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3节

  以前还不大懂是什么意思,现在魏广德听这两个词就知道是怎么会事儿了。

  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到田地中去,没田没地的丁口不交税了,只收地主的税。

  士绅那个他就感觉有点缺德了,因为损害了他的利益,他现在是举人,不用当差纳粮。

  对于第一条,魏广德到是觉得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来,虽然有些得罪地主,可是如果能够得到回报的话,得罪就得罪吧,用大道理压服他们。

  第二条,魏广德是打死不会说出来的,损失有点大。

  另外好像还有个火耗归公,这个得罪地方官,也不能干。

  火耗,其实就是征收正税后一些辅助费用的加派,也就是杂税中的一部分,以前这些东西都是地方官直接收入囊中,是灰色收入的一种。

  好吧,其实魏广德可怜的一大封建社会改革的知识,都来自电视剧《雍正王朝》。

  得益于当时网络很初级,魏广德那会儿还在看电视、录像,没有多碰网络,所以还记得一些东西,要是晚播出几年,魏广德怕这点东西也不会记住。

  不过,刚才他们说的话里面,魏广德心里总感觉好像忘记了什么东西,印象里似乎有个什么词儿,就是说现在天气严寒的。

  魏广德先前喝了几杯酒下肚,这会儿酒意有点上头,干脆闭上眼睛想事儿。

  其他人看了,还以为魏广德醉了,纷纷询问他要不要叫张吉把他送回房休息。

  魏广德只是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儿。

  眯了一会儿,魏广德记起来了,以前看到过说明朝末年是小冰河期,有个词儿就是“明末小冰河”。

  想到这里,结合当下的气候,魏广德心里知道,怕不是明末才有的小冰河气候,而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准确说或许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后世说的是,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财政崩溃,因为没钱赈灾,闹出大量的流贼。

  好吧,要是没这鬼天气,自然就不存在救灾一说了,也就不存在乱民和财政崩溃了。

  旱灾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什么?

  呼风唤雨。

  魏广德第一反应就是这个。

  有点理解嘉靖皇帝修道事业了,不仅是渴望长生,渴望永享权利,或许还有点别的什么参杂其中。

  小说里怎么说的来着?

  魏广德搜寻记忆,以前看过不少的网络小说,可惜他更爱看的是都市爽文,历史看的很少,而且大多只看前面一点,因为历史小说很多不够爽。

  够爽的,那算不得历史小说,大多都用现代段子参杂其中,用段子带人发笑。

  魏广德想了半天,发现好像就是出去抢粮食,从南方东南亚那边,貌似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粮食产量高,然后就是占地盘,移民过去好像。

  按照逻辑来说,行得通。

  占下地盘,移民,可以稳固统治。

  魏广德开始思考,要是他当首辅,该做什么。

  不过很快,他又发现貌似不行。

  自己学的是什么?

  自己让人带着大兵出去,怕不被朝中这些读书人喷死。

  还有古代的通讯也是,现在的大明帝国,其实已经达到了统治的最大范围了,这个范围其实就是以现有技术维持两地联络的准的。

  距离远了,根本勾不着,很容易打出去抢了地盘,然后人家就独立了。

  再说,现在明军出去,能不能打赢欧洲海盗也难说。

  魏广德把自己代入到严嵩那个位置,发现貌似自己有后世的东西,可是依旧没法施展拳脚。

  你说鼓励商业?

  好,鼓励。

  你说收商税?

  怕不被人直接吊死。

  从张宏福那儿,魏广德那里还不知道现在的商业是怎么会事儿。

  后世,农民不缴税,国家每年还发钱,让人种地。

  那是因为商税足够国用。

  可是你到大明朝来收税试试,看你死不死。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改朝换代,打翻原来的坛坛罐罐,重新建立一个。

  可是,现在这世道,造反没前途。

  实际上,就目前来说,魏广德看不到一点支持造反的理由,从士绅到农民,没人想这事儿。

  不知不觉中,魏广德真的醉了.

第165章会试来了

  等魏广德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

  吃了会馆送来的汤圆,魏广德就在考虑着是不是和同窗们出去走走看看,看着北方大年初一又是怎么过的。

  出门,魏广德带着张吉就往前面走,到了大堂就看见不少九江举子在那里商议一会儿去哪个庙会逛逛。

  魏广德自然也凑了上去,不过他对于北京城的庙会到底哪家强,肯定是没有发言权的,自然只能看他们争论。

  不多时,北京城隍庙庙会就给定了下来。

  “张吉,叫李三套车,我们去城隍庙那边看看。”

  前段时间,李三抽空就在北京周围转悠,基本算是把北京城摸熟了。

  张吉听到少爷吩咐,马上就答应一声就往后面走。

  会馆里举子多,都选择今天不看书,去逛庙会,二十多人魏广德的一辆马车肯定是不够坐的。

  还好,会馆的店小二很快就去外面找了几辆马车过来,一行人这才浩浩荡荡出发。

  一路上,魏广德就问起北京城春节怎么过。

  “鳌山灯会,元宵到了带你过去开开眼。”

  朱世隆哈哈笑道。

  “鳌山灯会确实漂亮,还有烟花,其他地方可见不到。”

  同乘一车的夏可范也说道,“还要,不知道广德爱不爱看戏,北京这里各种戏剧都有,也是不错的消遣。”

  “看戏就算了,看不懂拿东西。”

  魏广德摇摇头,“灯会可以去看看。”

  其实在北京,能看的东西多了,不过有个魏广德很爱看的明朝歌舞表演,在会试前魏广德是绝对不会去的。

  无他,怕了,怕撞到未来的会试主考。

  魏广德可不相信那些官员不进青楼,低品级官员是没钱进青楼,高品级的就不好说了。

  这时候的北京城大街上,穿着圆领生员服的赶考举子那是爆炸式的在增加,魏广德看着车外不少的士子,感觉到这次会试的严峻。

  到了地方,魏广德就被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给看傻了。

  庙会商贩云集,人们日常所用之物无所不有。

  一大帮子人下车,顺着人流往前走,街市两边摆满了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如苏绣、蜀锦、绫罗绸缎、笔墨宣纸等货物。

  一些较好的店铺,甚至还摆上如商周之彝鼎、奏汉之匜镜、唐宋之书画、名窑瓷器、珠宝、象牙、玉器、珊瑚树等等,盈架悬陈,琳琅满目。

  魏广德并不打算在京城买什么东西,虽然这些商品很吸引眼球,可是他并不打算买什么,纯当凑个热闹。

  车上听朱世隆说起鳌山灯会,说实话,魏广德对那个更感兴趣。

  后世的时候,魏广德也是看过灯会的,而且不止一次的看过。

  到了十五的时候,魏广德打算过去看看,比较下明朝的灯会和后世有多大的差别。

  而在他们的北边,那座巍峨的皇城里,嘉靖三十五年的第一场朝会已经开始。

  正月初一是大朝会,此刻宫墙上早朝鼓声响起,早已依序立于左右掖门之外的文武大臣,待听得鼓响钟鸣,乃从左右掖门而入,过金水桥,入奉天门,在丹墀下立于东西两侧。

  在丹墀、御道、金水桥、奉天门外广场两侧,掖门等处,侍立有大汉将军一百二十九名,千户两人,百户四人,另有五百校尉分守于午门内外,一则警卫,二则鸣鞭、执仪仗。

  因是正旦大朝会,不仅是在京文武官员聚齐,皇城禁卫也是崭新的仪仗列于两侧。

  大汉将军穿着各色明亮的铠甲,而锦衣卫校尉均头戴鹅帽和身穿蓝色亮丽的棉甲,腰挎绣春刀。

  而四品以上京官则继续往前,进入奉天殿。

  奉天殿内,位于御座之下,距离嘉靖皇帝最近的锦衣卫俱身着飞鱼服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大臣们入殿后依旧分文武立于大殿左右两侧,等候嘉靖皇帝的到来。

  随着“奏圣安之曲”响起,嘉靖皇帝缓缓走入奉天殿,迈步登上上台坐在御座之上。

  礼部官员按照正旦大朝会程序,一步步来,随着唱出“百官朝贺”后,台下文武大臣齐齐向嘉靖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此时乐师们也开始奏起“奏万岁乐朝天子之曲”。

  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向下俯视着他的这些大臣们,或许就在此刻,他依旧觉得很无聊。

  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他已经从一开始的期盼到兴奋再到现在感觉稀松平常,甚至,或许在他心里觉得,在这里坐着还不如回西苑打醮更有意义。

  之后几日,魏广德和众多举子大都无心看书,街市上实在太热闹了。

  随着时间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早早的吃过晚饭,众人就上了马车赶往午门看鳌山灯会。

  从永乐七年元宵节起,这个盛大灯会更是高调开放——“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的意义十分重大,臣民在观看灯会时,周围还会燃放大量的烟花。

  在烟花燃放时,更有钟鼓司优美音乐里,宫娥们翩翩起舞,简直美妙无比的视听享受,堪称明朝版的“春晚”。

  这个时间在京城,魏广德是绝对不会错过这么一场视听盛宴的。

  好吧,古代的歌舞表演,舞姬从服装到舞姿,对魏广德都是一种浓浓的吸引,和后世他看过的完全不同。

  以前是看江西的,现在看北京的,相互比较下看到底哪里的最好。

  明初的时候,朱棣弄出鳌山灯会,在当时每次花费就有数万两,到了现在嘉靖年间,一次灯会花费更暴涨到数十万两白银。

  虽然沉迷于斋戒打醮,可是据说嘉靖皇帝还是很喜欢看花灯和燃放烟花,所以在嘉靖朝,皇宫失火的次数远超以往。

  皇帝喜欢,不管是內监还是外廷自然都分外上心,通常是从上一年的十二月起开始准备,把各种设计独特的“奇花”、“火炮”层层叠积起来,通常会堆积十三层高数丈,看上去宏大壮美。

首节 上一节 10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