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12节

  这样的盛典,可是不多见。”

  虽然朱元璋制定了明朝的礼仪章程,但是像献俘大典这样的盛事,居然从大明开国到现在都没有举行过一次。

  献俘礼是指古代军队凯旋后将所俘敌酋或首级进献庙、社及皇帝的一种军事礼仪。

  明初武功赫赫,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不忘文治,诏定军礼,构建献俘礼制。

  永乐、宣德、正统间诸帝率遵用之并不断发展完善,弘治朝时修《会典》,献俘礼制始载入典册。

  正德、嘉靖时期,国家军事衰颓,边疆危机重重,皇帝荒嬉、怠政,献俘礼间或举之,粉饰武功,斯典发生演变,也走向衰落。

  也就是自魏广德入朝以后,护佑能战军将,军事方重振。

  想到献俘大典,也是魏广德看到辽东李成梁的奏报,擒获王杲献俘阙下而想到的。

  “善贷,我还是觉得,抓王杲办献俘大典,有些过了。”

  对于魏广德提议利用王杲办一次献俘大典,张居正其实是有点反对意见的。

  “可以按照献俘大典的仪制做,但是应该是献俘阙下才对,毕竟王杲不是敌国王室,他就是建州右卫都督。”

  张居正说道。

  “王杲名义上是朝廷钦封的建州右卫都督,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做朝廷的官儿,而是女真的所谓‘汗’,不止王杲,其实王台也是。”

  魏广德开口说道。

  万汗的情况其实和王杲一样,都是朝廷封的女真部族的都督,但是对内都是自称为汗,完全自成一体。

  魏广德强调这点,其实也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

  其实不止张居正有不同意见,就连朱衡和谭纶私底下也找过他,建议不要用献俘大典的名义。

  仪式可以做,但对外只能说是献俘阙下。

  “我还是觉得不妥,王杲并没有金册,若是有金册,才会朝廷承认的藩国,但是他不是。”

  张居正开口说道。

  虽然张居正也能通过这件事儿获得无上好处,可是他脸皮稍微薄一点,担心士林非议。

  这已经不是张居正第一次私下里和他说这事儿,魏广德印象里,已经是第三次了。

  过一过二不过三,有了张居正这样的表示,魏广德也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下。

  士林非议,对魏广德来说其实并不在乎,他本来就不是靠文才吃饭的。

  他一路走来,靠的是运气和站队正确,另外因为后世的眼光,所以还算能办事儿,才能坐稳现在的位置。

  不过看到张居正如此犹豫,魏广德也不得不多想想。

  “此事,容我再想想。”

  魏广德这次没有一口回绝张居正的提议,而是说会仔细思考利弊。

  对此,张居正也就不便多说,他和魏广德的关系,现在还算好,至少没有相互对立相互拆台,很多时候大家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还有一事,你可能也需要三思。”

  张居正忽然又说道:“这次李成梁到京,伱打算直接任免他掌管右军都督府,这会不会让辽东将官担忧?”

  这次,魏广德给辽东的回书,点名让李成梁押解王杲抵京,目的不言自明,就是想要把李成梁调离辽东。

  在他印象里,辽东将门可是听调不听宣。

  能把辽东的将官调到京城来,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

  他并没意识到,听调不听宣是在明末,大明王朝国力势微,又有强敌环伺,辽东将门自然不把朝廷放在眼中。

  而在这个时候,辽东将门其实也是不敢造次的,只是魏广德把简单的事儿想复杂了。

  “从辽东总兵官到五军都督府,难道怠慢了他不成?”

  魏广德微微蹙眉问道,“说起来,这次他从右都督升左都督,调五军都督府,应该是朝廷的恩典吧。”

  “善贷,这些话你去和别人说行,和我还这样说,那可就没意思了。”

  张居正没好气的答道。

  他们两人认识十余年了,魏广德为人,张居正清楚的很。

  他看重的将官,哪个调回京城进五军都督府了?

  其实张居正很清楚,将官没人希望去五军都督府,毕竟一个架空的,闲职衙门,有什么好的。

  大明的将官,都希望在外带兵,就连六十多岁的马芳都不愿意回京城,还想留在边镇就可见一斑。

  魏广德看张居正已经觉察,神情随即一变笑道:“叔大兄,我确实没有其他意思,只是觉得朝中还是该留几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才好,有事朝廷可以随时调动。

  五军都督府那边的人,你是知道的,有战事朝廷都不敢派他们去,还要在外调动将官,长此以往对朝廷不利。”

  “那你留李成梁在京,是打算派他去哪儿?”

  张居正不傻,继续追问道。

  不问明白魏广德的盘算,张居正也不安心。

  他管征伐,这是之前两人私下里达成的默契。

  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他担心魏广德捅出大篓子来,影响到他。

  “叔大兄可还记得,前些年,缅甸兴起,侵凌木邦、孟密等相邻地区,他们多次向朝廷请求照永乐度,颁赐金字红牌,遣使调停纷争。”

  魏广德的话让张居正一愣,那是隆庆二三年时候的事儿了,不过这些年已经没有再上奏。

第941章三事?

  “叔大兄可还记得,前些年,缅甸兴起,侵凌木邦、孟养等相邻地区,他们多次向朝廷请求照永乐度,颁赐金字红牌,遣使调停纷争。”

  魏广德的话让张居正一愣,那是隆庆二三年时候的事儿了,不过这些年已经没有再上奏。

  也因此,张居正早就淡忘了此事。

  当初收到云南发来的奏疏,内阁争议很大,大多都觉得不过边陲小邦,随他们闹好了,所以根本就没当回事。

  实际上,之后的明缅战争的爆发,也是和此有关。

  莽应龙自接替莽瑞体成为东吁王朝国王后,四处征战,花费数年时间才重新统一缅甸,随后开始向外扩张。

  但是在莽应龙心里,对大明依旧是痛恨的。

  这点,和之后发布“七大恨”的努尔哈赤如出一辙。

  自嘉靖以来,木邦及孟养等联合,击破缅甸,杀缅甸宣慰莽纪岁,缅甸将此诉于明朝,可明朝官员却不上报京城且置之不理。

  其子莽瑞体奔逃匿于洞吾母家其头领养为己子,莽瑞体年长,乃自力起兵收复其父之旧地,后势渐强,吞并其附近诸部,因怒明未救其难,故一直有发兵犯边之意。

  而就在几年后,莽应龙就开始不断派兵攻打大明。

  现在魏广德忽然提到许久不曾有奏报的缅甸,让张居正心里一惊。

  “善贷,可是得到什么消息?”

  魏广德摇摇头,说道:“就是因为没有消息,所以我才担心,缅甸已经攻破了周边番邦。

  如此穷兵黩武,嗜杀成性,一旦征服周边,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不会吧。”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的话,犹豫道。

  大明的国力如何,他心知肚明,而给外藩的印象,他多少也能猜到。

  他敢吗?

  不过到此,张居正也终于明白魏广德为什么要把右军都督府空出位置来给李成梁,云南可不就是右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

  届时云南有事,李成梁责无旁贷。

  “我查阅了自嘉靖朝以来关于缅甸的公文,嘉靖九年时,世宗皇帝下旨云南采办宝石。

  时御史刘臬陈言采买宝石之弊,揭露了孟密同佛郎机人“西洋番舶”进行宝石贸易的情况,至于其他采买中出现的问题,其实都不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刘臬注意到了孟密凭借宝井之利,继续同木邦、孟养等边地土司之间展开纷争,使得当地陷入持续的混乱之中,从而请求朝廷‘候夷情宁靖,另行采买’。”

  魏广德开口就说起嘉靖旧事,张居正也是仔细倾听。

  魏广德提出这件事儿,其实也是让张居正知道,缅甸那个地方一直都不太平。

  地方土司之间相互攻伐,已经成为常态。

  “之后,云南就时常奏报云南外围以西、以南的极边之地,六个宣慰司相互控诉侵犯的文书,一开始还派人过问,但却不起丝毫效果,久而久之,云南官员也就懒得去管。

  而之后,更是发生攻破宣慰司,杀死朝廷任命的宣慰司使的恶事。”

  魏广德说到这里,便稍微停顿,让张居正自己思考。

  张居正自然明白魏广德话里的意思,那就是朝廷的威信在缅甸其实已经丧失殆尽。

  如果刚爆发这样恶性事件时,朝廷能及时出手干预,对挑起战事的宣慰司施以惩罚,则明廷对其的威信犹在。

  而在经过乱战后,杀出来的新王,怕是也会藐视明廷的旨意了。

  “你先前说这些年,已经没有这样的公文送到云南了?”

  张居正开口问道。

  魏广德当即点头,没说话。

  张居正释然,担忧道:“若你猜的没错,那六大宣慰司怕是已经被人统一了。”

  魏广德点头叹气道:“从朝廷收到的公文看,这应该是最有可能的。

  统一六司,又对朝廷毫无顾忌,下一步,可不就是要弑主。”

  “没那么严重。”

  听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却是摇摇头,他依旧不认为缅甸弹丸之地国主,敢对大明打主意。

  要知道,当初这些番邦都遣使来过大明,自然知道朝廷的国力有多强。

  虽然今年早已不能和国初相比,可这些情况也只有朝廷里知道,外藩是不会知晓的。

  有当年的威慑在,或许他们可以不在乎朝廷的一纸文书,可是却不敢对大明有所觊觎。

  魏广德后世的印象告诉他,中国和缅甸在明清时期交战不断是事实。

首节 上一节 101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