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88节
“是!”杨务廉神色肃然起来,说道:“投石车还好,但是弩弓,或者叫弩车,威力越大的弩车所需要的船只体型就越大,甚至能够一弩直接将对方的船只贯穿,如果还带着绳子,那么就能够利用体型拖垮对方。”
“但想要制造这种大型的弩车并不容易。”李承乾明白杨务廉的意思,然后看着身下的这艘大船,说道:“这种大船,造上三十艘,便已经足够杨卿升任将作少匠了。”
“殿下说笑了,臣资历浅薄。”杨务廉脸色微微苦笑。
“怎么,将作监有人给你难看了?”李承乾的脸色沉了下来。
“难看倒是不至于,无非就是做事稍微拖拉一些,倒也没有大碍。”杨务廉抬头,勉强笑笑。
李承乾轻叹一声,然后认真说道:“将作监其实多是忠心于陛下的人,当然,若是有人不适合在将作监,孤就令吏部直接将人调走,同时卿若是有什么推荐,吏部那里考核之后,也会很快任用。”
“多谢殿下。”杨务廉长松一口气,然后沉沉拱手。
“不必担心,孤相信,在正事上,不会有人故意做什么,但是阎大匠,阎少匠在将作监耕耘多年,也难免会有人多乱想什么,不过在将作监,卫尉寺卿姜行本还有一些旧部,卿有事可以多找他们商量一些。”
稍微停顿,李承乾感慨说道:“其实,若是将作大匠阎立德在,反而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可惜了……”
现在将作监做主的,只有将作少匠阎立本,他这个人多少有些小气了。
“无论如何,造船之事乃是朝中大事,任何人有明显阻碍,卿是从六品的将作监丞,可直接弹劾。”李承乾的神色冷冽起来,如果只是内部的拉帮结派,相互拖一拖后脚都是小事,一旦到了上奏弹劾,那就是抄家灭族的事情了。
“是!”
……
天色黄昏,东宫之内。
李承乾翻身下马,然后平静的朝着丽正殿走去。
站在殿中,李承乾张开双臂,两名从苏家带来的侍女帮助李承乾解开外袍,随即一身的藤甲展露了出来。
全身的甲胄被脱了下来,李承乾这才松了口气,坐在床榻上。
四枚从腿甲膝盖处取下的两寸长弹簧,被一侧的李安俨小心的锁了起来。
如今李承乾在行走之间能够更加的自在,多亏了这四枚秘密打造的弹簧,甚至于他连骑马也没有多少的问题。
平时上朝饮宴,一般人也看不出多少异样。
这四枚弹簧是李承乾最隐秘的珍贵宝物。
好在皇帝从来也没有问过这些事情。
“以后每次离开皇宫,都需要穿这种全身的藤甲,可惜的是,这种藤甲没有用桐油炼过,不然他的防御性将能够大大的提升。”李承乾不由得有些可惜。
“没有拿桐油炼过最好,不然被人一记火箭就射中就完了。”李安俨拱手,目光慎重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笑笑,说道:“孤就是开个玩笑,不过说实话,若是能做一副轻铁甲,然后用弹簧勾连,其实也能起到作用,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轻铁甲眼下还打造不出来。”
“是!”
“另外,东宫不久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弩弓的打造,让兵部,御史台,卫尉寺,少府,都派人来看着,这种东西,丢失一件都是会要人命的。”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
“喏!”李安俨认真拱手,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什么,小心的问道:“殿下,这种弹簧能够用在弩弓……”
李承乾冷眼立刻打断了他,李安俨立刻拱手道:“臣有罪。”
李承乾目光看向前方,轻轻摇头道:“不要想,这种东西,在孤登基之前不许在外面透露出一点半点来。”
“是!”李安俨立刻躬身。
“说说吧,今日有什么事情。”李承乾拿起了桌案上的茶碗。
“洛阳传来公文,太史局认为,下月初九,时节最宜,所以宗室寺奏请陛下,下月初九,殿下纳太子良悌。”李安俨躬身,拱手道:“恭贺殿下。”
“下月初九。”李承乾摆摆手,不解的问道:“为何如此着急?”
“三月骊山遇袭,四月泽州瘟疫,五月,天象有异,陛下不得不取消封禅。”李安俨稍微停顿,摇摇头,说道:“正好六月殿下纳妃,也算是喜事一桩。”
“六月孤纳妃,七月文成出嫁,八月高阳和城阳出嫁,连续三月婚事,足够天下喜庆了。”李承乾无奈的笑笑,这些事情莫名的就联系在了一起。
“还有一件事。”李安俨神色肃穆起来,然后说道:“魏王那里,已经让赵国公请奏陛下了,他们下个月就要开始编修《后汉书》。”
李承乾难以置信的抬头,说道:“如此一来,《括地志》岂不就是要耽搁了吗,青雀难道分不清孰轻孰重吗?”
“或许魏王认为《后汉书》更加重要。”李安俨拱手,眼神之中流露出一丝快意。
如今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征伐高句丽,《括地志》暗中的重心也在这里,但李泰却要转修《后汉书》,《括地志》延迟,皇帝不知道会有多恼怒。
……
李承乾突然问道:“你刚才说,你舅舅去朝父皇请奏的?”
“是!”李安俨立刻拱手。
李承乾看着外面的夜色,轻轻的笑了:“青雀这个人,都说他文识渊博,怎么《后汉书》最重的,就是在讲外戚隐患的这件事,他怎么看不出来,难道孤的那位姑父也看不出来吗?”
“或许,他们是以为陛下和赵国公看不出来吧。”李安俨轻轻的补上一句。
李承乾顿时恍然,随即冷笑起来。
第107章 该由舅舅编修《后汉书》才对
六月初九,东宫内外布满红绸和布毯。
一身大红色蟒袍的李承乾,面色急切的朝着宫外走去,李安俨,长孙祥,独孤大宝等人紧紧跟在身后。
众人刚到东宫门前,十几匹高头大马恰好停在了东宫门前。
坐在最前马上的,赫然是一身紫袍的长孙无忌。
李承乾赶紧上前,拉住马匹,有些感激的说道:“舅舅回长安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外甥好方便到春明门去迎接。”
“陛下也是临时下诏的。”长孙无忌翻身下来,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臣参见太子。”
“舅舅就不必多礼,今日是家事,舅舅里面请。”李承乾赶紧让开道路,让长孙无忌入东宫。
长孙无忌满意的点点头,然后朝着看了李安俨,长孙祥,独孤大宝等人一眼,这才朝东宫内部走去。
长孙无忌是已故皇后的亲哥哥,太子,魏王和晋王的亲舅舅,当朝司空,赵国公,宰相。
司空是正一品的官职,远在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等人之上。
实实在在的政事堂第一人。
而且,皇帝对他的信重,还要在房玄龄和魏征等人之上。
李安俨,长孙祥,独孤大宝更是老老实实的拱手退至一旁。
甚至于于志宁,张玄素,孔颖达等人,也是拱手行礼。
长孙无忌稍微停步,李承乾这才快步而上。
“今日去郑家迎亲,谁代太子前去的?”长孙无忌一边走,一边问道。
“是滕王和赵王。”李承乾微微躬身,说道:“不过滕王和赵王年幼,由长史和二位表兄一起跟着。”
长孙祥是长孙无忌族侄,独孤大宝是独孤信的曾孙,他们都是李承乾的表兄。
长孙无忌回头看了于志宁一眼,于志宁郑重拱手,长孙无忌点点头,说道:“太子詹事处置妥当,陛下甚感欣慰。”
“喏!”于志宁沉沉躬身。
谁都知道,长孙无忌这一趟回长安是代替皇帝回来的。
泽州瘟疫,如今正在管控的关键时刻。
皇帝的一举一动,不知道要牵连多少人,东宫不过是纳一个太子良悌,长孙无忌能够回来,已经是皇帝极其重视了。
……
长孙无忌从崇德殿走入崇教殿,然后又走入丽正殿,光天殿,各处查看,最后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都是太子妃布置的吧?”长孙无忌看向一侧的苏淑。
苏淑微微躬身道:“这是甥媳的份内之事。”
“陛下夸赞太子妃有母仪之像,让臣带了一盒珍珠回来,赠予殿下。”长孙无忌看了外面一眼,一名亲卫立刻进来,将一个一尺见方的精美盒子递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才双手捧着递给苏淑。
苏淑低着头低声说道:“谢父皇恩典。”
长孙无忌退到了一旁,对着苏淑微微躬身道:“殿下请起。”
“多谢舅舅。”苏淑这才感激的看向长孙无忌。
她知道,不管皇帝有没有说那句“母仪之像”,但长孙无忌今日在东宫直接说出而了这句话,那么苏淑的位置将会更加稳固,而同样的,只要李承乾不犯错,他的太子之位也同样稳固。
“舅舅请上座。”李承乾赶紧请长孙无忌在上座坐下。
今日,不管长孙无忌是代表皇帝,还是代表李承乾的母后长孙皇后来的,他的位置都是最尊贵的。
“今日见礼的不知道?”长孙无忌抬头问道。
“是淑妃。”李承乾站在一旁,说道:“淑妃是父皇的后妃,又是郑氏的姑姑,本来代父皇见礼也是合适的,不过舅舅既然来了,外甥便……”
“不必不必。”长孙无忌摆摆手,说道:“臣代表陛下和皇后见礼,淑妃可代表郑氏诸人见礼,正好。”
李承乾身为太子,是不可能亲自到郑家迎亲去的,尤其他娶的不过是太子良悌罢了,怎么都要照顾到太子妃和苏家。
这里面的礼仪,宗正寺,太常寺,礼部是不可能允许出差错的。
当然,李承乾昨日还是让李安俨代替送了一封信过去。
……
“太子最近在忙些什么?”长孙无忌喝了口茶,看了一眼退出去的太子妃,然后才看向李承乾。
“《考工志》的事情,在北苑造船;督促吏部察查关中剑南和陇右的吏治;还有吐谷浑的骑兵调动;大理寺和刑部的一些案子,还有就是如今已经六月,马上就要七月入秋,秋收开始必须督促地方抓紧,同时避免一些盘剥百姓的陋习……”
李承乾一件件的将自己最近在做的事情和长孙无忌禀告到位。
“太子成长了。”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事,他在洛阳早就知晓,在他们这些宰相的眼里,太子关注到更加细节的朝政处理上,比他用在人心拉拢和勾心斗角上更令人放心。
因为只有他们才更知道朝政有多重,太子能够体会到这些辛苦,方才能够知道天下治理的艰难。
“舅舅谬赞了。”李承乾赶紧拱手。
长孙无忌摆摆手,说道:“魏王在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佛龛的事情,殿下知晓了吧?”
“知道了。”李承乾点头,道:“承乾这里,楼观道的真人们也选好了一片上佳的地脉之所,马上就可以修建道观了。”
说到这里,李承乾的神色顿时振奋起来。
“上佳的地脉之所。”长孙无忌顿时来了兴趣,问道:“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