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40节

  这个时期,朝中百官没有多少心思在彼此的权力斗争当中。

  但是以后可就不一定了。

  吏部侍郎的位置太扎眼了,尤其是当长孙无忌盯上的时候,崔仁师如果不顺应离开,那么接下来,他恐怕就要倒霉了。

  李承乾初登基,尽管他会对长孙无忌进行约束和制衡,但如果长孙无忌要出手的话,一旦崔仁师真的有错误被抓住,李承乾也不会帮他的。

  更别说柳奭还是王幽兰的亲舅舅。

  这种事情下,调离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去了地方也不见得是坏事,凉州是上州,起码他现在是从三品的官位,等到将来再调回朝中,一个九寺寺卿必然是有的。”李承乾轻轻抬头,低声道:“甚至可能是太常寺卿。”

  太常寺卿是九寺寺卿当中唯一的正三品,地位可以与六部尚书齐平。

  “臣妾知道了。”崔鸾轻轻地应着,实际上她对这些也不是太懂,但李承乾让她传话,她传话就是了。

  崔鸾柔柔的呼吸吐在李承乾的耳边,李承乾终于有些忍不住,两只手握住她的双手,然后从她身后一点点的揭开她的衣裳。

  衣裙翻飞,玉臂赤颈。

  一时间春光无限。

  ……

  正月初三,晨光和煦。

  贺鲁骑着马朝宫中而去,昨日宴席上,司空长孙无忌说了要调动各家兵马共击吐蕃大军之事,所有人全部应和。

  剩下的就是各家调兵多少,什么时候调兵的事了。

  这是今日要议的。

  要看吐蕃人这一次动兵的规模有多大。

  但始终没有人说过不调兵。

  这个时候,谁敢和大唐有异议,那贺鲁肯定,下一个大唐针对的就是他们。

  贺鲁起头,轻叹一声。

  太奇怪了。

  吐蕃刚刚攻打鄯州,消息在午后就传到了长安。

  甚至只是烽烟,皇帝和朝中百官,就已经肯定是吐蕃入寇,甚至已经开始调动兵员粮草和军械。

  似乎他们对吐蕃人的一切动静都全部掌握在手里。

  陷阱。

  陷阱。

  陷阱。

  贺鲁肯定,这是一个陷阱。

  吐蕃踏入了大唐的陷阱。

  莫名的,贺鲁想起了颉利。

  当年他也是这么一步步踏入大唐的陷阱的。

  如今的吐蕃,还有松赞都是如此。

  就在这个时候,前方的长安大街上,一匹快马朝着朱雀门的方向疯狂而来。

  马上一名千牛卫高声喊道:“鄯州急报,鄯州急报……”

  贺鲁神色肃然起来,吐蕃这一次寇唐的规模有多大,在今日,终于要揭晓了。

第449章 行军监察刘仁轨,密旨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手里的奏军报,抬头看向殿中群臣,不解的说道:“只有两万多人攻入鄯州,这似乎有点少了?”

  “陛下!”李勣站了出来,拱手道:“鄯州探明的这两万多人中,其中只有一万是吐蕃精骑,剩下的一万多,是东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所部,不过应当是突然起兵,不然不应该只有这么少。”

  “朕不关心吐谷浑的骑兵,吐谷浑的骑兵再多,在朕的眼里,也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只有吐蕃的大军,才是大唐真正的对手。”李承乾神色严肃,吐蕃人的身体素质还要在吐谷浑之上,战力也不是吐谷浑能比的。

  “陛下所言极是。”李勣躬身,说道:“吐谷浑攻入鄯州的骑兵只有一万,那么便意味着他们也有一万骑兵去了伏俟城,同时也有一万骑兵作为本镇在后方压阵,同时应该还有一部作为后军,所以,他们在吐谷浑部署的军力只有四万。”

  “也不少了。”长孙无忌站出拱手,说道:“陛下,他们还有一部必须分兵松州,另外,如今是冬日,他们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粮草,所有这四万骑兵,几乎已经是极限了。”

  “朕原本期望更多的。”李承乾一句话下意识的说了出来。

  “陛下,这些已经是吐蕃的精锐了。”房玄龄忍不住的站出拱手。

  “好吧。”李承乾抬头,说道:“如此,我们的胜算就更大了。”

  “是!”群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舅舅,告诉那些各族外使,吐蕃人的调兵情况,让他们加快时间去调兵。”

  “喏!”长孙无忌立刻拱手。

  “告诉他们,朕册封皇太子的时候,不需要他们在场,他们派人代表便可。”稍微停顿,李承乾冷笑道:“当然,他们也可以等一等,等到松赞被抓到长安,朕会让他和禄东赞、噶尔·钦陵一起受三司会审的……他毕竟是大唐的驸马都尉。”

  “喏!”长孙无忌沉沉拱手。

  李承乾看向张士贵,说道:“虢国公,你去准备吧,午后,朕亲自为你送行。”

  “喏!”张士贵立刻站出拱手。

  李承乾抬头,看向群臣,认真说道:“这是朕的第一场大战,诸卿,谁要是在这件事情出了纰漏……”

  群臣心里不由得一个咯噔,随即齐齐拱手道:“臣等恭听圣训!”

  ……

  “陛下!”岑长倩站在殿门处,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刘仁轨到了。”

  “宣!”李承乾微微抬手。

  一身浅绯色官袍,身材瘦直的刘仁轨,快步走入殿中站定,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臣,中书舍人刘仁轨参见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抬头,目光扫了站在帷帐之后的李义府一眼。

  如果说李义府将来是长孙无忌的克星,那么刘仁轨就是李义府的克星。

  李承乾看向刘仁轨,开口道:“刘卿,朕此番派你去军前,除了督查粮草和军械的用度,剩下的,便是要你顺带看一看,军中各位将领的为人秉性,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你明白吗?”

  “臣明白,臣不会干预军中行事。”刘仁轨低头拱手,他这个行军监察,实际上就是监军的意思。

  不过相比于他,皇帝更加信任李靖和诸位军中将领。

  他实际上就是表面监察去的,只有监察之权,没有处置之权。

  “嗯!”李承乾点头,说道:“你到了军前之后,每日两封奏报送到长安来。”

  “喏!”刘仁轨肃然拱手。

  “还有,你此番去军前,最主要是督促军中将士多用弩弓,少和吐蕃人近战厮杀。”李承乾的神色严肃起来。

  大唐在后世之所以能够纵横四海,很多人归结为战马长槊和陌刀,但实际上,到处都有的大唐弩弓,才是奠定一切的基础。

  “喏!”刘仁轨再度躬身。

  李承乾笑笑,说道:“不必那么严肃,若是见了卫国公,替朕问好。”

  “是!”刘仁轨立刻拱手。

  “最后,告诉兰州刺史杜凤举,他是兰鄯道行军总管,行事稳重些,不要冒进。”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你盯着点。”

  “是!”刘仁轨心中顿时凛然,这算是皇帝唯一的密旨。

  “好了,你去吧。”李承乾微微摆手。

  “臣告退。”刘仁轨拱手,然后后退三步,这才转身朝着殿外而去。

  看到刘仁轨走出殿中,李承乾这才轻轻的松了口气。

  刘仁轨去西北,实际上,李承乾是让他熟悉军中运作的,最好是能够和李靖学上点什么。

  在李承乾的眼里,现在和将来,能够在他这一朝,称得上军中帅才的,除了已经成名的李靖和李勣以外,接下来就是苏定方了。

  然后苏定方之后,不是裴行俭和王方翼,是刘仁轨。

  刘仁轨才真正是能独当一面的统帅。

  他的能力甚至还在苏定方之上。

  将来,李勣和刘仁轨,李承乾要用在高句丽战场上,而裴行俭,苏定方和王方翼,要用在西北战场上。

  替他稳定天下。

  “陛下!”李义府从李承乾身后站了出来,有些好奇的拱手道:“陛下,若是看人问事,臣也是可以的。”

  “呵呵呵!”李承乾忍不住的笑了,转身看向李义府,似笑非笑的说道:“李卿,朕用他,将来是要独当一面的,在朝中再升一升,朕就会将他调往地方历练,起码会历练十年,你若是愿意,朕也不反对。”

  “臣自然也愿意为陛下效力。”李义府赶紧拱手,然后又补充道:“若是陛下觉得臣留在朝中好,那臣还是随在陛下身边,更能为陛下效力。”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目光望向面前的整个长安城,然后看向西北方向,吐谷浑高原的所在。

  ……

  湛蓝的天空下,山峦起伏。

  刘仁轨跟随兰州刺史府录事参军,一起进入中堂之内。

  一时间,殿中诸将,包括夏州刺史李德謇,左屯卫将军屈昉,左千牛卫中郎将席君买,左卫中郎将辛獠儿,右卫郎将薛万备,左千牛卫郎将段宝玄,还有兰州本地的长史,司马和其他官员军将,全都起身相迎。

  熟悉李承乾的,其实都知道,在很久之前,李承乾就想将刘仁轨调入东宫。

  那甚至是在八年之前。

  刘仁轨从咸阳县丞调任新安县令,就是李承乾一手提拔的。

  后来,李承乾要将刘仁轨调任太子舍人,是太上皇另有任用,才没有调入东宫。

  可即便是如此,太上皇却自己将他调任中书舍人。

  如今李承乾用他做西北监察,位卑权重,极是信任。

  在场人中,李德謇,席君买,薛万备,段宝玄都是李承乾的人,对李承乾身边的人事调动很重视。

  自然知道刘仁轨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44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