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67节
吴王的母亲是杨广的女儿,即便是世人再怎么说杨广那一脉和他们这一脉不是一回事,但实际上杨坚一脉本身就是弘农杨氏嫡系。
他们和大多数河东世家一样,都是当年五胡乱华时期,改名胡姓,后来又改回来的。
比如乌丸王氏,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太原王氏的分支。
这一点诸世家大族全部心中有数。
尤其,李恪的岳父汾州刺史杨誉,是杨思讷的堂叔。
观王杨雄,有两个弟弟。
一个是杨达,一个是杨士贵。
杨誉就是杨世贵的儿子。
也就是杨思讷的堂妹,嫁给了李恪。
李恪实际上是杨思讷的堂妹夫。
双方之间的关系极近。
当然,在外人的眼里,李恪更多的还是受杨广的影响太深,以至于让人们都有些忽略了他背后的弘农杨氏。
杨思讷的眼神微微的眯了起来。
他手上有先帝的衣带诏,有先帝的儿子,还有先帝的遗孀。
只要这些人能联合起来,在关键时候,足够将李恪送上至尊之位。
当然,李恪虽有很深的弘农杨氏的血脉,但再怎样,也不如弘农杨氏自己占有天下。
至于说该怎么做,杨坚已经在前面打好了例子,后人只需要萧规曹随,便可以化家为国。
化家为国。
谁不想。
春秋战国时期,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到过。
之后的彭城刘氏,还有现在的陇西李氏,以及之前做到过的弘农杨氏杨坚一脉,都是极好的例子。
杨思讷的目光轻轻地从荆王李元景的身上收回。
在他的计划当中,李元景的位置极其的重要。
他手上的衣带诏需要得到承认,李元景这位高祖皇帝在世的最长子开口,天下人至少有信五成。
这就足够了。
剩下的就是在朝中的权力斗争中选择一个合作者。
至于说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爆发。
杨思讷不急,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不可能永远和睦,只要他们爆发一次冲突,那么便有无数手段可以施展。
……
献殿之前,李承乾神色肃穆的躬身。
起身,他将手里的高香插入香炉之中。
昭陵四方,四根烟柱直冲天际。
“父皇,对高句丽的战事已经开始。”李承乾看着眼前的灵位,轻声道:“很快,高句丽便不复在这世上了,用不了多久,东岛便会彻底的归入大唐,那个时候,便是儿臣全力向西的时候,踏平西突厥,灭吐蕃,进天竺,然后向波斯和大食。”
一副宏伟的图画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李承乾的眼前。
李承乾轻轻低头,继续说道:“平灭高句丽之后,儿臣便会以大胜之威,清理朝中隐患。”
朝中隐患,什么隐患。
自然是隐田和隐户的事情。
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那么他将大唐治理成盛世的速度将会被极大的拖延。
甚至说不定到他死都不一定能完成。
当然,隐田和隐户事关重大,他如果全面开战,那么天下世家群起反对,那他就是下一个杨广。
所以,他只能选择一个足够强大的目标开刀。
然后以他们的血,来震慑他人,最后缓慢的推进隐田和隐户之事,这个时候就不能太急了。
而这个目标,便是弘农杨氏。
杨思讷已经踏入李承乾的陷阱当中。
可怜的他,却还一无所知。
他做的越多,将来反噬到弘农杨氏身上的时候,一切也就会越剧烈。
这样,李承乾才能以谋反的名义,清查弘农杨氏的隐田隐户事。
才能给天下百姓,还有跟在他身后的人以足够的利益,然后跟着改革的惯性,将天下治理的更加昌盛。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从昭陵之上,望向整个天空。
碧空清澈。
长去万里。
……
御驾在朱雀门侧落下。
皇帝乘御辇入太极殿。
太极殿大宴群臣。
一身的黑色衮龙袍被换下,李承乾换上了赤黄色衮龙袍。
皇后坐在侧畔。
诸王,还有百官齐齐拱手道:“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抬手,群臣这才肃然站立。
李承乾看着众人,举起酒杯,点头道:“这一年诸卿辛苦,今日朕以盛宴款待诸卿,宴后有丝绢赐下,送入诸卿府邸,诸卿今日可痛饮美酒,一醉方休。”
“多谢陛下!”群臣齐齐起身,然后举起酒杯。
“来,饮!”李承乾笑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饮!”群臣齐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李承乾抬手,高声道:“舞!”
一声落下,四十九名千牛卫手持刀盾,步入大殿之中。
秦王破阵,刀光演杀。
整个大殿之中,逐渐的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演武之中。
不少人眼中不由得闪起一丝缅怀之意。
秦王破阵舞。
先帝亲创的战舞。
不知不觉中,先帝已经离世一年了。
整个天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少数几个人凛然惊醒,忍不住侧身微微看向坐在丹陛之上欣赏秦王破阵舞的皇帝。
随即,他们全部低下了头。
……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闪烁进退的刀光,眼神不由得迷离起来。
以一人之身,坐三千万人之上。
一句如履薄冰,远远难以形容他的艰难。
自从先帝归葬之后,李承乾便小心的开始种种布局。
先是让诸相巡查地方,压制地方世家,减少地方矛盾。
同时检阅诸军,收拢十六卫人心。
然后将杨师道从吏部尚书的位置上踢下来,留出吏部尚书的位置,让关中诸家留心这个位置。
当然,最后这个位置实际上是被长孙无忌拿到了。
关中诸家的人怨也在长孙无忌的身上。
又将袁天罡彻底的逼出来,让长孙无忌的目光彻底的落在袁天罡和弘农杨氏的身上。
最后,高句丽大战开始准备。
军功,财富,一下子又将相当多的人心给引了过去,
不知不觉中,先帝病逝这段时间的过渡期,已经过去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先帝病逝之后,诸王,功臣,武将,百官,世家,还有地方豪族,本来应该蠢蠢欲动,多少闹出一些事情来表示对新皇的不认可,但这些,全都被李承乾在刻意的布局之下化解了。
坐在御榻上,李承乾隐约能够感受到一股股的人心流向,但没有一个是直接冲着他来的。
便是坐在不远处的杨思讷,他的目光也更多的是在长孙无忌的身上。
对于李承乾这个皇帝,没有人敢直接发起挑战。
因为他如果说一句拖下去斩了,很有可能是真的就斩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李承乾稍微侧身,张阿难拱手,然后快步的从侧畔走出大殿。
随后,一本奏本已经被拿了进来,放在了李承乾眼前的桌案上。
李承乾打开看了一眼。
他的眼神有一瞬间的震惊,随即笑笑,继续转身于群臣享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