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39节
在之后二三百年时间里,西班牙银币一直都是充当着世界货币的属性,西班牙银币可以毫无阻碍进入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和西班牙制定的银币铸造标准是很有关系的。
不过,如今随着大明银币的铸造,西班牙银币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大明银宝凭借大明强大的国力,将比西班牙银币更加受到商人们的喜欢。
“朝廷的金币不会抛向市面,而是留在常盈库里?”
听到张居正的解释,陈太后和李太后只是微微皱眉,随即很快就释然。
在她们看来,银币的购买力就已经很强大了,更别说金币。
拿出金币进行交易,怕是可以直接扫光一般中小号商铺里的所有商品了,民间使用确实勉强了些。
搜集黄金做为朝廷储备,知道消息的屈指可数,若是此时说出来,怕是很快就会传遍宫城,进而传遍整个北京城。
所以在这里,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都没打算告诉两宫太后实情。
至于小皇帝,魏广德会在以后,当黄金价格变动以后,当做一门课程专门讲给小皇帝听,让他知道其中的厉害就行了。
反正朝廷储备大量黄金,任何时候都会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此事也是瞒着冯保的。
对于内廷这些贪财的阉人来说,要是他们知道了黄金价值会因为大量海外白银涌入而暴涨,后果难料。
说实话,虽然和张居正是盟友关系,可是在此事上,张居正的态度和魏广德一致,他也不相信冯保等内阁太监会真的保守秘密,不参与其中牟利。
如今按照锦衣卫密查的结果,京城的金楼银店里,大概可以兑换二十万两的黄金。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而是那些金银楼老板可以拿出来兑换的黄金。
实际上,京城的勋贵权臣府上,多多少少都存着不少金银。
对于在京城的达官贵人来说,或许上万两黄金一时半会凑不出来,几千两还是能拿出来的。
而白银,这些人家能拿出来的更多。
所以一旦消息泄露出去,怕是朝廷就再无黄金可换。
没有黄金在手,朝廷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市面上流通白银的能力,对大明经济肯定是不利的。
这点,魏广德是把厉害关系详细告诉了张居正和刘守有,因为大规模从市面上兑换黄金,他是打算借助锦衣卫的力量来办。
不止是京城,还包括南京、苏杭等富裕州府,都要在朝廷大量铸造银币推出后,快速把市面上流通的黄金一网打尽。
在三人离开慈庆宫回内阁后,慈庆宫里,李后还在和陈太后讨论奏疏里说的铸币之利尽归户部,这“之利”到底有多少。
陈太后一开始还没太注意,毕竟朝廷一进一出自有章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公家的东西揣进自己口袋。
可是李后不是,毕竟是小户出身,对于钱财比较上心。
他希望儿子能够接受的是个强盛的王朝,而不是隆庆皇帝接手的那样一个烂摊子。
是的,嘉靖朝留下来的,除了户部巨大的财政窟窿,其他还有什么?
隆庆朝开始那两年,朝廷的财政依旧是亏空,只不过数额很小而已。
也就是到了隆庆四年以后,因为军费开支缩减,每年朝廷才有了少量结余。
虽然大同和议确实有丧权辱国,需要向蒙古人送“岁币”的嫌疑,但这份和议确实让濒临崩溃的明朝财政缓了一口气,至少拖延了时间,让张居正有时间进行内部改革,重新丰盈国库。
可就算这样,大臣们还是坚决反对隆庆皇帝调用国库钱财给后宫置办头面等物。
两宫太后虽然理解,但心中要说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
陈太后或许好些,毕竟那时候她几乎已经是被打进冷宫,也就是最后俩月,隆庆皇帝也后悔起来,才重新将她召回。
可李太后那会儿,宫中的很多开支也因为内廷没钱,外廷不愿意给付而很不高兴。
两人的对话,自然落在小皇帝朱翊钧耳中。
按说小皇帝是不应该关心钱财的,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应该不可能接触到钱财。
可或许天赋的关系,亦或者魏广德教育的原因,小皇帝此时已经有了自己对钱财的认识,只不过不曾和外人说起而已。
此时,他就如同懵懂无知的小孩般,只是静静听着两位母后的对话,也在脑海中思考学到的东西。
魏广德当然不会教育小皇帝什么“大丈夫岂可一日无权”的话,但是魏广德却把王朝崩坏大多坏在没钱上给他讲述过。
其实历史上许多朝代覆灭,看上去是因为百姓无法承受暴政揭竿而起,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王朝因为腐败和因此造成庞大开支。
当朝廷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就只能对税法动手,希望增加朝廷收入,而往往这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税法改动,针对的不仅对平民,还有中下阶层。
当他们不满暴政,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刻。
说到底,其实还是钱。
第963章初闻东吁
历代王朝覆灭的原因真要一个一个分析,其实原因还是很复杂,即可以说各不相同,但实际上也是大同小异。
各不相同,那自然是王朝末期往往都会发生一系列足以改变国家的大事儿。
说大同小异,却都绕不过朝政腐败,土地兼并激化的社会矛盾。
但是,要说动摇王朝根本的,往往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在大规模农民起义。
强大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路,可安史之乱虽然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但唐朝还苟延残喘百余年,其实还是有机会恢复的。
而且,经过安史之乱后,可以说大唐的政治环境已经大变样,宛如一张政治白纸可以纵情书写。
但是,在安史之乱前,唐王朝本身的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并未因为这场动乱终止,反而愈演愈烈。
都以为唐朝死于藩镇割据,这话虽然不错,可是也有失偏颇。
实际上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已经极大的弱化,至少在平叛战争中,战前出现在割据势力大多土崩瓦解。
唐玄宗统治时期,不断地扩张领土,向外发动战争。
北方的突厥,东北的契丹,西边的吐蕃和西南的南诏,唐朝都和他们爆发过激战。
为了便于对外作战,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防止外敌入侵,唐玄宗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管辖范围内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事务都在他们的管理之下,完全就像一方诸侯。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们的兵力接近50万,其中安禄山手中的兵力便有15万,远多于中央禁军的8万人。
再加上边防军队久经百战,其战斗力远高于京畿兵力,逐渐形成了“内轻外重”的格局。
安史之乱初期,唐军屡败,一时间难以招架。
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带领下,军队的实力得到很大恢复。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藩镇数量在不断减少,大量军队归入朝廷旗下,也让朝廷的直接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再无节度使有能力和唐朝一较高低。
只不过,政治腐败在战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唐朝没有能够及时重新调整,而是很快就恢复常态。
官员们该贪的继续贪,贵族们也继续大肆兼并土地,终于还是黄巢起义彻底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至于最后朱温灭唐,那不过是顺手为之,那时候唐朝气运尽失,根本没有明天。
十几岁的万历小皇帝虽然有些东西还是不大懂,但是魏广德告诉他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的后果,朝廷会失去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没钱,朝廷就没有军队,没法稳固统治,皇帝下台就只是时间问题。
以前,小皇帝朱翊钧还在思考自己亲政以后该怎么搞钱。
今天在慈庆宫听到,原来钱是朝廷铸造的,而铸钱的材料是开矿挖出来的。
于是,一条完美的经济循环逻辑逐渐在小皇帝心目中成形。
控制矿场挖抗,然后让工部铸币,他就有钱了。
皇帝有了钱,他就可以招募很多军队稳固他的统治,然后去寻找开采更多的矿场,铸造更多的钱财,招募更多的军队
朱翊钧心中想的,魏广德哪里会知道。
回到内阁,他很快就草拟了一份旨意,交给张居正润色后就专门跑到司礼监。
冯保还在慈庆宫伺候着,不过消息已经传回来,所以司礼监这边批红很快,然后送六科,直到旨意发出。
有魏广德从旁监督,这道旨意流程走得飞快。
在所有程序完成后,内廷太监带上圣旨就直奔户部传旨,之后还有工部、兵部等六部都要走一遍,之后还会在皇城外张贴。
而宛平县和大兴县也会很快收到旨意,然后抄录张贴在各处,以告百姓得知。
当日,九城兵马司的人马就护送着户部早就准备好的一百万两白银前往工部宝源局。
整个北京东城石大人胡同前后已经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百万两银子被送到这里,戒备等级自然是提得很高。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东城石大人胡同设置了个新的宝源局,其隶属于工部专司铜钱铸造。
而洪武朝时在各省设立宝泉局,也是专门铸造铜钱,以满足地方上铜钱的流通。
只不过后来朱元璋对大明的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因为大明宝钞多次停罢各省宝泉局。
需要注意的是,宝泉局并不归工部管辖,而是属于户部,毕竟户部拥有如现今财政部+民政部+交通部+建设部的多项综合职能。
具体从职能上来讲就是,它掌管着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铸钱等民生大事。
当然这其中,就包含有负责铸钱的宝泉局。
于是就形成了大明略显复杂的铸币体系,即在京城的工部宝源局和分布各省归属户部的宝泉局。
而户部在京城建立宝泉局,掌握铸币大权则是在天启年间才有的事儿。
而在新的铸币体系构架下,各省的宝泉局会划入工部掌管,依旧以在各地采购铜料,铸造铜钱为主,而京城则是宝源局负责铸造金银铜钱币。
各省的宝泉局,主要任务依旧是收购铜料和为各地铸造流通所需铜钱。
而此时石大人胡同里,已经挤满了几十辆马车和数十辆独轮车。
一百万两白银有多少?
按照明初官府转运白银的规定,要是使用专门的官皮箱,通体红漆容易辨认。
每个箱子只能放白银一千两,不算多,一个人就能抱起搬运,所以箱子也不大。
不管是放十两的银锭还是五十两,甚至一百两银锭,每个箱子只能放一千两,这也是便于官员清点。
每个箱子封存后都有封条,上面会注明封箱人的名字,开箱时发现数量不对也便于追查。
实际上,大明朝近二百年时间里,还真没发生过银箱开箱后数目不对的情况。
开什么玩笑,谁参与封箱子,都是有名可查的,就算再饥不择食也不敢在这上面动手脚,那是一抓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