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68节

  “松赞死了。”李承乾站在东偏殿中,洗手净面,然后才看向阅读奏本的长孙无忌。

  奏本是李君羡从通天河送回来的,吐蕃正式向大唐通报,吐蕃赞普松赞病逝,新一任赞普芒松芒赞即位。

  吐蕃的送丧信使还在路上,李君羡早一步将消息送了回来。

  长孙无忌将奏本放下,然后才看向李承乾道:“奏本写的,松赞是在五月初四病逝的,但臣怎么感觉,他有种早就人没了,现在不过是一切收拾妥当,才向天下四方发送消息的感觉。”

  “秘不发丧,吐蕃人的一贯手段了。”李承乾平静的走到了御榻上坐下,微微抬手。

  长孙无忌走到了左侧跽坐下来,然后才看向李承乾道:“若是如此,那么这一次松赞病逝,我们就没有任何可趁之机了。”

  “嗯!”李承乾点点头,平静的说道:“如今大唐本来便已经转身向东,松赞病逝的消息传来,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吐蕃不会有动作了。”

  “是。”长孙无忌微微颔首,芒松芒赞算起来年龄不过三岁,起码十年之内,吐蕃都要为了消化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忙碌了。

  长孙无忌突然抬头,低声说道:“陛下,若是如此,吐蕃人恐怕会要求公主返回吐蕃。”

  “这是必然之理。”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皇妹是吐蕃大妃,她哪怕仅仅是回去,也能足够的让大部分人心沉静下来,所以,这一次,吐蕃人怕是有着非皇妹不回的打算。”

  “那么陛下?”

  “看皇妹自己的意愿吧。”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这一次吐蕃人来,恐怕带来的不仅是松赞自己的死讯,恐怕还有芒松芒赞的祖母芒妃墀嘉殉葬的消息。”

  大唐自李承乾以来,彻底的废除了人殉,但吐蕃没有。

  上一次吐蕃国使韦·达玛仁增来长安的时候,李承乾就隐晦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文成公主回吐蕃可以,但芒妃墀嘉得死,这样文成就能够以芒松芒赞嫡祖母的身份生活在吐蕃。

  “朕之所以不愿意皇妹回吐蕃,就是因为害怕她在松赞干布死后,被人强行殉葬而已,如今松赞的事情已经定下,只要芒妃墀嘉确认已被殉葬,那么朕就不会再拦着她会吐蕃了。”李承乾神色出乎长孙无忌意料的平静。

  “若是吐蕃人不受规矩,在公主回去之后,强行以公主要挟大唐,怎么办?”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抬头。

  “让江夏郡王增兵通天河吧。”李承乾淡淡的开口,说道:“朕让李君羡始终屯兵在通天河,不就是为了随时可以杀往吐蕃吗,如此之下,有大兵在外,有皇妹在内,这样在大唐攻伐高句丽的时候,吐蕃就不会出任何意外,至于未来。”

  李承乾起身,朝着殿外而去:“未来,朕会灭了吐蕃,亲自迎她回长安!”

  长孙无忌轻叹一声,沉沉拱手。

  ……

  立政殿。

  李承乾平静的步入殿内。

  武媚娘正在帮助皇后将微醺的李象,李厥和李隅等人,安置妥当。

  最后才跟在皇后身后,对着李承乾福身道:“陛下!”

  “今夜有劳婕妤陪公主休息了。”李承乾对着武媚娘点点头,然后走过去,拉着一身皇后翟衣的苏淑走向内殿。

  苏淑一脸羞红,但却被李承乾紧紧拽着手腕拉进内殿。

  帷账垂下。

  红烛摇曳。

  片刻之后,躺在西殿睡下的武媚娘脸上一片羞红,眼中带着一丝难以压抑的渴望。

第566章 明空师太,许久不见了

  五月二十九,帝幸终南山。

  祭祀太上道德真君。

  追封尹轨,杜冲,岐晖,于章等十几位楼观道真人三洞法号。

  其中最末尾为袁天罡。

  ……

  终南山下,御驾返回长安。

  御乘之内,长孙无忌依旧有些不敢相信的看向李承乾道:“陛下,为何袁天罡也在被追封的名单之列?”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奏本,看向长孙无忌,笑笑说道:“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安抚道门,毕竟袁天罡在世的时候,也是一名道门有名的真人,他假死之后,又多潜藏在终南山,朕追封袁天罡是告诉道门,朕没有追究道门隐庇袁天罡之罪的意思。”

  长孙无忌缓缓点头,然后又问道:“那么除开表面上的理由,陛下还有什么想法?”

  “那就是让一些人疑心袁天罡还没死。”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低声说道:“舅舅,杨豫之死了。”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点头道:“是!”

  百骑司派人去了弘农,收买了伺候杨豫之的侍女。

  杨豫之本身就是因为这些婢女之事,被流放出京的,所以哪怕是受到了严惩,但在回到弘农之后,杨豫之依旧死性不改。

  对于手下的婢女非打即骂。

  甚至打死了好几个。

  可惜,那些地方在弘农深山里,弘农杨氏将消息封锁的很死。

  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自然也没法管。

  所以,最后两名被收买的婢女在勒死杨豫之之后,逃入深山再也不见了踪影。

  “但,消息没有传到长安。”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眼神微微眯了起来,低声道:“舅舅,这件事情,安德郡公到现在还不知情。”

  “陛下的意思,是杨氏将消息藏了起来,故意不告诉安德郡公……秘不发丧!”长孙无忌顿时一惊。

  “杨豫之虽然被流放,但他终究是安德郡公的儿子,哪怕是他给安德郡公已经留了一个孙子,但他死了,安德郡公哪怕是自己不回去,也得派人回去看看,更别说还有公主。”李承乾低头,轻声冷笑:“或许,是他们觉得是袁天罡杀了杨豫之。”

  “袁天罡?”长孙无忌惊讶的看着李承乾,忍不住的问道:“怎么会牵扯到袁天罡身上。”

  “或许他们觉得杨豫之不是被两名婢女勒死的,他们怀疑在那两名婢女的身后还有人。”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沉吟下来。

  杀了杨豫之的,就是李承乾。

  因为杨豫之变相的导致了先帝之死,所以他必须死。

  “杨家没有怀疑到陛下身上,所以他们怀疑到了袁天罡的身上,他们怀疑袁天罡没死。”长孙无忌有些明白了过来。

  “也不一定就是袁天罡。”李承乾淡淡的摇头,说道:“袁天罡假死那么多年,手下必然有几个真正的亲信,杨家想要接管袁天罡留下的力量,自然难免要和一些人起冲突,甚至杀几个人。”

  “他们害怕他们和袁天罡有关的事情,被陛下知道。”长孙无忌缓缓点头,杨豫之的死,一旦被朝中所知,开始调查,万一调查到袁天罡手下的身上,查出袁天罡和杨家的人有关,那杨家的麻烦就大了。

  “现在的他们,最怕听到袁天罡三个字,所以朕正好闹一闹,让他们心里更紧张一些。”李承乾眼神冷了下来,说道:“正好,看他们和那波人闹的大一些,同时,我们的人也可以潜入进去,必要时候,还可以派人假做袁天罡还活着的迹象。”

  长孙无忌终于听明白了。

  皇帝是要让弘农杨氏的人相信袁天罡还活着,这样他们做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太在皇帝身上,做事也容易露出破绽。

  皇帝也就能够更好的摸清弘农杨氏的底细。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赞叹的点点头。

  李承乾笑笑,道:“走一步看一步吧,朕还是希望看到他们在关键时刻能收敛,这样天下安定,才是天下之幸。”

  “陛下仁德。”长孙无忌微微低头,然后他又小心的问道:“臣听说陛下下旨让太常寺筹备萧氏女入宫之事?”

  “嗯!”李承乾神色认真起来,道:“舅舅,今年夏天的雨水不少,甚至河南,齐鲁,还有河北的很多地方都遭了灾,遭灾就要救灾,救灾便需要粮食,萧氏入宫以后,江南的粮食就能够运往北边,用来救灾。”

  如今的江南世家,顾陆朱张虞魏孔贺,虽然各有风流,但依旧是以萧家为主。

  或者更准确的讲,萧家是所有江南世家当中,和关陇门阀结合最深的。

  “另外,有些事情,也到了该下狠心的时候了。”李承乾侧过身,看向了车窗之外。

  长孙无忌一愣,脑海一转,脸色轻轻一变,随即低头道:“是!”

  看着远处的长安城,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一会儿舅舅自己回宫吧,朕去感业寺一趟,去探望一下皇贤太妃,父皇的后宫诸妃中,只有她是自愿皈依佛门,然后诚心为父皇祈福的,这一点,朕心中很是感念。”

  先帝离世之后,先帝诸妃为了自己未来的去向,很是闹出了一些事情。

  但只有皇贤太妃郑氏,是主动愿意前往感业寺出家,为先帝祈求冥福。

  李承乾一开始就对郑氏格外照顾,她虽然是在感业寺出家,但实际上她的内外行止都不受控制,甚至她的家人,只要前往感业寺,就都能够见到她。

  或者更准确的讲,郑氏才是整个感业寺的主人。

  这件事情长孙无忌早就知道。

  皇帝探望郑氏,是感念郑氏的诚心,也是对先帝的一种孝道。

  “是!”长孙无忌感慨的点点头。

  ……

  感业寺中,李承乾从内院走出,神色感慨的在感业寺四处游览。

  来感业寺一年,郑妃越发的清静,对佛法的理解也越来越精湛。

  实际上这一年时间,便是郑妃自己家人都很少能见到她。

  不知不觉中,李承乾已经来到了西偏殿。

  在感业寺出家的先帝嫔妃中,位分不低的才人美人有好几位,李承乾都让人送去了各种赏赐。

  如今在感业寺,不比在宫中,诸般事物都匮乏很多。

  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她们都能见自己家人一次,但说实话,对于这些从宫中出来的先帝嫔妃,便是她们的家人,也未必愿意来见他们几次,更别说是给她们什么钱财了。

  所以李承乾这一次过来,也带来少量的钱财,算是当做对她们为先帝祈福的赏赐。

  李承乾迈步进入西院,徐安在身后紧跟,手里的托盘上,放着几个钱袋。

  李承乾直接步入西厢房。

  狭长的厢房深处,徐慧跪在蒲团上,对着佛像不停的念诵着经文。

  身边一名十六七岁的小沙尼躬身站在一旁。

  见到李承乾,小沙尼吓了一跳,赶紧合十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你退下吧,朕和明空师太有些话要讲。”

  “是!”小沙尼立刻退了下去。

  李承乾走到了徐慧身侧跽坐下来,目光看向前方的佛像,合十行礼,说道:“明空师太,许久不见了。”

  “陛下!”徐慧嘴唇微微颤抖,然后低头。

首节 上一节 568/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