒地冻,高句丽百姓脱离中原太久,人心难安,大唐即便强行打下高句丽,也需要超过三十年时间仔细经营,才能让高句丽归心。”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三十年内,各种逆乱复国派,还有百济和新罗,恐怕也会动手脚。”

  “所以你要将地分一部分给百济和新罗,让高句丽人的怒火分一部分在他们身上,同时也让他们和高句丽人勾连,最后,再用三十年积累,一举荡平百济和新罗。”皇帝神色清明起来,这一刻,他似乎忘记了新罗是大唐属国。

  “父皇英明。”李承乾微微拱手,说道:“还有今年年底的事情,父皇不妨准备封禅嵩山,正好拖延东征之事……”

  “你倒是想的透彻。”皇帝点点头,认真思索起来。

  “陛下,老臣……”尉迟敬德刚要开口,皇帝直接摆手道:“你致仕的事情,再考虑,等年底封禅嵩山之后再说,你再坚持坚持。”

  看到皇帝认真的神色,尉迟敬德无奈的拱手道:“好吧,那老臣就陪同陛下,再享一次福,不过每月两次大朝还是……”

  “一次,每月初一。”皇帝没好气的白了尉迟敬德一眼。

  “多谢陛下!”尉迟敬德咧开嘴笑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出现在殿外,通事舍人王嵒脚步匆匆的步入殿中,对着皇帝拱手道:“陛下,大理寺卿尹君急奏。”

  皇帝微微一愣,看向张阿难。

  张阿难快步走下,从王嵒的手上接过奏本,然后快步回到皇帝身前,将奏本递给皇帝。

  皇帝快速的扫了一遍,瞬间,他的脸色就彻底的冷了下来。

  皇帝将奏本递给李承乾,同时说道:“宣尹君觐见。”

  “喏!”

  “陛下,臣告退!”尉迟敬德立刻拱手行礼。

  “不必,你留下。”皇帝看向尉迟敬德,轻轻摇头:“这件事,你无需避讳!”

  “是!”

  ……

  尹君站在殿中,对着皇帝认真拱手道:“启禀陛下,益州急报,他们在追查徐福的时候,追查到一名死士刚刚从松州返回,而那人身上带着一份伪造的通关文碟上,写着公孙常的名字。”

  “公孙常,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啊!”尉迟敬德对于李治一案的很多细节并不清楚。

  或者说,他在刻意避嫌。

  “当年曾经出入过东宫和齐王府的术士。”皇帝眼神冰冷的看向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一愣,随即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沉声道:“这些家伙,二十年了,还没死绝吗?”

  尉迟敬德也是从当年的玄武门杀出来的。

  李元吉就是他亲手杀死的。

  便是李建成,也是他协助皇帝杀死的。

  不止如此,之后东宫和齐王府的血洗,也是尉迟敬德做的。

  甚至于当年李元吉的齐王府,就是现在尉迟敬德的鄂国公府。

  皇帝在玄武门之事后,将整个齐王府赏给了尉迟敬德。

  另外,虽然很多事情,史书上没写,但后来天下间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孽的追杀,尉迟敬德也是深入参与了的。

  公孙常,是少有的,从当年的事中逃出去的。

  毕竟那个时候,他不过是一个术士。

  所以他才能活下来。

  “前一阵子还有他的影子出现,韦挺虽然是自杀,但似乎也和他有关,只是不知真假而已。”皇帝抬起头,神色漠然的说道:“徐福和乌常,是晋王手下两个非常隐秘的家伙,徐福是巴蜀口音,所以益州府派人去查,没想到……”

  “乌常。”尉迟敬德抬头,皱眉看向皇帝:“陛下,难道这个家伙就是公孙常?”

  “应该是他。”皇帝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前阵子是不是派人去岐州了?”

  “是!”李承乾点头,说道:“岐州有了公孙常的消息,所以儿臣让韦待价,戴至德和张文瓘去查,只不过没有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傻孩子,那是他在分散你的人手,转移你注意力。”李世民的脸色彻底的冷了下来。

  “父皇!”李承乾赶紧跪倒,拱手道:“此事,稚奴必然是不知的。”

  “不知,他当然不知道,他不过是个被人利用的糊涂蛋而已。”皇帝冷笑,看向殿外,冷声:“还有那个叫徐福的,正经人哪有起名叫徐福的,太子,你是不是派人去益州调查了?”

  “是!”李承乾点头,有些迟疑的道:“年前的时候,平康坊吐蕃使馆起火了,里面有一具尸体,被烧的面无全非……雍州府调查的时候,查到有益州口音的陌生人出现在四周,所以儿臣便派人到益州去查,不过他们现在应该刚过汉中,没到益州啊!”

  “松州,益州,吐蕃使馆。”尹君突然抬头,看向皇帝道:“陛下,难不成那‘徐福’,是吐蕃的人?”

  李承乾一惊,他没有想过,这里面竟然有吐蕃人的参与。

  “应该是这样的,等到五月份,松赞抵达长安之后,朕要好好的问问的。”李世民冷笑,说道:“他若是不给朕一个合理的答复,那他就别想着回去了。”

  李承乾,尉迟敬德,尹君,全部躬身低头。

  “还有那个逆子。”皇帝突然咬牙,愤愤的说道:“他谋乱朕能谅解,他被吐蕃人利用,是他无能,但是他,他竟玄武门的那些糟烂事来对付朕……太子,你去,你现在就去问问他,他还将朕当成是他的父亲吗,他竟然有那些……那些……”

  皇帝的语气突然急促起来,整个人不由得一阵发抖,随即,他的眼前一黑。

  “砰”的一声,皇帝的额头已经磕在了桌案上。

  “父皇?”

  “陛下!”

  “快传太医。”

第392章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再会

首节 上一节 378/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