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38节

  内阁首辅值房里,朱衡简单说了工部这边的准备。

  样币工部前两日就定下来,交到内阁后修改一点,随后二次铸币,现在已经送进宫里等待消息,可以说工部已经没事儿了,只等户部拨银。

  是的,工部库房的银子,不能是第一批铸造的,因为要等圣旨。

  官钱上面都会有年号,所以不管是铜钱还是银币,都有万历通宝字样,若没有宫中圣旨,工部是决计不敢提前铸造的。

  “一百万两银子已经准备好,只等旨意就可以移交宝源局铸造。”

  户部尚书王国光说道。

  至于叫来谭纶,不仅是钱币运输安全问题,还有兵部那边掌握着朝廷最大的银库的原因。

  谭纶这时候没有接话,因为还没到兵部出手的时候。

  常盈库的银子,本来就是不动的,现在是要先解决户部拨银的问题。

  “查了没有?”

  魏广德对于二人的话不置可否,看向刘守有问道。

  “查到了,是工部一个主事酒后说出去的。”

  刘守有马上站起来答道。

  魏广德压压手,示意他坐下说话。

  “因为消息泄露,所以不得已加快速度,朝廷要尽快铸造出银币推向民间。”

  魏广德在刘守有坐下后就说道,“昨日市井已经开始流传,昨晚我还听到管家说,现在民间很是恐慌,担心朝廷是铸币成色不足,进而坑害商家。

  不瞒诸位,我府上这几日来了不少勋贵,询问银币之事,呵呵.”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一阵苦笑。

  大明朝的钱呐,是真的操蛋。

  以前是宝钞,算是大赚了老百姓一笔银子,特别是那些商家损失最为惨重。

  至于铜钱,朝廷铸造的铜钱是好,可是做的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流通。

  对于这次朝廷要铸造的新钱,特别是银币自然是他们关注的。

  若是朝廷没银子,只是少量铸造,然后就禁止民间使用碎银和私钱,那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这个时候发榜安民肯定是不现实的,毕竟朝廷并没有定下制度,反倒坐实了此事,怕是民间会更加恐慌。

  朝廷唯一能做的,那就是尽快把银币推行民间,让百姓看到朝廷官铸银币的成色,可比民间成色不一的碎银强上许多。

  笑过后,魏广德目光看向张居正,似是询问他和宫里那位沟通是否到位。

第962章钱财

  工部和户部可以说已经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魏广德的视线看向张居正,他是首辅,现在又和宫中大红人冯保关系密切,所以宫里的沟通就是他来做。

  曾经,这个位置是他的。

  只不过因为一些事儿的发生,魏广德和冯保的关系逐渐冷淡下来,已经不复当初。

  “宫里已经打了招呼,想来陛下和两宫应该已经知道了。”

  主位上端坐的张居正缓缓开口说道。

  正说到这里,门外书吏进门躬身道:“老爷,诸位大人,宫里来人了。”

  闻言,张居正点点头,“让他进来吧。”

  书吏出门,片刻后就有一个內侍进屋,先是一脸惊讶,毕竟屋里人有点多,还都是朝中大员。

  很快,內侍稳住心神,走到张居正面前躬身道:“娘娘口谕,宣内阁三位阁老进宫。”

  “可知娘娘何事相召?”

  张居正随口问道。

  “奴才不知。”

  在这么些朝中大人物面前,內侍可不敢放肆,谦恭答道。

  “那这样,我们先进宫看看,应该就是说这件事儿,你们回各自衙门等消息,让下面也坐好准备,若是有了旨意,我们会最短时间通过六科审核,把旨意发出来,你们就按照计划尽快开工。”

  张居正起身,对朱衡等人说道。

  朱衡、王国光等人纷纷说是。

  一行人出了内阁,小內侍带着张居正、魏广德三人前往慈庆宫,而其他人则径直出宫回衙门继续办差。

  边走,王国光还在小声和朱衡说话。

  “大司空,这银币还是优先铸造一批一两的和一钱的,京官们这个月的俸禄,户部就等着这批银子发放下去。”

  “好说好说,钱模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户部银子到位,马上就可以开工。”

  “银子早就准备好了,只要圣旨一下,户部终于可以轻松一年了。”

  王国光不由得有些感叹着说道。

  别人只看到尚书大人的权势和风光,却不知道坐在大明朝尚书位置上的压力。

  特别是现今的大明朝户部,虽然现在不是嘉靖朝那时候年年亏空,可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当初留下来的财政窟窿,现在还有好多都没补上。

  亏空数额巨大,户部每年节衣缩食精简开支,能剩余的钱财也是不多。

  可以说,太仓虽然常年有百余万两存银,可其实都是已经预订出去的,只是户部一直压着不让提走,否则户部就空了。

  要是期间发生个什么紧急的事儿,连灵活的银子都没有。

  不过现在好了,今年的财政看样子能松活许多,至于能有多少,就看工部那边给不给力。

  可以说,工部铸币越多,户部能够机动的银子就越多。

  一百万两银子,户部至少可以有十万两银子的进账。

  要知道,这可不是铜钱,而是铸造的银币。

  铜钱,铸造一千多枚才一两银子,而换成银币的话,那就是千多两,户部就赚百两银子。

  要只有,明朝铸币都是用钱模,铸造出来的钱币不仅精美,而且铸造速度也快,就算户部第一次拨出去百万两银子,其实也经不起工部加班加点铸造的。

  弄不好,一年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且,兵部太仆寺常盈库里面,可是堆积这千万两白银。

  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前些年的亏空,但至少能让户部好好松口气。

  关键这不是短期收益,以后各地碎银子征收以后解缴朝廷,还要继续铸币。

  毕竟以后,碎银、银锭这些是不能进入流通领域。

  各家各户可以收藏一些银锭,但是却不能拿出来用,只能到官府兑成银宝。

  那画面,想想都不要太美。

  但就是铸币一项,不仅给工部找到一条源源不断赚钱的路子,户部也跟着沾光,能从中分到不少钱。

  而此时慈庆宫门前,张居正带着魏广德等人已经到了这里等候。

  小內侍已经进去复旨,他们还得在外面等着里面的通报。

  不多时,那小內侍就去而复返,来到三人面前说道:“太后请三位阁老进去说话。”

  三人又跟在內侍身后走进慈庆宫,来到正殿。

  此时大殿左右坐着两宫太后,陈太后居左,李太后居右,而万历小皇帝则是坐在李太后右侧,此刻也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

  等三人进殿行礼后,陈太后就问道:“三位阁老,以前民间使用散碎银子交易难道不方便吗?需要朝廷重定钱法铸币?”

  “娘娘,自古都是朝廷铸币,自商朝出现铜币,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了铸币权为朝廷专有。

  再到秦始皇统一币制,黄金铜钱并行道如今,只是因为历代王朝都是以铸造铜币、金币为主,没有铸造过银币。

  即便有铸造银币,也多是内廷御造用作赏赐之物。

  而自宋朝时起,因铜料不足,钱币无法满足民间百姓和商贾流通之用,所以金银重新开始交易到如今。

  因为朝廷从未打算铸造金银币,所以民间交易使用碎银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朝廷和豪门大户则多使用金锭银锭。

  这些金锭银锭的铸造,不仅成色不一,重量也是不同,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此次内阁商议定下由朝廷铸造大小金银币,也是为了方便民间流通。

  特别是因为铜料导致铜钱不足,有了当一钱的小银宝出现,也可以适当弥补因铜钱不足导致市面流通困难。”

  在张居正话音落下时,魏广德也向前走出半步,接话道:“据臣所知,福建月港自开海以来,夷人携带大量白银到我大明交易货物。

  夷人所铸银币造型其丑无比,但是不管是银币的成色还是重量,却都是惊人的一致,据说其国铸造的银币通行东西所有国家。

  而这些成色、重量几乎完全一样的银币,都是奉夷人国人之命铸造,由其国王列出铸币的标准,禁止短少。

  其实,我们铸造的铜钱也是一样的,只是早先因为没有那么多白银,所以对于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交易也都是听之任之。

  而今海外大量白银涌入,还多是手工打制银币,这些银币在南方各省也颇受商贾和百姓喜爱,所以臣才斗胆建议由朝廷统一铸造大明银宝流通,免得将来市面上尽是那夷人所打造的银币通行。”

  “本宫看了工部铸造的钱币,很是不错。”

  听了魏广德的话,陈太后笑着点点头说道:“李后和皇帝也都很喜欢,既然朝廷铸币可以方便民间流通,那就内阁拟旨,尽快把银币铸造发行出去。

  至于内阁拟重新确定朝廷的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铜钱一事,本宫也没有意见。”

  说道这里,陈太后看了眼旁边的李后,见她也是微微点头,于是接着说道:“那就一并禁止吧。

  民间私钱泛滥,也是朝廷铜料不足导致的,不得已而为之,现既然已经有银币为补充,自然最好不过。”

  “遵娘娘懿旨。”

  听到陈太后的话,张居正带头,带着魏广德和吕调阳躬身接旨。

  随后,陈太后又询问了金币的情况。

  奏疏中虽然说了朝廷也要铸造金币的事儿,可是工部仓促之间还没有拿出金币的样币,此次只有三种银宝,即一钱、五钱和一两三种银币,但是做工之精美却是远在西班牙银币之上。

  只要朝廷铸造的银币能够保证重量和成色,要独霸大明,甚至随着大明商人的足迹流向海外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首节 上一节 103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