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67节

  说话间,俞大猷回身对着邓子龙说道:‘此事你下去和陈璘商议下,你们各一队,分别前往两地搜寻。’

  俞大猷已经做出了安排,邓子龙马上抱拳答应一声,随即就下了船楼,要登小船去后面另一条福船找陈璘商议此事。

  还在甲板上等待小船靠过来的时候,俞大猷站在船楼边上对着甲板上的邓子龙喊道:“你们各带两条炮船去,注意安全。”

  “是,大人。”

  邓子龙高声答应一声,在小船靠上后,快速翻下栏杆跳到小船上。

  很快,一条小船就在水手的划桨下,快速向着后面一条巨大的封舟行去。

  俞大猷治理下的南海水师效率还是很高,当天,这支停泊在潮州府东南海域已经数天的船队,就分出两支约十条船的小船队,分别向着东南和西南方向驶去。

  而此时在东番岛北面,明军新建的北港水寨外,一支三十余条战船组成的船队也正在缓缓靠近。

  “这就是东番岛,小琉球.”

  徐乔安站在自己的中号福船上,看着庞大的水寨,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水寨很巨大,但是码头大多空着,只零星停泊着几条船。

  其中最大的一条,赫然就是一艘中号福船。

  虽然和他的座船一样,但是明显很新。

  而且,眼中这条中号福船高高的船楼上,还能看到突出船楼的,那根,长长的炮管。

  至于船舷两侧各有两个炮窗,徐乔安倒是一点不感到奇怪,上次在山东海域遇到南海水师的时候,他就已经从俞大猷口中知道,那里面是一门火炮。

  虽然在当时,南海水师的中号福船有炮窗的并不多。

  至于其他的,有的是海沧船,有的是鸟船,都是徐乔安熟悉的船型。

  如果说和他旗下登莱水师战船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新。

  南海水师的战船,大多明显都是近十年下水的新船,而不是自己手下这批战船,最年轻的都二十多岁了。

  至于其余还有许多的小木船,徐乔安也是不看在眼中的,要是水寨里没有这些小木船才叫奇怪。

  不过,码头最边上,周围系泊着许多小木船旁边的一条造型奇特的船,还是引起了徐乔安的注意,实在是这船样式太新颖,他以前都没有见过。

  靠近水寨,里面就出来划出数条小木船,上面有水师官兵摇旗,指挥着登莱水师战船靠岸。

  等所有船只都停靠在码头上,搭好跳板后,徐乔安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船。

  踩到码头上,他并没有和这里的官兵寒暄,而是快步向着那边无数小船的地方走去。

  当然,他的脚步不是在那些小船前停留,而是来到更远处的一条战船旁才停下。

  仔细端详眼前这船半天,徐乔安才不解的对身旁跟来的,北港分守游击问道:‘你们是把龙舟放大做的这个船吗?做什么用途的?’

  “徐大人,这船不是龙舟,它叫蜈蚣船,是夷人从东南亚带过来的一种。

  你看,他上面还有桅杆可以挂帆。”

  “我知道,我是说这船有什么用?”

  徐乔安当然注意到这船有桅杆,也比端午龙舟更大更长,显然是为海上航行准备的。

  可这船吧,要说运货,可看不出多少运载量。

  用来打仗,貌似也太单薄了点。

  “这船现在主要是用来联系的快船,有风挂帆,无风划桨,速度很快,可以最快速度把消息送出去。”

  那守备笑道:“所有南海水师的水寨里,都有这种船,就是送信跑腿的活儿。”

第987章海上拦停

  登莱水师的人陆陆续上岸,徐乔安只安排了少量的人留守船上,其他人都被安置在军营中。

  这样的情况,在杭州就已经有过一次。

  只不过休整的时间只有一天,而这次在北港,休息的时间也不会很多。

  “徐大人,这是提督大人之前安排的。”

  说话间,北港守备将一份俞大猷签署的手令交到徐乔安手中,嘴里还说道:“提督大人希望登莱水师习惯南海水师的作息,一般水师出海训练,抵达港口只会休息一日,然后就会离开,前往下一个港口。

  按照提督大人的意思,要徐大人熟悉东番岛上主要港口,所以明日上午就要为贵方提供补给,下午出海前往魍港。”

  北港守备陪笑道。

  虽然互不统属,可对方正职毕竟是参将,卫指挥衔,比他这个千户可高上许多,所以丝毫不敢怠慢。

  “魍港,是在什么方向?”

  徐乔安印象中,好像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名字,但是他还真没印象,不知道这个魍港在哪里。

  “大人,北港南面三百多里外就是魍港,到时候末将会派人为大人引航过去。”

  北港守备急忙说道。

  “这个魍港也是在东番岛上?我记得哪里看到过这个地名。”

  徐乔安皱眉问道。

  “魍港确实在东番岛上,大人如果听说过,应该是看到以前剿倭战报里有提及。

  以前我明军从未踏足东番岛,所以倭寇多在澎湖和东番岛建立巢穴,以前战报中有所提及。

  实际上魍港也是我南海水师剿倭时收复的一个海盗巢穴,只是港口条件不错,又有倭寇之前建造的基础,所以提督大人在那里也建立的水寨,供水师休息”

  接着,北港守备就把他知道的魍港现在的情况都给徐乔安说了一下,让他心里有个底。

  而大明水师各部在东南的一举一动,南海水师提督府衙门也是每隔三日就会用六百里加急往京城兵部汇报。

  是的,别看南海水师和登莱水师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但是每当他们停泊军港,消息就会通过驿站传递会提督府衙门。

  现在的东南海域,已经是按照战事状态在运转,提督府有专门的签书收发各地传来的消息,一些消息要急发潮州,交给俞大猷文书,而其他的则是急递兵部。

  东南沿海和东番岛、澎湖等地皆报未发现林凤海盗集团踪迹,以及之后俞大猷判断林凤集团可能留在吕宋岛或者去了南海岛礁的消息,也通过提督府发到了京城。

  甚至,邓子龙帅队前往吕宋,陈璘率队前往石塘巡逻的消息,也一并带回。

  魏广德在内阁值房看到兵部送来的简报,也很快了解到东南的局势。

  对于其他内阁阁臣来说,看到这样的消息,或许是会长长舒一口气,可是魏广德却本能的感觉一紧,因为算算时间,预估明军兵发吕宋的时间,或许会有所提前。

  其实,让南海水师南下吕宋本没什么大事儿,可是现在大明朝廷并未就魏广德的建议得出什么实质性的决定。

  是的,虽然魏广德全力支持,在六部也得到了兵部和工部的支持。

  说起来了,兵部在其中话语权还不轻,可魏广德还是知道,支持的只是谭纶,兵部议事时,侍郎和下面的郎中等其他主要官员都不支持大明派水师去吕宋,更别说还要在那里抢地盘的行动。

  在大明的官员心目中,吕宋那就是个地贫民寡的穷地方,有什么好征服的。

  这种破地方,送给大明都不应该接手,实在是还要费劲巴拉安排人过去开发,付出和收获相比有些得不偿失。

  至于派水师去吕宋剿灭林凤海盗集团,大家倒是不反对。

  可这对魏广德的计划有什么意义?

  他们认为可以派兵去剿倭,而魏广德根本目的是要在吕宋划下一块地盘。

  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剿灭林凤海盗集团后,水师全部返航,这在魏广德眼里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

  内阁已经为吕宋岛一事召集过一次内阁和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会议,但是因为张居正的犹豫,所以当时选择支持魏广德意见的只有兵部和工部,其他人都有的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剩下的也都持保留意见。

  对于持反对意见最激烈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

  当时葛守礼身体明显已经不好,在会议上不断咳嗽,可是在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态度却是初期的强硬。

  好吧,一边咳嗽一边反对,让魏广德当时紧张的就怕人直接死在内阁里。

  没有取得张居正的支持,这样的奏疏就算送进宫里,魏广德猜测也是无用。

  因为这样的奏疏,大概率是会发回内阁再议,支持的人实在太少了。

  虽然宫里未必是看支持和反对的官员人多人少判断是否通过,也会考虑到官员的地位,特别是首辅和次辅的态度,但是首辅不支持,只是次辅支持,自然也会犹豫。

  而犹豫的结果,最好的就是发回再议,最不好的结果则是驳回。

  也是因为已经熟悉宫里批红奏疏的规律,所以这次会议到最后,魏广德主动放弃递奏疏的事儿,而是让大家再想想,稍后再商议此事,以此留下个缓冲。

  看着兵部通报,魏广德心里清楚,一旦水师明确林凤还在吕宋岛,大概率就会上奏请求出兵围剿。

  而那个时候,若是还不能得到绝大部分高官的支持,围剿林凤后派兵留驻吕宋,此事怕就彻底黄了。

  至于说可不可以拖延时间,几乎没可能。

  现在东南海域,能叫得上名号的海盗,也就是林凤集团了。

  魏广德沉思良久,还是觉得只能想办法说服张居正,只有取得他的支持,自己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至于原因,不仅是得到张居正支持的话,部议中选择支持的官员人数会增多,那些依附张居正的官员都会表态支持,还有就是首辅和次辅立场一致,比较容易得到宫里的认可。

  在魏广德思索该如何说服张居正的时候,远离大明的一支船队,也正乘风破浪想着东南方向驶去。

  “邓将军,左前面有两条商船,是福船。”

  船队前面一条大福船船楼上,挂在高处的瞭望手忽然低头向下面喊道。

  “福船?速度如何,我们能拦下他们吗?”

  船楼上,刚才还无所事事的众人听到附近有船只的消息,都马上站到船楼边缘,向着左前方眺望过去。

  不过,入眼的只有茫茫的大海,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邓子龙站在人群中间,双手举着千里镜向远处大海上来回扫视,但是也没有看到船只的踪迹。

  “船向右边移动一点,应该可以拦住他们。”

  瞭望手在高处观察了一阵双方的前进方向和船速,这才向邓子龙汇报道。

  “大人,可能是从月港出发,下南洋的商船。”

  身后一个将官开口说道。

  邓子龙点点头,从商船的航向看,应该是从月港出发的船只。

  “还是要拦下他们,了解吕宋岛的情况。”

  因为匆忙,这次出来并没有在月港收集吕宋最新的消息。

首节 上一节 106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