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90节

  “舅舅说的没错,表面上听起来是有这个意思。”李承乾平静笑笑,说道:“但舅舅可能忽略了,皇祖父起家就是晋阳,这才有了大唐,而且外甥原本是恒山郡王,外甥未封太子前,封地就在晋北,此地也有利于外甥。”

  长孙无忌缓缓的点点头。

  “至于说稚奴。”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稚奴如今虽然年纪渐长,但他的身子骨颇为有些瘦弱,这样一个地方若是能给稚奴带来一些福气,外甥身为长兄,也是很乐意的。”

  “太子友悌啊。”长孙无忌感慨的点点头。

  这段时间,长孙无忌悄悄的比对了李承乾和李泰对几个弟弟妹妹的态度,发现李承乾要比李泰好的多。

  尤其是他经常让人带时令水果和食物,让人带去立政殿。

  太子妃也经常亲自去。

  但李泰和阎婉却很少做这些事情,最近好不容易因为要修龙门石窟的事情交流多了一些,但李泰却是在用完让人之后,就直接不理了。

  甚至于长孙无忌还能够看出李泰对李治防备的地方。

  李治才十三岁啊,甚至就连王府都没有几个人。

  这让长孙无忌很是无语。

  无漏寺遗址上,楼观道掌教尹文操真人扣手行礼:“见过太子殿下,见过赵国公。”

  “见过真人!”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同时拱手回礼,神色认真。

  整座道观都是为了长孙皇后祈求冥福为修,楼观道掌教亲自而来,这让李承乾和长孙无忌都颇感荣幸。

  “真人,道观还有什么所缺,还请直言,无忌这里能帮到都会尽力。”长孙无忌轻轻躬身。

  “国公客气了。”尹文操笑笑还礼,一边领着长孙无忌往里走,一边说道:“太子送来的那座金佛已经彻底的融掉了,其实差不多已经足够了,不过太子和太子妃又将东宫一些宫人不用带衣物拿出来抵卖,又尽了一份心意。”

  长孙无忌顿时诧异的看向李承乾,有些感动的点头道:“太子用心了。”

  “这本来就是外甥应该做的,舅舅说的哪里话。”李承乾笑笑,说道:“走吧,舅舅,一起看看,这个地方还是很不错的。”

  “好!”长孙无忌收敛神色,然后认真的参观起了整个道观。

  ……

  午时之前,长孙无忌就已经启程返回洛阳,连午膳都不用。

  李承乾转身回宫,不,他先去了宿松县公府。

  今日是太子良悌郑氏回门之日。

  李承乾按礼制是不用陪同的。

  实际上他也没有陪同。

  但是今日恰好赶上了他陪同长孙无忌一起参观无漏寺遗址,回程的路上,恰好经过宿松县公府附近。

  既然来了,就正好去拜访一下。

  宿松县公府门前,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工部侍郎郑仁基,华州功曹参军郑玄毅,右千牛卫录事参军郑玄果,还有其他十几人都站在门前迎候。

  数百名金吾卫已经将街道彻底封锁,这个时候,远处十几匹高头大马才缓缓而至。

  李承乾刚停下马,众人已经齐齐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

  “不必多礼,都是自家人。”李承乾翻身下马,然后对着郑仁泰认真拱手道:“见过岳丈大人。”

  “殿下客气。”郑仁泰稍微松了口气,然后说道:“殿下今日能够过来,郑府蓬荜生辉。”

  “本来是小婿应该来的,只是诸事繁杂……”说话之间,李承乾和郑家的一群人已经朝着门内走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清亮的马蹄嘶鸣从不远处的马厩响起。

  李承乾的目光下意识的看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一匹拴在外侧的棕色大马仰头而起,一把吊着红色剑穗的长剑露了出来。

第109章 义丰齐氏,齐知玄

  宿松县公府,后堂之内。

  李承乾和郑霜儿两人并肩站在一起,对坐在堂下的郑仁泰和岳母崔氏沉沉拱手行礼:“见过岳父岳母大人!”

  以李承乾的太子身份,整个天下,除了天地先祖以外,只有皇帝能够承受他一拜。

  郑氏众人起码是不行的。

  所以只有躬身行礼。

  等于拜堂。

  崔氏眼中闪着泪花,看向一侧的郑玄果说道:“大郎,还不赶紧搀扶太子起身。”

  “殿下。”郑玄果稍微上前,虚虚一扶,李承乾顺势起身。

  “殿下前堂请,午膳已经准备妥当。”郑仁泰也站了起来,伸手请李泰去前堂。

  李承乾侧身看了郑霜儿一眼,低声说道:“那你留在后堂,好好陪陪岳母大人。”

  “嗯!”郑霜儿轻轻福身,柔柔的说道:“妾身遵命。”

  “岳母大人,小婿先去前堂。”李承乾认真拱手行礼之后,这才朝着前堂而去。

  ……

  崔氏看着李承乾离开,这才松了口气,说道:“太子和民间传闻的很不一样。”

  “殿下人很好的。”郑霜儿走到母亲身前,轻轻靠住。

  “你啊!”崔氏目光落在女儿的眉眼之间,微微点头,说道:“阿母最担心的,就是你没法嫁个好人家,尤其是两次婚事不成,阿母才着了急,将你嫁入东宫为太子良悌,说到底,还是苦了你了。”

  “母亲说的哪里话,不知道多少人想要嫁入东宫而不成,而且太子对女儿很好,女儿的很多事情,太子都能体谅。”郑霜儿隐晦的提了一句。

  崔氏惊讶的看着女儿,说道:“太子允许你练武?”

  自家的女儿从小好武,而且身手颇为不俗,这才是让崔氏担心女儿嫁不到好人家的原因。

  而且以郑霜儿的性格,如果她在夫家受了气,那么说不好是真的会提刀杀人的。

  正是因为如此,当太子妃为太子选良悌的事情落到自己面前的时候,崔氏立刻牢牢的抓住。

  宫中的规矩是能够约束住女儿的。

  郑仁泰原本还有些犹豫的,但是崔氏一句话让他无言。

  你去给女儿找个更好的归宿,这桩婚事罢了。

  郑仁泰无语,让他找一个比太子还更适合自家女儿的,短时间内是真的不好找。

  尤其是自己女儿的年龄越来越大,眼下看起来,也只有太子良悌最合适。

  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在母亲难以置信的眼神中,郑霜儿有些羞涩的点头道:“太子说,女儿说不得日后可以保护他的安危。”

  崔氏微微一愣,随即立刻明白了过来。

  太子和魏王之间的争斗虽然这一年间逐渐的平淡了下来,但那不过是因为皇帝东巡,太子监国,而魏王跟着去了洛阳的缘故,相互之间间隔开来,彼此之间的矛盾没那么激化而已。

  但这种事情,谁知道会是怎样呢。

  尤其是她家夫君,当年还是玄武门的九大前锋之一,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李孟尝等人一起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也是郑仁泰一开始不愿意和东宫联姻的原因,甚至于他以为皇帝不会同意。

  但是后来皇帝圣旨下达,郑仁泰这才明白,皇帝是真的允许了郑家和太子联姻。

  这段时间,李孟尝,杜君绰和公孙武达可没少来打听。

  崔氏现在彻底明白了,哪怕不提父亲之事,自家的女儿一身不逊色于男儿的本事,在太子眼里,是非常有用。

  有用就好,

  崔氏的目光柔和了起来,然后说道:“你能过的好就好。”

  对于崔氏而言,太子虽然去年地位动摇,但是今年,他已经赢回了皇帝的欢心,甚至于监国三个月,朝野直接之间的评价极好。

  相比于太子,只懂得修书的魏王,却是不怎么得郑仁泰他们这班武将的心思的。

  ……

  “见过伯父。”李承乾对着工部侍郎郑仁基认真拱手行礼。

  郑仁基不仅是郑霜儿的堂伯,同样是也是淑妃郑氏的亲兄长,按礼算是李承乾的长辈。

  当然仅仅是算,便是淑妃也是如此。

  但李承乾是太子,按照礼制,整个天下,皇帝之下,就属他最大了。

  当然,话是这么说,但在实际当中,李承乾的诸般行事,会遭遇到所有人的限制。

  因为他再进一步,就是皇帝。

  所以所有人都在帮皇帝盯着他。

  “殿下客气。”郑仁基很郑重的回礼。

  “伯父不必如此,你我每日都要见面的。”李承乾不由得笑笑。

  李承乾每日早朝,郑仁基这个工部侍郎虽然不怎么说话,但都是在的。

  “十七郎也是一样在的。”郑仁基转头看向郑仁泰,他这个左金吾卫将军,一样少不了每日参朝。

  “不过总算托殿下的福气,能够站的近一些了。”郑仁泰感慨一声,他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实际的兵权而有任何的抱怨,反而看的很开。

  皇帝自己是个很有规矩的人,他们这些老臣,虽然各个掌握实权,但想要一步步的往上走,也都是需要熬资历的。

  如果不出意外,郑仁泰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坐到眼下这个位置上。

  至于说丢掉的实权,郑仁泰并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皇帝正在谋划东征高丽,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少的了他郑仁泰的。

  军功但凭马上取。

  郑仁泰有足够的把握掌握更多的兵权。

  ……

  “殿下,这位是齐知玄,光州刺史齐虞之子。”郑玄果带着齐知玄走到李承乾的身前,谨慎介绍道:“齐兄出身义丰齐氏,是郑家远亲,齐兄明年要参加下届科举,最近正好在长安……昨日大婚,齐兄厚礼,玄果这里谢过了。”

  郑玄果一番话,将和齐知玄的关系说的清清楚楚。

  郑家和齐家虽然有亲,但都是远亲。

首节 上一节 9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