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57节
永远不息。
……
嵩山脚下,刘德威听过长孙无忌所说,满脸惊讶。
看着御乘从侧畔而过,刘德威忍不住的沉沉拱手。
御乘之内,郑霜儿看了一眼车外,然后才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为何提前让司空人告诉彭城郡公,这事就算不提前说,也没有什么吧?”
李承乾低头认真看着手上的奏本,然后才淡淡的说道:“现在让他知道了,他能够感谢朕一次,等到明年正旦和他说了之后,他便还需要感激朕一次。”
郑霜儿满脸不解,她不信李承乾做事这么简单。
李承乾放下奏本,然后轻叹一声道:“彭城郡公所代表的从来就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从贞观而来的朝中重臣,他们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到十几年间逐渐致仕。”
郑霜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道:“阿耶也已经五十三了,再过十年就六十三了。”
别看如今朝堂上,六十多的七十多的人官员不少,但实际上这些已是少有的身处高位的重臣。
随着李承乾位置的逐渐稳固,他会更多的启用年轻人。
这些老臣心中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年龄逐渐到位置之前,他们的心中难免复杂。
“现在这时候,彭城郡公成了宰相,实际上就在等于告诉他们所有人,只要为朝廷,为朕效力的足够久,那么接下来,谁都有成为宰相的机会。”李承乾轻叹一声,道:“哪怕这仅仅是一个梦,也足够他们安心的走完最后一段路。”
郑霜儿轻轻点头。
李承乾抬头看向车外。
外面隐约传来了长孙无忌的声音。
很多事情,甚至就连长孙无忌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这一次东征高句丽,实际上山东士族在里面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更多。
刘德威不仅仅是贞观以来的老臣,同时也是山东士族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徐州地处河南,齐鲁,淮南,甚至还有江南的关键要地,人脉往来也有沟通南北之效。
以他为宰相,不仅能够让南方世家归心,也能那些为朝廷效力了很多年的老臣,在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之间更加的偏向李承乾,同时作为相当的缓冲。
很多事情,随着一场场大胜,李承乾手下的亲信,会在将来十年之后,迅速的成长起来。
到时候,别说到时候,就是现在,他们也已经开始对朝中三省六部九寺的位置,充满了渴望。
辽东大胜,只是一个开始。
但仅仅这一个开始,整个朝中的格局就都要大变。
刘德敏,刘仁轨,苏定方,崔仁师,杨务廉,还有大量山东士族子弟,都会在明年年底因为军功而得到封赏。
尤其这一次东征高句丽,借用山东士族的力量将会远远的超越以往。
一旦他们因封赏而升官,他们在朝中的话语权也会增大,到时候冲突也会变多。
刘德威,就是这里面用来缓冲的角色。
……
贞观殿中。
李义府,许敬宗,裴炎三人,坐在右侧的廊柱之后,疾笔书写。
李承乾坐在御榻之上,看向站在殿中的长孙无忌道:“舅舅,此番回长安之后,要注意盯一下吐蕃,大唐和西突厥开战,一旦吐蕃介入,那么战事必然会无限拖延,这对吐蕃是有好处的。”
“是!”长孙无忌神色凝重的拱手。
“还有,波斯王子派人到了长安,暂时先不要让他们到洛阳来,舅舅好好的找人问一问大食的事情。”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朕可不想在和西突厥开战的时候,冒出一个大食人来。”
“臣明白。”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另外,明年科举依然不行,但到了后年,朕已回长安,科举不仅要办,而且还要大办,进士名额可能会接近五十。”李承乾轻轻敲敲御案,说道:“毕竟朝中两年没有科举,第三年必然要有所补偿,先将消息放出来,让百姓人家早做准备。”
“臣领旨。”长孙无忌低头之间,神色凛然。
科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稍不注意,甚至宰相都要倒霉。
杨师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后便是雍王的事情了。”李承乾目光从长孙无忌身上抬起,看向殿外,笑笑说道:“舅舅告诉豆卢家一声,让他们提早准备,明年朕回了长安,便选个好时间,将这场婚事给办了……对了,雍王府也要收拾妥当。”
“臣领旨!”长孙无忌沉沉的躬身。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向长孙无忌,说道:“年底了,舅舅也要注意身体,事情该让下面人办的,就让下面人办,不要太操心……舅舅,长久才是朕想要的。”
“臣领旨,谢陛下。”长孙无忌有些感动的认真拱手。
张阿难站在一侧,目光从长孙无忌的身上掠过,平静淡漠。
“舅舅慢行,朕就不送你了。”李承乾站了起来,认真的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际笑笑,拱手道:“陛下辛劳,臣自行便是,陛下保重,臣告退。”
“嗯!”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着长孙无忌离开贞观殿。
……
轻叹一声,李承乾转身看向裴炎,神色平静的说道:“传户部尚书阎立德,户部侍郎张大象,户部郎中王真儒,兵部尚书崔敦礼,吏部侍郎李乾祐,一起见驾,明年大军回朝,上下人等的升迁赏赐,必须要提前准备到位。”
“喏!”裴炎起身认真拱手,然后快步转身而去。
坐在一侧的李义府轻轻抬头,然后又迅速低头。
他的面色不知觉间已经凝重起来。
第643章 他李义府想要做宰相,必须要有一件大事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黑。
李义府和许敬宗一起步出端门,宫门在身后轰然关闭。
李义府的脚步突然停下,他转身看向许敬宗,微微拱手道:“延族兄,恭喜了,离相位不远了。”
许敬宗猛然抬头,看向李义府:“子美贤弟刚才说什么?”
李义府轻轻笑笑,然后转身大踏步的朝天津桥而去。
许敬宗立刻回过神来,跟着李义府一起走过天津桥。
坐上马车,他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想起李义府刚才说的话,许敬宗一时间心中心痒难忍,赶紧低声问道:“贤弟,刚才那事?”
李义府笑笑,目光看向车外。
夜色深沉,洛阳宵禁已起。
长街上只有远远巡逻的金吾卫和他们这一行马车了。
这个时候,李义府才平静下来,然后轻叹一声道:“司空久不在洛阳,很多事情,他都没有能够察觉得到。”
许敬宗眼神瞬间紧了起来。
随即,他很肯定的摇头道:“陛下没有对司空下手的想法,这一点为兄很肯定。”
李义府轻轻点头,说道:“司空是陛下稳定天下最大的助手,陛下又如何轻易会对司空下手。”
眼神幽转,李义府将心里的最后一句话咽了回去。
皇帝在没有找到能够取代长孙无忌的人之前,自然不会轻易对他下手。
但是,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不过说起刚才的事情。”李义府稍微停顿,说道:“小弟的意思,是说司空有些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什么东西?”
“田地!”李义府轻叹一声,目光看向车外,轻声说道:“这一次大军回朝,除了官位升迁以外,勋,散官,钱帛,还有田地……尤其是田地。”
“这有什么问题吗,刚才在殿中,陛下已经安排的十分妥帖了。”许敬宗谨慎的抬头,脑海中却忍不住的回忆刚才之事。
皇帝特意将吏部,户部,兵部的人召集在一起,专门商量为明年的事情做准备。
官职好说,根据军功调遣便是。
钱帛也不难,皇帝已经安排户部去计算数目,然后让少府监去铸钱。
最后是田地的事情,让户部根据立功将士的户籍,在地方安排没有授田的空余田地,去授给立功将士。
李义府轻轻摇头,看了许敬宗一眼,说道:“你老兄也是世家上等之人,怪不得对这种事情不明白。”
“愚兄钝拙,还请贤弟赐教。”许敬宗认真拱手。
李义府抬头,轻声道:“延族兄,户部是根据地方州县的上报进行安排的,但是地方州县上报名单上的空余田地,你确定它们真的就是空地?”
许敬宗一愣,随即脸色微微一变。
“不仅如此。”李义府摇摇头,说道:“空不空是一回事,就算是空了,你确定就足额吗?”
许敬宗直接摇头。
隐田,倾田,这种事情,不过是地方常态罢了。
“司空就在长安,关中的田地虽然隐侵不少,但说实话,就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又多是权贵之家,彼此隐侵又能有多少。”李义府轻轻摇头。
关中的田地是最直接关系长安粮价的。
如果关中赋税不足,到了春夏,长安粮价必然飞涨。
这种事情下,皇帝一眼就能够看的出来。
当然,如果是某个被蒙蔽圣听,甚至于不愿意听民间声音的皇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司空察觉不到天下之变。”李义府轻叹一声,说道:“并州地狭,河北赋重,江南偏远,剩下的地方就不多了。”
“河南,荆州和淮南。”许敬宗紧紧的咬着牙。
“从军前刚刚厮杀回来,好不容易立下军功,又好不容易得勋得爵位得地,可最后却发现,没有地,你猜那些军中的厮杀汉会怎样?”李义府神色严肃起来。
如今的大唐,除了关中和并州,其他地方的土地,账面上还算充裕,所以基本上是实封。
尤其是军功。
当年李靖灭东*突厥,授实封四百户,另有永业田三十顷,这些都是实际到手的。
可如今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