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80节

  李治低着头,脸色异常难看,最后他沉叹一声,说道:“知道。”

  “那你可曾想过,你利用隐太子门人这件事情,对父皇他,又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李承乾拳头紧握,看着李治说道:“那些是玄武门的余孽啊,父皇最念念不忘的什么,你难道不知道吗?”

  “皇兄,臣弟没有想过。”李治猛然抬头。

  “你不是没有想过,你是知道什么回事,然后刻意的不去往那方面想,你也不敢去往那方面想。”李承乾直接摆手,说道:“来人,将晋王送回寝殿,不要让他再出来。”

  “喏!”两名卫士立刻从一旁走过,挟起李治就朝大同殿中而去,李治想要说什么,但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李承乾站在大门前,看着门缝那一头的李泰,平静的说道:“青雀,你和稚奴不同,你虽然野心深重,手段凶狠,乃至于不顾一切,但你志大才疏,根本没什么能力,所以,你放心在北苑待着,过些年,孤将欣儿放出去……”

  “皇兄。”李泰突然打断了李承乾,他抬起头,看向李承乾说道:“皇兄,你若是真的疼爱欣儿,就别将他送到地方去做县令,让他一辈子做一个孤零零的监察御史,算是臣弟求你了。”

  监察御史。

  李承乾长叹一声,转身就走:“好!”

  李泰终于瘫坐下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眼中带出一丝难得的欣慰。

第393章 皇帝退让,皇太子掌权

  “三月十七日,晋王李治流放黔州。”

  两仪殿中,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神色淡漠的看着满殿的群臣。

  左金吾卫将军左匡政和右金吾卫将军田仁会,从诸将当中站了出来。

  御史中丞高智周,还有众多侍御史监察御史,从文官当中站了出来。

  为的就是李治勾连吐蕃,勾连隐太子余孽的事情。

  说是这么说,但是李世民心里清楚,李治不过是被人利用了而已。

  “信都郡公之子,死于隐太子余孽算计,追赠信阳侯;戴国公之子被冤发配西域,即刻免除一切罪责,送返长安,任大理寺丞之职。”皇帝大手一挥,左匡政和田仁会立刻拱手道:“谢陛下隆恩。”

  不管是左匡政,还是田仁会,他们两个牵涉到这件事情当中的儿子,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甚至可以说是被家中放养的废物。

  如今一个被追赠信阳侯,爵位即便是递减也能够儿孙继承。

  另外一个直接是六品的大理寺丞,这不知道是多少人一辈子奋斗的终点。

  皇帝如此弥补,他们还会有什么不满。

  ……

  看到左匡政和田仁会退回班列,李世民这才看向高智周,说道:“朕已经说了,晋王李治发配黔州,怎么,难道卿等真的要逼朕今日就下旨,赐死自己的儿子吗?”

  皇帝眼神一横,众多御史顿时噤声。

  高智周深吸一口气,对着皇帝拱手道:“臣等不敢,臣等领旨。”

  说完,高智周退回了班列之中,与此同时,他悄悄的对手下众多御史使了一个眼色,众人立刻拱手,然后跟着退回班列之中。

  看到众人退下,李世民才松了口气,目光看向两侧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马周,李勣,于志宁等一众宰相,说道:“前日病倒之后,朕的身体越发的不行了,所以,从今日起,太子两仪殿置政,百司诸事启皇太子决,皇太子有不决者,上奏于朕。”

  “父皇!”李承乾惊愕的拱手,这事皇帝没说过啊!

  “朕躬不安,太子代劳,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李世民摆摆手,说道:“你也先好好的处理政事,朕先看看再说。”

  “那儿臣每日早晚向父皇请教地方刺史之事?”李承乾恳求的看着皇帝。

  “好吧。”李世民笑笑,说道:“朕看看需要多少时日,才能够将天下诸州,还有诸州刺史的事情,全部交给你。”

  “儿臣希望是三十年。”李承乾认真拱手。

  “哈哈哈!”李世民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片刻之后,他才收敛了笑容,看向群臣道:“好了,退朝吧。”

  “喏,臣等恭送陛下。”群臣这才齐齐拱手,目送皇帝离开。

  等到皇帝走后,群臣这才忍不住的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神色认真的对着群臣点头道:“诸卿,该做什么,按朝制去做就是了,孤会慢慢的一点点过问,不要急,朝中的每一项政策,都会对天下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慢慢来,不要多改变什么。”

  “殿下持重!”群臣忍不住的松了口气。

  “好了,去吧。”李承乾笑着对群臣点头,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这才对李承乾拱手,然后和百官各自离开。

  左金吾卫将军左匡政留在群臣最后,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犬子之事,多谢殿下!”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无妨,一点小事而已。”

  左匡政的儿子杀人流放,是李承乾指点他怎么在西域照顾儿子。

  如今他儿子冤屈虽然被洗清了,还授了六品的大理寺丞,但李承乾帮助的恩情,他们是要念的。

  ……

  承天门下,高智周忍不住的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两仪殿门口的李承乾,心里总觉得有些异样。

  不过很快,他就摇摇头,大踏步的朝着御史台而去。

  御史台中,看到高智周回来,众多监察御史,侍御史已经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中丞,晋王的事情就这么了了?”

  “不然呢。”高智周看着众人,摇摇头道:“陛下是死了心,不会赐死晋王了,所以,在长安城,我们是奈何不了晋王的。”

  “不在长安城?”监察御史皇甫德参有些挑眉。

  “晋王发配黔州,流三千里。”高智周看着众人,轻轻冷笑说道:“贞观律对流放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奈何不了晋王,难道还奈何不了护送他的官差和沿途的州县吗,派人查,任何人敢有违制帮助晋王者,往死里查。”

  众人立刻就明白了过来,御史台查那些地方官,那些地方官必然会将压力传到到晋王的身上。

  “流放三千里,本官要看着晋王一步步的走完这三千里路。”高智周转身看向南方,轻声说道:“巴蜀,滇黔,山路艰难,又有瘴气袭身,他一路能走几年呢?”

  晋王这一路流放,能走多久,能活多久?

  高智周最后一句话虽然没有说出来,但众人立刻全部都懂了。

  晋王锦衣玉食之躯,走三百里都难,更别说是走三千里。

  三千里,真要完全走下来,还有无数山路,无数瘴气,他能活一年都是他的运气。

  所以,晋王死定了。

  不是被斩首,也不是陛下赐死,他是被流放而死。

  他的死,陛下不沾一点因果。

  “有了晋王这条命,诸王应该会安心一些了吧。”高智周抬起头,看向诸御史说道:“陛下五月要祭祀天地和太庙,庆贺大唐立国三十年,诸王到时都会重返长安,所有人都盯紧一些,看看谁还有不轨之心……如今陛下的身体可不太好。”

  诸御史立刻神色肃然起来,拱手道:“喏!”

  ……

  两仪殿中,李承乾跽坐在丹陛之下。

  丹陛上方的御榻上,空荡荡的没有人影。

  李承乾看向左右两侧,中书侍郎、参知政事马周,黄门侍郎、参知政事于志宁,中书舍人、正谏大夫来济,给事中上官仪,还有起居郎许敬宗等人,全部恭敬坐在两侧桌案之后。

  皇帝当政,这些人是随在皇帝身边传达圣旨,提供建言,记录皇帝行止的。

  如今,他们所效力的成了李承乾。

  皇太子置政决事,可不是仅仅一句话。

  是天下间所有的权力,在这一刻全部汇集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甚至只有他自己觉得有不决的地方,才需要去询问皇帝。

  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不决的地方,那么什么都不需要去请教皇帝。

  这个时候的他,看起来,和皇帝唯一的不同,只有登基了。

  当然,这是一种幻觉。

  李承乾很清楚,北门禁卫他没有掌握,内侍监他没有掌握,整个皇宫,他掌握的只有东宫。

  如今他虽然有权力,但依旧很虚浮。

  只不过是皇帝没那么容易罢掉他的权利罢了。

  他要做事。

  李承乾抬头,内侍少监窦知节已经站在了殿门处,拱手道:“殿下,大理寺正戴至德,左千牛卫中郎将张绚,侍御史李乾祐奉令求见。”

  “传!”李承乾微微抬手。

  很快,戴至德,张绚和李乾祐三人已经出现在殿中,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见过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不用多礼。”李承乾看向三人,直接说道:“今日叫三位爱卿到此,是有一件事情,要三位爱卿去调查。”

  “请殿下吩咐。”戴至德,张绚和李乾祐三人齐齐拱手。

  “晋王之事已经了结,诸事不再追究于他,但是,晋王不可能平白无故就知道公孙常的事情,所以,要继续查。”李承乾看着三人,说道:“尤其是那叫乌常之人,很可能就是公孙常本人,所以,追查晋王曾经出现过的每一个地方。

  长安,洛阳,太原,荆州。

  都派人去查,晋王和那乌常必定见过面,那么肯定有人见过他们见面,找到这个人,弄出乌常的画像。

  然后天下追索,杀了他。”

  玄武门隐太子余孽,都该死。

  “喏!”戴至德,张绚和李乾祐三人再度拱手,见李承乾拱手,他们这才转身离开。

  李承乾抬头,看向马周,说道:“马卿,你替孤起草一封信,给松州刺史王仁祐。

  令松州兵曹参军王方翼,即刻率府兵三千,巡视诸党项之地,顺带去通天河岸走走。

  令右卫中郎将裴行方率五千骑兵身后追随,若是吐蕃有异动,给孤狠狠的打。”

  “喏!”马周立刻躬身,然后快速的写起了信件。

  没人反对李承乾的命令。

  晋王谋乱,有两方手里牵扯了进来。

  吐蕃,还有隐太子余孽,甚至他们还有相互勾连之像,必须要狠狠的打。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看向窦知节,说道:“传兵部尚书崔敦礼和户部尚书阎立德,龟兹的战事和高句丽的粮草储备,要详细的过一遍了。”

  “喏!”

首节 上一节 38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