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8节
他们来到长安之后,少不了向诸位重臣行礼,尤其是最近风头最盛的魏王。
但偏偏,少了太子。
现在,报复来了。
第9章 吐蕃赞普,他还能生育吗?
太极殿,御座之上,李世民有些诧异的看向李承乾,目光扫了禄东赞一眼,随即笑着点点头道:“太子有什么问题,直说。”
“喏!”李承乾持笏拱手,然后转身看向禄东赞,冷声道:“大相,本宫这里有几个问题,还望你如实回答。”
“殿下请问。”禄东赞微微躬身,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有种身在公堂的感觉。
李承乾神色漠然下来,淡淡的问道:“本宫听说,在数年之前,吐蕃赞普便已经育有一子?”
禄东赞心里顿时就是一个咯噔,随即他赶紧说道:“不敢欺瞒太子,赞普与蒙妃确有一子,如今八岁,但仅有此一子。”
殿中群臣的神色不由得凝重下来,大唐公主嫁入吐蕃,虽然是正妃,但之前有个八岁的儿子,就有些难堪了。
毕竟大唐要嫁的公主,年龄也没多大。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道:“敢问大相,赞普之父,有几子?”
禄东赞一愣,这是什么问题,但他还是赶紧回答道:“回殿下,赞普之父,只有赞普一子。”
“那么赞普的祖父呢,他有几子?”李承乾目光刀一样的扫向禄东赞。
禄东赞眉头顿时就紧皱了起来,他的心不由微微一沉,他知道李承乾这个问题绝对不对劲,但怎么不对劲,他一时间却也说不上来。
“回殿下,赞普祖父,有两子,不过长子早夭。”禄东赞小心的抬头看向李承乾。
就见李承乾淡淡的笑笑,说道:“那就是三代单传了……哦,不,说不定是四代,敢问大相,赞普曾祖有几子?”
“回殿下,臣记不得了。”禄东赞顿时满脸为难的摇头,说道:“彼时,吐蕃政权尚未统一,有多代传承,但吐蕃王室传至赞普,也已经有三十二代,五百多年,王室支脉亦有不少。”
李承乾平静的摇摇头,说道:“本宫的意思不是这个,本宫的问题,是吐蕃赞普,他还能生育吗?”
李承乾突然的转折,让殿中不少人一愣,随即忍不住的想要发笑,但这个时候,他们敏锐的目光却发现站在最前面的几位宰相和尚书,都没有发笑的意思,甚至神色凝重。
神色凝重?
所有人不由得愕然,但随即,敏锐的他们,脸色同时跟着沉了下来。
刚才太子问的很清楚,松赞干布已经有一个八岁的儿子。
而且仅有这一个。
而吐蕃王室几代以来,都是一脉单传,哪怕曾经有一个生育二子的,也早早就夭折了。
若是大唐仅仅是嫁个公主过去,暂时的稳住边疆,那倒也罢了,但是大唐嫁公主,图谋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若是大唐的公主,在吐蕃能有个一儿半女,那么将来大唐和吐蕃的关系能和善多年。
但若是吐蕃国主终生都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不是大唐公主的儿子,那么将来不仅大唐和吐蕃之间关系将会重新面对紧张,甚至就连在吐蕃的大唐公主,日子也会变得难过很多。
如果真的是这样,大唐就亏了。
……
禄东赞何等人也,李承乾最后一个问题,他立刻就听出了这里面滔天的凶险。
现在他算是彻底明白了李承乾这位大唐太子的厉害。
而他们不过是稍微涉及到了一点大唐的夺嫡之争,立刻就被凶狠的报复了过来,而且很疼,很疼。
禄东赞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沉沉叩首道:“殿下所言有差,赞普如今年不过二十三岁,已有一子,这意味着赞普将来必定子嗣绵延,福泽万世。”
“二十三岁,只比本宫大两岁啊!”李承乾抬头看向禄东赞,平静的说道:“且行且看吧,若是三五年来,松赞还是没有能和公主诞下子嗣,那么便请他到长安来一趟,让大唐的名医,替他诊治一番吧。”
禄东赞嘴角不由得一抽,面色肃然的拱手道:“不敢麻烦大唐,吐蕃自有……”
“便如此吧。”御榻之上的李世民突然开口,直接定下此事,同时说道:“再有七年,便是我大唐立国三十年之时,告诉松赞,那个时候,他必须带朕的外孙来长安觐见,若是没有……”
“外臣领命!”禄东赞脸上突然满是笑容的躬身,同时说道:“赞普必定会为陛下带来一位外孙。”
李世民淡漠的点点头,看向下方,说道:“大唐与吐蕃的婚事,至此定下,礼部,民部,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少府寺统一商定婚聘礼节诸事,梁国公统摄诸事,太子和赵国公随时监督。”
“臣等领命!”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唐俭,李孝恭,窦诞,李道宗等人齐齐持笏领命。
李世民抬头,看着禄东赞,认真的说道:“朕希望大唐和吐蕃能够万世友好,齐心一致,希望吐蕃不要让朕失望。”
“是!”禄东赞沉沉的躬身,他现在已然明白,大唐对吐蕃的戒心,因为太子的刚才那句话已然再起。
不仅将来吐蕃在西域的谋划需要更加小心,甚至于如果一旦赞普无法和公主诞生子嗣,那么大唐绝对会想办法介入到吐蕃事中。
这也意味着禄东赞这一次请婚,已经很难达到原本的目的了。
而这一切最初的原因,便是因为他们在来到大唐之后,只拜会了魏王,而没有拜会太子。
如今,便成了太子立威的目标。
御榻之上,李世民心情也没有太好的点头道:“好了,今日便到此,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群臣齐齐俯首。
御榻之上,皇帝已经走了下来。
从李承乾的身边走下。
直入太极殿东厢房。
……
朝会已散,群臣排列出太极殿。
离开太极殿,群臣各有去处。
门下省和中书省俱在太极殿两侧,甚至司空府也中书省东侧,但其他人需要各去官廨。
此时,其实已经不再太注重礼节了。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向前缓行。
群臣当中,即便是再急的人,这个时候,也不敢超越太子。
今日,仅仅是一句话,赞普还能生吗,便为大唐日后介入吐蕃,留下了引子。
太子,在休养了大半年之后,重新出手。
精准狠辣。
太子依旧是那个令群臣敬畏的太子。
“皇兄!”李泰不知道什么时候追到了李承乾的身侧,甚至行走之间,还超他一步,侧身看向李承乾问道:“皇兄如今身体痊愈,不说何时,你我兄弟猎马比试一回。”
李承乾停下脚步,平静的看着李泰,眼神中没有仇恨和愤怒,只有平静。
无声无息之间,阎立本,杜楚客等人,已经来到了李泰身后。
同样的,李安俨,于志宁,张玄素等人,也来到李承乾身后,甚至还有更多东宫的官员,也逐渐的回到了李承乾身后。
东宫的人心已经初步重聚。
而眼下,气氛也逐渐的紧张起来。
第10章 太宗皇帝,是最要脸的
太极殿广场上,李承乾平静的目光越过李泰,越过阎立本和杜楚客,越过更多的朝臣,落在更后方太极殿门口,他轻声说道:“青雀,你没有看到吗,魏相他回去找父皇了?”
李泰脸色顿时一变,瞬间转身,身后的群臣之中,不见魏征的人影。
魏征,在李承乾断腿之后,虽然没有一次去过东宫,但却不停的喝止群臣,不得胡乱议论储君之事。
私底下虽然管不住,但在明面上,没有人敢说妄言一句。
但凡有冒犯的,立刻就会被魏征给撵出朝堂。
甚至于魏征还亲自上书皇帝,虽然没有什么效果,但态度在那里。
所以,整个朝堂,表面上还是宁静的。
如今虽然已经散朝,礼节要求没那么重要,但是李泰的行为,但凡行差踏错,立刻就会被魏征弹劾。
谁让他谋储呢。
李泰嘴角微微抽搐,转身看向李承乾,脸上勉强挤出笑容,同时说道:“青雀只是在关心皇兄的伤势,没有别的意思。”
“没有吗,青雀,父皇之前说的让你多搀扶皇兄的话,你是全忘了啊!”李承乾轻叹一声,摇摇头道:“父皇还说,让你多帮你皇兄多分担一些事情,这话你可能没在意,但为兄都记着呢……长史,传孤令,三日之后,东宫恢复常事。”
“喏!”于志宁肃然拱手。
“三日后,请诸学士于东宫授课;行文中书省,将需要东宫处置的公文移送过来;派人至尚书省,若有不服之事,请至东宫。”李承乾轻飘飘的一句话,身侧四周的群臣,全部都肃然躬身道:“喏!”
东宫行事,授课,处政,还有听诉。
尤其是听诉,更是要命。
授课,不过是东宫的几位庶子,崇文馆和弘文馆的学士,还有太子詹事少詹事,给太子教学,讲授处学之道。
处政,是中书省将经过挑选后的少部分公文,送到东宫来,由太子和十数名东宫属官来处理,学习将来治政之道。
这些都不要紧,真正要紧,乃至于要命的,是最后一条,听诉。
贞观十年,皇帝下诏:今后凡有诉讼,经尚书省判决不服,则上启东宫,由太子裁定。如果仍然不服,则上奏到朕这里。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十二卫,天下三百六十州,一千五百五十七个县,每日不知道有多少摩擦事情,多少矛盾。
一般情况下,地方能处理的,不会报到长安。
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十二卫,内部能处理的,绝对不会闹到尚书省。
尚书省能够处理的,绝对不会闹到太子的手里。
而一般来讲,真的要落到太子手里去处理的诉讼,绝对不会是小事。
有的是真的麻烦事,有的则可能是要命的事情。
每一个官员,难免会被人弹劾。
若是在三省六部之间处理掉,那就都不是事,但如果落到太子手里,就等于太子拥有了处置他们的权力。
东宫左中右三庶子,东宫詹事少詹事,中舍人,舍人,无数臣属,如果真动起来,整个朝堂都会紧张起来。
有了这封圣旨,太子便拥有了监察百官之权,东宫真正的力量就会横行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