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58节

  父皇去了洛阳,那么就是象儿见过,房相辅政,而朕和舅舅,一起陪伴父皇在洛阳散心。”

  苏淑轻轻抬头,皱眉道:“父皇在哪里,赵国公就在哪里?”

  李承乾笑笑,点头道:“这样大家都安心。”

  苏淑勉强笑笑。

  “很多时候,人心都是敏感的,不管你平日里怎样放心,一旦触及到根本的时候,还是会有所担心,但仅仅是担心而已。”李承乾笑着摇摇头,说道:“虽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能让人安心,就不必多做什么了。”

  “是!”苏淑点头,但眼底还是有些不解。

  李承乾没有解释什么。

  洛阳虽然是东都,但实际上,那里的根本势力还是河洛世家。

  荥阳郑氏对洛阳的影响极大。

  更别说,洛州长史萧钧,还是李承乾做太子时的太子中舍人。

  尤其如今他是皇帝,诸卫调动都是他说了算。

  “好了,不说这些了,再过几日,就是象儿的封太子大典。”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封太子之后,朕想让他和诸兄弟一起在昭德殿的内学堂读书,等他成婚之后,再入东宫。”

  “好!”苏淑点点头,然后她低声说道:“今夜陛下和妾身一起回宜春殿吧。”

  “好!”李承乾笑着点头。

  烛影闪烁,殿中已经没有了两人的身影。

  不知不觉中,夜色已深。

  ……

  三月初一,太极殿。

  李承乾一身明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旒,高坐在御榻之上。

  苏淑穿一身皇后翟衣,坐在他的身侧。

  李世民退位太上皇,但今日已经穿一身淡黄色衮龙服,头戴通天冠,神色平静坐在一侧的平陛之上。

  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跪在大殿中央的李象身上。

  一身淡黄色的九蟒九章服,双膝跪倒在地上,手持玉笏,肃然躬身。

  内外百官全部神色肃然,眼神轻轻地落在了礼部尚书李袭志的身上。

  李袭志站在群臣左上,手持圣旨高声道:“惟永惟元年,岁次已酉,三月丙辰,朔初一辛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大宝曰位,实在于丕承。

  万邦以贞,由建于明两。

  朕既宁鸿业,祗严永图,恭惟七鬯之主,岂舍人神之望。

  皇长子象,天假聪明,生知仁孝,君亲一致,孝悌三成。

  知子者父,允叶于元良。

  以长则顺,且符于旧典。

  宜膺择嗣之举,俾受升储之命。

  可皇太子。

  钦此。”

  群臣手持笏板,同时叩拜道:“臣领旨,陛下万寿无疆,太子千秋无期。”

  李承乾从丹陛之上站起。

  李世民也同时站了起来。

  两个人同时走下丹陛,来到了李象身侧,然后同时从身后的太常寺卿赵元楷手里的托盘中拿起白玉九旒冕,同时戴在了李象的头上。

  李世民率先开口道:“皇太子象,尔日后务必克明峻德,恢纂鸿休,宏三王之教谕,建万国之元良。”

  “孙儿领旨。”李象轻轻向前躬身。

  李承乾最后开口道:“皇太子象,天下之大,济道化措,善理纲举,方有所成,尔日后务必勤精学业,梳理内外,致理平之化,继盛世之业。”

  “儿臣领旨。”李象终于沉沉的叩首在地。

  “礼成。”李袭志转身看向群臣,道:“皇太子升座,群臣叩首。”

  “太子千秋无期!”

第467章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根本矛盾

  李承乾坐在丹陛上。

  李世民坐在平陛左侧。

  李象坐在丹陛下的短榻上。

  宗正寺卿李百药站在李象左侧,面对群臣高声道:“惟永惟元年,岁次已酉,三月丙辰,朔初一辛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祗膺诏册,光启储闱,展至性于三朝,承本枝于百代。

  宗祏永固,神人以和,四岳仰维嵩之高,百川承少海之润。

  册皇次子厥为雍王,册皇三子玖为燕王,册皇四子隅为代王,册皇五子善为相王,册皇六子纇为寿王。

  册皇长女永康郡主为永康公主。

  光绍前典,惟怀永图,神人允谐,动植咸赖。

  钦此!”

  李厥,李玖,李钰,李善,李纇五个几岁孩童肃穆如大人一般,齐齐叩拜:“儿臣领旨,父皇万寿无疆。”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自己的五个小儿,平静的开口道:“尔等日后务必友敬兄长,关爱百姓,勤读诗书,以成博识,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儿臣领旨,谨遵父皇教诲。”五个小儿齐齐叩首。

  “平身吧。”李承乾摆摆手,五个儿子这才起身,站在了李象左侧的丹陛之下。

  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看向一侧的于志宁。

  于志宁拱手站出,看向群臣,手持圣旨,开口道:“惟永惟元年,岁次已酉,三月丙辰,朔初一辛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明两之重,实固宗祧;辅导之职,莫先师保。

  是以吕望、召奭,胜芳于有周;叔孙、元成,继美于隆汉。

  尚书右仆射李勣,可太子少保。

  中书令褚遂良,可太子左庶子。

  吏部尚书唐俭,可太子中庶子。

  太子詹事来恒,可太子右庶子……”

  皇帝册封太子,诸王,布设东宫诸官。

  宋国公萧瑀为太子太师,韩王李元嘉为太子少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射李勣为太子少保。

  来恒为太子詹事,宇文仲方为太子少詹事。

  苏均为太子家令,独孤大宝为太子率更令,长孙涣为太子仆。

  李延寿太子中舍人,赵持满,高真行,封言道为太子舍人。

  陆彦远为太子洗马等等。

  ……

  长孙无忌神色平静的站在一旁,一条又一条人影站出,然后沉沉的叩首在地。

  皇帝原本是要将韩王李元嘉升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升为太子太师,以李勣为太子少师,褚遂良为太子少傅,来济为太子少保。

  当然,这些都是虚职。

  几人不过是给太子偶尔授课而已。

  但是,皇帝要让吏部尚书唐俭,检校太子左庶子。

  这一条,就有些敏感了。

  尤其是对长孙无忌而言。

  唐俭年纪大了,过两年就要致仕了。

  皇帝如果还要保留唐俭的太子左庶子,那么皇帝就可以通过唐俭对吏部侧面进行影响。

  又或者,皇帝如长孙无忌所想,让柳奭为吏部尚书,但是同时让他检校太子左庶子。

  那么事情就麻烦了。

  柳奭起码会在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中立。

  长孙无忌微微低头,吏部尚书本身就应该听皇帝的,这没有问题。

  但是,皇帝初登基,对江南士族用的太多了。

  甚至还有对河北世族重用的打算。

  虽然皇帝已经在极尽的收敛了,但是关中的那些老兄弟们,有太多不满了。

  所以,他们才希望能够通过吏部,保证自己人的利益。

  皇帝让杜荷检校雍州别驾,每到年底就要清理一遍长安城诸家中的不良子弟,这让很多人隐隐感觉不安。

  更别说还有传言,皇帝要开殿试。

  等等很多事情,虽然现在都是传言,但是已经很多人不安。

  不知道多少人找长孙无忌去闲聊。

  看似闲聊,但实际上还是在探问他的态度。

首节 上一节 458/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