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26节
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后世的248吨,这已经达到了今天中国黄金储量的六分之一了,绝对堪称恐怖。
据《文献通考》记载:“汉时赐臣下黄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虽燕王刘泽以诸侯赐田生金亦二百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余万斤。”
刘邦用四万斤黄金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失去范增之后的项羽一路败走麦城,刘邦从而一霸天下。
这只能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确实有很多黄金。
只是,这些黄金最终的去向成谜。
魏广德当然是看过类似文章的,他心血来潮时也翻阅过不少古籍,但是并没有找答案。
想想也是,如果那么容易找到答案,也就不会成千古之谜了。
不过,这一世因为魏广德的干预,欧洲人再想大规模从大明套取黄金已经变得困难无比。
魏广德本来就是做事儿的人,此时主导一开始其实就在工部,只要尽快拿出大明银宝的铸造方案,工部的工匠很快就能开始铸造大明银币。
工部,恰恰就是魏广德影响力最大的衙门。
而另一个对此事影响力巨大的衙门其实也不是户部,而是兵部。
毕竟,太仆寺常盈库说到底在兵部管辖范围内,要他们拿出银子来,除了宫里的命令,还要有兵部的同意。
魏广德回到府中,并没有派人连夜给朱衡和谭纶送消息,毕竟太晚了。
他打算一切都等明日早朝大朝会后再说,想到今天献俘大典上看到的李成梁父子,虽然不满他养寇自重的做法,可看在苦劳的份上,魏广德觉得还是应该适当安抚。
好像李家搞这么些风雨,就是为了要封侯。
魏广德躺在床上心中暗想,倒是可以在平定西南后,保举他一个爵位。
第952章惊慌的李成梁
京城天空一片漆黑,但是在古老的城市里已经燃起星星点点,许多人家已经有人起来,开始为新的一天做着准备。
现在不过丑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个时候他们都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可是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这个时候就得离开那里,起来开始洗漱,准备今日的朝会。
好在自正德年间起,皇帝似乎都染上了不上早朝的习惯,之后的嘉靖皇帝更是常年不上朝,甚至都很少在朝臣面前露面。
隆庆皇帝稍微好些,可也就坚持了两年,之后就罢了常朝,只是在大朝会上露面。
这个习惯,也保持到了万历朝。
毕竟万历皇帝年幼,每月初一十五露面就已经很不错了。
何况,朝臣们虽然看不到皇帝,可每天内阁和翰林的讲官还是能在文华殿见到皇帝的,除了大朝会那天不用讲课,其他时间都要跟着老师读书。
对于现在的朝会制度,别看科道言官私下里还是叽叽歪歪的,但是大家心里知道,现在才是最好的。
不用每日天不亮起床上朝,完成全部程序,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办。
等天明该上值了,肚子也饿了,还得找地方弄点吃的填饱肚子。
朝会,那真是个辛苦活儿。
很快,东西长安街上就出现了车轿,一些武官还骑着马赶去上朝。
家人前后打着灯笼,很快就汇聚成一条长龙。
距离皇城不远处,车轿都渐次停下来,官员们下车的下车,下轿的下轿,步行前往承天门。
路上遇到相熟官员,难免就走在一起,小声聊天说话。
穿过承天门,在京百官很快就云集在午门外,等待宫门的开放。
宫门墙角边还建了朝房,供官员们在此休息候朝。
当然,能进朝房的,也只有高品级官员,五品一下的是没机会进入里面休息的。
最接近宫门的朝房,自然是属于内阁的,此时魏广德和吕调阳人已经在里面。
分开时间较晚,这一晚上大家其实都没休息好,这会儿难免都有些困,寒暄两句就在打盹儿。
片刻后,屋门打开,张居正走了进来。
“二位.”
习惯性客气一下,结果看到两人都眯着眼靠在椅背上打瞌睡,于是张居正急忙闭嘴。
只是毕竟是上朝,两人其实也只是假寐,根本不可能睡过去,于是先后都睁开眼,看到是张居正来了,也都起身打起招呼。
张居正坐下后才说道:“二位要是困了,就再眯会儿。”
“闭目养神,哪能在这里谁,呵呵。”
魏广德淡淡笑道。
“呵呵.”
吕调阳在一边陪笑两声,随后就听到张居正说道:“我过来晚了点,看到李成梁在外面候着。”
“他没进五军都督”
吕调阳只说了半句话就住嘴,想起虽然早就安排好让他掌右军都督府,可消息貌似并没有传多广,他或许还不知道。
魏广德只是瞟了张居正一眼,他心里清楚张居正话里的意思。
虽然对于魏广德安排李成梁回京略有微词,但是毕竟兵部的事儿是魏他负责,张居正不便多言。
“下来我会和他说说。”
魏广德顺势就说道。
本来就打算找机会和李成梁画饼,正好借着这话说出来。
不多时,有內侍进来通知,说时辰差不多了。
三人出了朝房,其他官员也陆陆续续从朝房出来,汇聚在午门外按品级站好。
今日的文管队列没什么变化,只是武官队列前排多了个李成梁,而他的儿子李如松因为品级偏低,是没资格上朝的。
也不知道这会儿是在驿站休息,还是在承天门外候着。
不多时,钟鼓司宦官敲响朝钟朝鼓,等第三通鼓响,先开东西两阙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依旧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等朝钟敲响后,左右掖门洞开,百官按品级依次穿门而入。
官员们开始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
鸣鞭之后,依次过桥,到达皇极门丹墀,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
在整齐排列的官员队伍外,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皇极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称为“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万历皇帝很快坐在御座上,城楼下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今日的程序早就已经告知,所以在百官行礼后,小皇帝朱翊钧挥手,让身旁太监继续。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城楼上立于小皇帝身边的太监尖锐的嗓音在场中回响。
明朝的朝会,可不是官员们真的有事直接站出来,其实早在一天前就会向鸿胪寺报备,要奏何事等,鸿胪寺官员会按照大臣们报备事由排序,让他们一个个出班上奏。
不过每次朝会第一件事儿还是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
这些人也是提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则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了。
现在皇帝年幼,大小事务都交给内阁,所以只是报出人数,鸿胪寺官员就退了下去。
之后则是兵部尚书谭纶启奏,其实就是昨日献俘大典事宜,奏请给予有功将士封赏。
“兵部奏报朕已经看过,赏功罚责本是朝廷惯例,今逆酋伏诛,自然该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稚嫩童音响起在皇极门上,“宣旨吧。”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逆酋王杲,诱杀我裨将裴承祖等,督府张学颜与总戎李成梁鼓行而前,乘胜直捣.封李成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掌府事”
在太监宣旨前,武将班列中的李成梁已经出班跪倒在台阙下,心中欣喜非常,不过也很好奇这次朝廷会给他什么封赏。
本来按制,押解王杲赴京的应该是辽东巡抚张学颜或者辽东巡按御史刘台,不过京城指名让他进京,所以李成梁很是好奇。
不过,欣喜的脸在听到让他入右军都督府掌府事后,瞬间变色。
虽然成为左都督,是大明武职的最高官职,可是对于他来说,留在京城并非好事儿。
倒不是他有反心,此时在大明造反和老寿星吃砒霜没有区别,在很早的时候,因为袭职的困扰,所以李成梁就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要争取为李家留下更好的几页,那就是封侯拜相。
当然,因为文武殊途,现在拜相是不可能的,只有前朝才有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说法,他想要的无非就是封侯一项。
只有成为勋贵一员,才有机会保持李家长盛不衰。
是的,在京城袭职那些年,他看到京城的勋贵人家在京中的排场,虽然权利被削弱,但是依旧是朝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特别是皇帝,依旧信任勋贵,信任这些与国同休的贵族。
看看京营,还有皇宫的指挥,都是勋贵担任,即便有文官戎政,但是大权其实还是在勋贵手中。
不能去边镇就不能立功,不能立功的武将,是没有机会封侯的。
封爵,必须有军功在身,否则就算他今日成为左都督,可他之后呢?
旨意宣读完毕,可是李成梁依旧跪在那里,迟迟不见动静。
一边的鸿胪寺官员小心在他耳边提醒道:“李都督,该谢恩了。”
听到这话,李成梁才如梦初醒般,收拾好心中的失落,向着城头上的万历皇帝跪谢皇恩。
退回武将队列后,他就注意到前面的勋贵班里不少人都在侧身看着他。
毕竟,李成梁担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虽然现在都督府没多少事儿做,可毕竟占了一个位置,还是很重要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他们这帮勋贵少了一个官职,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
当初可是有不少勋贵想要争夺这个位置,谁会想到最后落到这个边将手里。
还是个在京城没什么靠山的边将。
勋贵们看李成梁的目光不善,而李成梁身后的武官也都下意识稍稍远离他。
先前入宫前,这帮人还和他称兄道弟,聊得好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